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人的95种性格及其命运
6878200000071

第71章 变通型性格

聪明人懂得因时制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就是变通之道。事随时异,这是一个客观实际。到底什么才是变通,还有人这么说:下棋高手不放弃旧棋谱,但不照搬旧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这就是变通。

性格特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办事特别死性的人,即"死脑袋瓜"。这种人的脑筋通常不会转弯。对于那些脑袋一根筋的人,即使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往往也会把事情搞砸。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就不要再往下跳了?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执着很重要,但盲目的执着是不可取的。

典型人物

我国历史上的孙膑就是一个懂得变通之道的人。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魏王说:"不可取。"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王问:"那你怎么办?"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看完了上面的故事,我们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然而,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即使魏王如何下来这一方面去思考)。而孙膑则能从"让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维,而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即能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

另一个故事"马陵之战"也体现了孙膑的变通思想。

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略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失败已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性格与命运

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但是,如果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或是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变通型性格的人往往拥有很强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这种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我们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