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人的95种性格及其命运
6878200000087

第87章 隐士型性格

隐士型性格的人,选择隐退或许是迫不得已,即使要"隐"他们也会做到主动、自觉,并不露声色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以便时机成熟时,奋起继进。可见,其实这种隐退并不是逃跑,而是一种低调的智慧,是一种保安稳以图发展的大谋略。

性格特征

善于隐退的人,一定拥有心胸博大、大智若愚的特点。他们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但又在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在磨炼自己的功夫。有朝一日时机成熟时,他们往往会一鸣惊人。

典型人物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重要历史人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读了很多书,熟知历史,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他常与周围朋友们探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由于他见解深刻而又实际,得到了朋友们的赞赏。他在这时不但形成了一套比较守土有责的政治见解,而且在当地社会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集团,这为他以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准备了条件。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十年期间,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黄中起义已经逐渐被各地的军阀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早已名存实亡,它对各地的军阀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而正在这时,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刘备出现了。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到荆州之后,就四处求贤,想网罗一批有远见的谋士,作为自己争夺天下的助手。他听说司马徽是当地的名士,就去向他请教。司马徽向他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徐庶也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知道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就想请他去把诸葛亮叫来,但徐庶对他说,诸葛亮这个人自视甚高。您亲自屈尊去请,还不一定能见你;由别人代请,更是不可能的。听到名士对诸葛亮的推荐,觉得诸葛亮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良辅,于是亲自拜访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的被人们传为美谈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也认为刘备有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遂向刘备认真细致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以及刘备应采取的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刘备对诸葛亮的分析十分佩服,觉得他就是自己要找的理想的助手,因而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出山帮助刘备争夺天下,终于三分天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被称为"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的旷世之才。他出仕前隐居隆中,但胸存伟略,时刻等待明主的出现,方肯出山入仕,实现其鸿鹄之志。所以得遇明主,对有才有志的隐士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正是诸葛亮为何自视甚高不肯与一般人交流的关键所在。

性格与命运

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在条件不允许继续前进,或者再前进时就会危及自身的情况下,就应该自觉地、主动地断然隐退,其实这才是保存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思想。隐士型性格的人,往往善于韬光养晦,能够急流勇退,他们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暂时收敛锋芒,隐匿踪迹,然后养精蓄锐,待机而动。隐士型性格的人,如能把握好时机,该复出就复出的话,一定可以出人头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