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6891200000011

第11章 自古纨绔少伟男(2)

而在中国的父母中则很缺乏这样的意识,他们习惯为男孩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尽量不让男孩受苦。但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如果习惯了坐享其成、养尊处优的生活,将来一旦面对了困难该怎么办呢?男孩总有一天是要长大的,他们总有一天需要自己去工作、去独立生活,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他。

据不久前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上海高中生对家务劳动的疏远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调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叠被子;五成从不倒垃圾,也不扫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从不洗菜做饭。还有部分高中生什么家务也不做,个别人连整理书包都还要家长代劳。

是现在的男孩真那么懒,不肯做家务劳动吗?其实不然,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做家务,36%的学生认为做家务很开心,是一种乐趣,有40%的学生说家长不让做家务,也从不教他们怎么做。

家长的理由是: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事等他长大了再学做也不迟。这些家长的一片“苦心”,使男孩们不仅不会做家务,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以为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却不知道自己也有关心与帮助别人的一份责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男孩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为了男孩将来能更好适应社会,让男孩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家长可以在男孩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周期性地让男孩当一天(或两三天)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找一个周末,让男孩为第二天的生活与活动安排做一个预算与计划,然后从明天早上起床开始,就由男孩上岗指挥与组织一天的家务与游玩。父母则在男孩指挥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钱,买什么菜,到哪里玩,坐什么车,走哪条路线,均由男孩来筹划。父母要放手、信任,不要干预,即使男孩安排得不是最合适,也不要当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与他一起总结,先让他自己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补充。相信男孩对这样的活动定会兴致很高,也会十分用心和负责任,快乐与收获定会出乎你的意料。

其实每个男孩身上都隐藏着勤劳的种子,小时候他们往往看到妈妈擦桌子,就迈着小步伐跑过来想帮妈妈擦;长大点看到妈妈做饭,就跑去厨房给妈妈打下手,但是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的父母常常会说:“你干不好,让妈妈来。”或者说:“一边看书去,别来打扰我做饭。”男孩心中勤劳的小火苗,就是这样慢慢被父母熄灭了的。等父母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懒的时候,想重新点燃它,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了。

作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首先应该教导男孩有一个积极的劳动态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要男孩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就先从改变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开始吧。你可以选择对男孩进行言传身教,多给他讲一些勤劳的故事,比如在勤奋中长大的商人李嘉诚、用勤奋换来天才的童第周,给孩子制造一个勤劳的家庭氛围,让他从意识上觉得劳动最光荣。只要养成男孩热爱劳动的习惯,燃起他们认真劳动的渴望时,就能使他形成勤劳的性格。

让男孩尽早参与家务劳动,要讲究方法,你可以列出一张家务清单,让他每天依次照做。这样,不但可以培养男孩的独立性,也可以使男孩更有责任感。比如可以让男孩帮忙擦桌子、洗碗筷等。当男孩完成了你交给的任务后,要跟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

警惕男孩的“王子病”

然然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瑜伽,然后喝一杯果汁。他有着干净的面庞、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头发,他有着明眸皓齿和灿烂的笑容,总是把自己的眼神修饰得深情款款,喜欢漂亮的衣服。

无论春秋冬夏,然然的包包里永远都备着润唇膏,而且平均不到半小时就要“补妆”一次。他喜欢把桌子擦得光亮光亮,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美了。

不要误会,然然并不是个女孩,而是一位男士。对于这样的然然,别人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女孩子可能会喜欢他,男孩子会骂他娘娘腔。甚至会被人误会是性取向有问题。而对于然然本身来说,可能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他反而会骄傲地向周围的人炫耀:“我有王子病,所以周围的人都喜欢我。”

王子病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他在说话的时候时常夹杂着英语,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他喜欢留着长长的头发,并且喜欢长发在空中飘逸的感觉;

他喜欢从最前沿的领域中淘点皮毛来向人炫耀,可是再问下去他就一无所知了;

就算是在零下10摄氏度,他都会穿得很单薄,宁要风度不要温度;

他开始埋怨自己的爸爸为什么不是董事长或是财团巨头。

作为父母要警惕自己的男孩是否有类似这样的迹象。王子病虽说是一种对流行的追捧,如果火候太大也会过犹不及。所以父母应该想办法避免男孩有这样的发展倾向,避免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生活条件创造得太精致,多给男孩讲一些艰苦创业的事例。

据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大约6%的男孩在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

所谓“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为上某种程度的女孩化,表现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其中较典型的“娘娘腔”有:说话爱发嗲,走路踩“碎步”,举手投足动作忸怩,爱跟女孩子玩等。一般来说,“娘娘腔”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当然的那样可能会有同性恋倾向,但却可能给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曾经有一位网友写过这样的一篇帖子,或许会给我们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和身材跟女的一模一样,走路也是,从小到大都被别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类的,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也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到现在毕业了,尽管我很努力地改变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点,虽然动作是改变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却改变不了。现在出来工作了,天天都有一些老女人在背后议论我。我很烦,很郁闷,很不开心。我恨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又不是我想这样的。我天生外貌就这样,那你叫我怎么办?所以我很痛恨她们,她们说我的时候我也会还击她们,骂她们死老太婆……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惨,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过正常的生活,为什么我的父母要把生我成这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父母搭建的温柔陷阱。长辈的过度关照和温柔软化了孩子成长应有的个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喜欢把男孩当女孩养,扎小辫,带小花帽,穿裙子。此外,许多孩子都是在母亲、奶奶和姥姥的怀抱中度过学龄前时光,等到上了幼儿园、小学也都以女性老师为多,这种从女性怀抱中走出来的孩子,大都不自觉地以女性形象规范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拢……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性别特质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延伸。卢梭说得好:“在女人身上培养男人的特性,而忽视女人固有的素质,很明显对女人是有害的。”其实对男孩来说也一样。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教育他们也需要不同的规则和技巧。

在我们身边,如果一个人性别界限模糊,不符合传统规范的个体,会受到歧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如果把这一观点用在教育上,那么,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自然差异进行教育。通过性别定位、性别差异、性教育等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觉醒。教育男孩就是要使男孩自然健康地发展,就是要尊重男孩成长的步调,根据男性的生理、心理有所侧重地挖掘男孩的潜能,进行与女孩不同的训练。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呢?

1.给男孩创造一个良好的性别环境

要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好性别榜样。一般来说,父母是男孩性别的启蒙老师。男孩都是通过父母认识自己性别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确的性别角色,那么很自然的,男孩就会接受父亲的影响并认同父亲,女孩则会认同并模仿母亲。

2.明确他的男性性别特征

可以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进行规范,以便日后让男孩形成正确的性取向。在男孩稍微长大一些,能听懂言语的时候,家长应将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和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故事等去引导男孩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男孩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男孩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学会结合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是男孩的性认知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完成。

3.让男孩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父母进行健康性教育的开端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恰当时机,如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男孩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父母还要引导男孩保持身体的清洁,让男孩从小就养成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4.让男孩喜欢自己的性别

“妈妈,我也要留长头发,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儿子是否表达过这样的愿望?这绝不是一句戏言,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别与父母的希望相反,对男孩实行相反性别抚养和反性别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会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变自己的性别认同,学习异性行为。

如果一个男孩的父母特别希望要一个女孩并在男孩面前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了这种愿望,那么男孩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就有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是个女孩,久而久之,就会厌恶自己的性别。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纠正,这些男孩就会发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这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身体里。

对男孩的攀比心理进行及时疏导

如今,在男孩中出现攀比心理早已经屡见不鲜。孩子们用来攀比的钱,一般都是家长提供的。即便是男孩通过自己的劳动,将挣来的钱都用在穿戴上来显示自己的阔气,这显然也是受到了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家长要负全责。

攀比隐藏着的是一种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男孩在年龄小的时候,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自制能力,只要别人有的他也一定要得到。作为家长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攀比欲望,那只会助长男孩的虚荣心。因此当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攀比的苗头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

现在的中学生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穿衣标准:脚上穿的是阿迪、衣服一定是耐克、腰带选择鳄鱼。而一双货真价实的新款阿迪达斯运动鞋,价格通常是在800~1000元。为了杜绝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学校也都主张学生平时穿校服。但是,学生之间那种“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的奢侈之风弥漫着校园。

有位同学就这样讲道:“学校平时要求我们穿校服,所以只有穿一双比较高档的鞋子才能显示出我的个性。班上的同学对鞋子都很讲究,谁穿上名牌,谁穿上新款,马上就会成为班上谈论的话题。我们班上40多个同学,大家几乎都有耐克、阿迪等名牌鞋子,有的甚至都有四五双。如果有谁不穿名牌,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男孩的这种攀比心理,有时是因为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并对父母给予的钱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父母因为男孩是全家的宝,所以男孩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无形中使男孩变得花钱大手大脚,一点也不知道节约。男孩不知道钱怎么来的,觉得来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乱花钱的行为就会根深蒂固。

诚然,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提高了,在家庭条件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家长给孩子在物质上以最好的供应,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攀比就没有必要了。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欢把金钱、名车、豪宅看做是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他的辨别能力很差,他的价值观也是取决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价值取向都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首先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他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孩子完全可以穿名牌。如果家庭的条件不允许,绝对要对孩子的攀比行为加以干涉,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不能片面地理解“穷”与“富”的概念。穷与富的内涵,是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进行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因此富与穷包含着不同于金钱的意义。穷养男,是对我们自身期望的一种投资,是对男孩的人生决策、职业发展有关的投资。“穷”养出应对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穷”养出他的积极、主见、雄心、理智、自我依靠。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儿子20岁时去欧洲旅行,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把自己所带的路费差不多花光了,临行前他遇到了一匹非常好的马,正好它的主人要卖掉它。他太爱这匹马了,就把自己最后的一点路费拿出来买下了这匹马。然后他打电报让父亲寄点路费让他回家。罗斯福给他回了一封电报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又卖掉了马。罗斯福反对男孩依靠父母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罗斯福总统训练男孩独立的方法则可以称为“穷养”。罗斯福贵为总统却不肯为儿子出路费,中国现今的大中城市却出现了一批批的“啃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种教育方式和罗斯福的教子方式大相径庭。“啃老族”的出现让我们不禁想到中国的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意义呢?中国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给出了答案。

王永庆常常用“富不过三代”自勉,也用其教育子女。

他认为“富不过三代”是因为后代不能继续吃苦,缺乏危机感,而且过分追求享乐,把前人的家业都挥霍掉了。王永庆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认为:

第一代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虽然没有经历创业的艰辛,但深受父辈的影响,还能够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来,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第三代人,创业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他们没吃过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认为今天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因而随意挥霍,不知珍惜,长久下去,自然家境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