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6891200000022

第22章 时刻关注男孩的情绪(1)

对于男孩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发泄不出来。情绪不能正常发泄时,人便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有儿童心理学家说:“在孩提时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郁。”大多数的家长也许会怀疑这个观点,至提出反驳:我的孩子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是,如果家长注意到了男孩的异常行为,是否还能如此理直气壮地予以反驳呢?

不能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俘虏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育他们的儿子:“哭什么哭,女孩才总是哭哭啼啼的呢!”“有什么好哭的,像个女孩子一样!”……

在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男孩有时是很可怜的。因为是男孩,他们被剥夺了哭泣的权利;因为是男孩,他们必须坚强;因为是男孩,他们的情绪往往被家长忽视……所以有人说,做男人是可悲的,即使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要承担比女孩大得多的压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男孩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发泄不出来。情绪得不到正常发泄时,人便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有儿童心理学家说:“在孩提时代,男孩比女孩更脆弱、更情绪化。”

12岁的石磊没有上初中就辍学了。他非常自卑,害怕见陌生人,脾气古怪、暴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并常常以自杀威胁家长。正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石磊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原来,石磊曾经是一个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在他上五年级时,班级评选班干部,他满心欢喜地以为能当选,结果老师没选他,反而选了比他差的同学。

这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他放学回家后一句话都没说,直接躲到了屋里。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并且反反复复说了好几遍。但当时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谁也没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这以后,石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沉默寡言,对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兴趣,不爱上学,也不喜欢参加班级和课外活动,甚至在街上看见同学和老师他都会立刻绕着走。然而,石磊的这种异常行为还是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最后,等父母发现孩子异常时,他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有时候男孩就是这么脆弱。他们也会迷路,而且他们不像女孩,发现自己错了便会马上回头,他们有一股一路走下去就是不回头的“倔劲儿”。因此,他们有时更需要家长的关注,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确定航标、指引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石磊本来可以成长为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只是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迷了路。但是,由于家长的疏忽,却造成了他性格的转变。

与女孩相比,男孩不善言辞,更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容易暴躁、发火……但正因如此,男孩才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尤其是在他情绪变化的时候。

有一项针对初中生进行的深入调查表明,多数孩子都存在情绪失控的问题,在情绪和行为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15%,其中,5%的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而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关专家表示,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孩子实际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关注孩子的“心病”,已经到了家长必须正视的时候。

现在有些孩子越来越情绪化,稍有不顺就发脾气、摔东西、吵架、打架,甚至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发生犯罪行为。最近,媒体不断报道有的孩子在情绪失控时采取极端的方法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孩子已经成了情绪的“俘虏”。这极大地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问题,在看到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就要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挽救。

另外,家长也应注意,如果男孩的诉说内容有偏激的倾向,切记不要在当时就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会让他感到更加无助,或是加重他的反叛心理。家长可以等孩子平静后,在孩子很高兴的情况下,再帮孩子分析他的错误观点,并帮他提出改正的建议。

让孩子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将6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请到实验室,在事先设定的情境中玩耍并进行录像。首先,母亲给婴儿看玩具并与婴儿说话;然后,母亲停止与婴儿玩耍并板起面孔以使婴儿烦躁不安。接下来,母亲要尽可能地安慰婴儿,抚摸婴儿,注视并跟婴儿说话。

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慢速播放录像带,分析婴儿和母亲的表情及行为变化。结果发现,母亲板起脸后男婴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比划着想让母亲抱自己,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在母亲试图安慰他们的时候,男婴也表现得更难平静下来,母亲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男婴高兴起来。

男孩,极不擅长情感表达。而女孩相对要好得多,女孩对情绪和情感更加敏感。2岁的女孩比2岁的男孩能更多地使用“爱”和“伤心”这样的情绪词语。

儿童时期如此,到了青少年期,这种情感差异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反应更不敏感,更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男孩往往更容易情绪失控,用攻击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自己,就是自杀;有的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他人,就是暴力。

最近,张先生对儿子的“情绪化”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孩子刚上初一,已经是大孩子了,可还动不动就哭鼻子,还爱跟同学吵架,甚至还跟父母吵架。据张先生反映,他儿子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特别“情绪化”。在生活上,儿子常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想干的事任家长怎样说都不为所动,想干的事任父母怎么阻挠都非要干。比如,上周他说要学吉他,要张先生给他买。张先生不肯,他当即就气得哭起来,还摔门而出,把张先生弄得莫名其妙,儿子有必要为此生这么大气吗?他觉得太不可理喻了。

但是,平时遇到一点点高兴的事,他都乐得手舞足蹈,又是唱,又是跳。可正在高兴的时候,如果别人有一句不经意的话刺激了他,他马上就情绪化起来,或者是摔东西,或者是流眼泪。“简直不像个男孩,太不可思议了。”张先生觉得儿子跟个女孩似的情绪化。

在学习上,儿子也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偏科非常严重。他喜欢数学,就天天抱着数学课本;不喜欢语文,就连语文作业也不做。任老师和家长怎么说、怎么逼都没有办法。

有时候,儿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似乎很忧郁的样子,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父母去问他有什么事时,他总是不耐烦地让父母不要过问。

儿子的情绪让张先生非常担忧,他不知道儿子到底怎么了,是到了青春期了?还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其实,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更别说孩子了,只是成人大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孩子却做不到。孩子的情感往往是最真实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自我内心的表达,出现情绪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自身的一些需要未得到满足。一件在成人看来是极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一旦他们内心的防线被打破,就会出现发脾气、使性子之类的反抗行为。

孩子的情绪问题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因此,家长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以及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

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或内心体验。打个比方,强强听到同学正在说他的坏话,就会产生气愤的情绪;林林正在夸他的小伙伴兵兵,兵兵则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再比如,小宾正在观看一部电影,电影中悲伤的镜头让他产生难过的情绪;何亮登上领奖台时微笑着向大家挥手,则显示了他快乐的情绪。

人们的不良情绪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这两种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事例:

事例1: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情景想必大家都十分难忘。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他50多岁时,才终于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的消息,不禁“喜极而疯”。

事例2: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虽然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是,他气量狭小,终被诸葛亮巧设计谋,断送了风华正茂的生命。

事例3:有一个粗心的医生,把两个病人的诊断报告弄错了。结果,原来那个没有癌症倾向的病人由于医生的错误诊断报告而极度伤心、痛苦,情绪极不稳定。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病人再到医院检查,果真发现有了癌症倾向。而原来那位有着癌症倾向的病人,却因为拿到了没有癌症倾向的诊断证明而情绪变得高涨,心情变得愉悦,病情渐渐好转。

可见,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都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孩子的不良情绪包括持续性的恐惧、沮丧、愤怒、焦虑、悲伤、犹豫、嫉妒和情绪淡漠。情绪淡漠即对环境变化缺乏情绪反应以及情绪低落、不稳、倒错等。

一个男孩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我的情绪变化很明显,一会儿兴高采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有的时候又像被风刮入万丈深渊,情绪低到极点,看见什么烦什么,什么也不想干,脑子昏得厉害,隐隐约约地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仿佛是个木偶,什么事情都懒得做,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真像个半死的人。我爱好书法,但总是因练不好一个字而把笔摔得叭叭响;我想把班级治理好,可从没有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句话;我爱好文学,可瞧着退回的稿件,就再也不想写第二回;我想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学习和生活,可又常因一些世道的不平而满腔愤怒,无法安心学习。稍有不顺心的事,我就怒气冲天,精神也就一蹶不振。望着自己的成绩和老师日益冷漠的脸,我真想努力赶上去,可就是无法平静下来。”

不良情绪不光会让孩子容易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还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给孩子带来许多疾病,如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精神失常等。当孩子感到悲观、失望、忧愤、恐惧时,其机体内就会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中,就会引发身体疾病。如果孩子经常处在不良情绪中,就容易任性,乱发脾气,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还会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等。不良情绪可使孩子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其学习,如记忆力下降、厌学、成绩下滑等。

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处在情绪高峰期,较少焦虑时,身体的活力、胃口和睡眠都处于最佳状态,即使有破坏情绪的事情发生,他也可能一笑了之;当孩子处在情绪低落期时,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的,没有什么能激起他的兴趣,他开始变得多愁善感,对事物特别敏感;孩子处在情绪平稳期时,就表现得积极乐观,处理问题合理而顺手,可以做出比较成熟的决定。一般来说,情绪周期是在童年建立起来的。在孩子童年时,帮助其了解情绪周期正是恰当的时候。当孩子出现情绪周期变化时,要让孩子想想自己的情绪周期是什么情形,并下决心减少不良情绪周期的频率。尤其当孩子处在情绪低落期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如,每当孩子有规律性地产生不良情绪时,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你放松一下。”

其次,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一般来说,孩子的情绪包括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同样是面对桌上的半杯水,乐观的人就认为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的人就认为杯子的一半是空的,你可以用这个方法考察一下孩子的想法。在实际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时,父母可以适时地帮孩子认识情绪的类型。比如,当孩子哭泣、悲伤时,可以恰当地告诉孩子:“哭泣是不好的,悲伤会让人变得很丑。”再比如,当孩子在失败后还面带微笑时,告诉孩子:“宝贝,你很乐观,你是最棒的!”孩子将来会面对人生的诸多曲折、难题,正确的对策是尽力去解决它。

其实,孩子的不良情绪有很多,父母在让他们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当你把这些道理给孩子讲清楚时,孩子就会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而努力不让自己陷入不良情绪中。

冲动让孩子失去理智

爱冲动的人总是容易失去理智。孩子冲动时,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失去理智,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孩子偶尔冲动在所难免,但如果经常出现冲动逆反的情况,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尤其易使孩子性格出现偏离和行为异常。

容易冲动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会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有时候会用自己的拳头去征服别人,去报复别人。容易冲动的孩子探索欲和占有欲都特别强,看见什么新鲜东西,都想扑过去抢,或者伸手去抓,往往不计后果。比如,不走大路,偏偏要走高低不平的曲折小路;一会儿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过了一会儿,可能又会去爬窗台。虽然额头上已经摔出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屁股也多次被父母教训,但是,还是不停地惹麻烦,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李强的儿子冠群上小学二年级,特别容易冲动,总是毫无理智地做一些令人担心的事情。不仅在家里经常发脾气、摔东西,而且在学校也会仅仅为了一两句话,就和同学大打出手。有一次,李强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冠群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把那个同学的鼻子打得流血了。李强接到电话后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原来,冠群和同学玩纸牌,输了不服气,就动手打那个与他玩游戏的同学,其他同学报告老师。老师来了,他还是冲动地不能控制自己,一个拳头把同学的鼻子打得流血了。

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让家长放心呢?孩子爱冲动总是让父母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总是担心他会惹祸,会出事。

一般来说,孩子容易冲动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还很不平衡。因此,一旦他们遇到紧张刺激,就会非常激动而不能自控。比如,三四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行为上容易兴奋,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