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人的95种性格及其命运
6878200000066

第66章 自知型性格

自知之明,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素质、知识、交往等方面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种对自己的认识能够和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一致起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做自己的主人,驾驭自己的人生。

性格特征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知之明。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却总是喜欢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明,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正确,这样的人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而要想做到自知之明,似乎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自己评价的过低,要么对自己评价的过高,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尤其是后者。

典型人物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中国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今江苏沛县人。从"为将"到"为相"的转折过程中,曹参遇到一个名为"盖公"的道家,从此改变了他的性格,也成就了他的后期事业。正是由于学了盖公的黄老之术,使曹参颇有自知之明。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这就是汉惠帝。刘盈继续让相国萧何辅佐他,但萧何因年事渐高,身体也日渐衰弱。

公元前193年,萧何病情严重,卧床不起,刘盈亲自去看他。目睹萧何重病卧床,刘盈忧心忡忡,探问萧何由谁来接替他的职务。萧何不愿表示意见,只是淡淡地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最了解臣呢?"刘盈问他:"曹参怎么样?"萧何强撑起虚弱的病体,下床叩头道:"陛下已经得到最合适的人了,臣死而无憾。"

不久,萧何去世。他一生谦恭,购置的田宅总是选择僻静穷陋之地,没有壁垒森严的围墙与外界隔绝。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可以学习我节俭的美德。万一缺少贤能,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夺走这些陋宅薄地。"

萧何和平阳侯曹参早年都在沛县为官中,后来他们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起兵。当初他们关系密切,等到分别做了将相,便有了隔阂。萧何虽然平素不服曹参的才能,但临死时还是举荐曹参代替他。刘邦刚平定天下的时候,曹参当了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丞相,他采取黄老之术,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他担任丞相九年,齐地安宁繁荣,人们无不称之为贤相。

萧何去世的消息传来,他马上吩咐手下人说:"赶快整理行装,我要做相国了。"

果然没过多久,刘盈就命令曹参入朝接替相国的职务。曹参进京前,叮咛接任他的齐地丞相:"齐地的狱政就托付给你了,希望谨慎从事,不要多加干扰。"

新任的丞相不解地问:"治理的工作没有比这更大的吗?"

曹参回答说:"不是这样。狱政是要善恶并举,如果干扰他们,那奸人何处安置?所以我先告诉你这事。"

曹参接任相国后,采取清静无为的办法,继续没用萧何制定的一切法规制度,没有做任何变动。他挑选忠厚质朴、证词简单的官吏担任丞相史,辞退那些说话行文房刻意深奥、虚名的人。他每天只是畅饮美酒,不谈朝廷大事。朝中有些大臣眼见他不理事务,都想劝他可不等开口,曹参总是以敬酒为名把话题岔开,直到把对方灌醉了方才作罢。另外,有人犯了小错,他总是一味隐瞒掩饰。渐渐刘盈对曹参不理政事的做法很不满。一天他对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窑说:"相国是不是轻视朕啊?你回家的时候问问你父亲:高帝归天了,皇帝那么年轻,天下大事都要依靠相国处理。可您整日饮酒作乐,却诸事不问,这么下去该怎么办呢?"

曹窑回家后,闲暇时就把刘盈的一席话对父亲说了。曹参听后勃然大怒,训斥儿子道:"你赶快回宫伺候皇上去,国家大事哪儿轮到你说的。"说完,曹参就运用家法把儿子打了一顿。

刘盈听说后,对曹参越发不满。一天上朝时,他责备曹参说:"为什么鞭打曹窑?是我让他劝谏曹君的。"曹参一听,连忙摘冠磕头谢罪。然后他反问刘盈说:"陛下觉得自己比高帝圣明吗?"

刘盈回答说:"朕哪敢同先帝相比!"曹参接着又问:"臣与萧何相比,哪一个更能干?"

刘盈微微一笑说:"曹君似乎不如他。"曹参回答说:"陛下说得很对。陛下不如先帝,臣又不如萧何。先帝同萧何平定天下,一切法令制定得都很明确、很完备了,现在我们只要遵照过去的做法,保证不会有疏忽遗漏了。"

刘盈虽然不太赞同曹参的说法,但也无法否定他的见解。曹参为汉相国,高举萧何的旗帜,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遵照萧何约束,无所变更。知道自己的才具不及萧何,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曹参的自知之明。

性格与命运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实只要不太走极端,不要太过了,能够知道自己哪里比人强,哪里不如人家,这就是难得的自知之明了。

自知型性格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有自知之明的人,通常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够获得幸福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