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人的95种性格及其命运
6878200000021

第21章 自卑型性格

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使之产生自卑的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

性格特征

自卑,顾名思义,其本意是指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别人是不是能接纳自己等等。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

典型人物

我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自卑性格的人。

朱元璋出身赤贫,他年轻时还因贫寒被迫出家为僧。当庙里断粮的时候,他被赶了出来,四处化缘乞食。他在外游历了三年,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人情,无比憎恨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当义军奋起时,朱元璋毅然脱下僧袍,投到郭子兴的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贱,又饱尝世间艰辛,所以身上全无尊贵骄横之气,又能体恤民情,因而深受部下的爱戴。朱元璋还很善于挖掘人才,使得自己身旁很快聚集了一批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伯温等人。他们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在农民起义中兴起的其他豪强,如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等人,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出身贫寒以及他早年为僧的经历形成了他自卑的性格。

朱元璋由一个四处乞讨的僧人最终成为了一代开国皇帝,这不仅由于他有着超乎一般起义军将领远见卓识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外,还由于他懂得挖掘人材,善抚人心。然而,在他坐上皇位之后,朱元璋又开始表现出了他自卑的一面。自卑与多疑让他产生了消除异己的想法。应该说,朱元璋作为一个领袖人物,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只念过几个月的私塾,又当了几年的贫僧,最后能一跃成为一个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滥杀功臣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时,朱元璋对文人的猜忌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浙江府学林元亮为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重宪"之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下令将两人处死,由此大兴文字狱,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缄口不言,上朝如赴刑场。面对这一切,就连太子朱标也忍无可受,因父亲滥杀无辜而蒙受了巨大的心灵折磨,最后抑郁而死。可惜,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不做反省,反而益加焦躁、妄想成癖,结果疑心病频频发作。临死前,他又部署了最后一次大屠杀,铲除了傅友德、冯胜等几个仅存的元勋宿将。

在铲除异己中,朱元璋还开创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其中凌迟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刑法。此外还有刷洗、秤竿、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等种种名目的刑罚,其残暴的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朱元璋还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很多人就"立毙杖下"。在廷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那些因杖毙落得一身残疾之人,则被发往凤阳或其他边州远郡充军。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朱元璋对豪族也极端仇视,他以迁移人口的方法来消灭豪族,企图使朱家成为中华大地的唯一豪族。换言之,尽除天下豪族,独树朱家一族豪门,这是朱元璋对早年心灵痛创的最大补偿。朱元璋虽为农民出身,却在做上皇帝后,成为了一个暴君。

性格与命运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是人因对自己真实的缺憾或想象的缺憾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上的感受。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压制下去,就形成自卑感。自卑是对自己能力的消极判断,产生这种消极判断的外在原因是自己过去或现在的失败,以及来自外界的看法、评价等信息对心理的暗示。内在的原因是,自我判断建立在自己过分主观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错误的方式来看问题。

如果一个人总是自卑,那并不是说他一无是处,而是他太在乎自己的短处了。如果过去的优越和成功,使得一个人觉得现在的一些失败和失意变得难以接受,那么他就会习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总是失败的没有用的人。大部分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容貌不美、身体瘦弱或能力不如人,担心、恐惧被人瞧不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时所需要的,不过是改变自己思维的方式而已,即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

自卑型性格的人,通常都只注意到自己的缺点,处世很悲观,猜疑心和嫉妒心较重,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芒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美好的明天,其命运大都很失意,不理想。当然,自卑型性格的人,一旦功成名就,则会释放自卑--用非正常的手段弥补自卑对其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