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结构的一般模式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认定的“三一律”。它由意义各不相同的三部分即开头、正文、结尾所组成。“三一律”概括了任何演讲稿结构的形式特点。从形式上看,这三部分各自独立,各有各的意义和作用;从内容上看,则是统一的,是同一个主题、题材和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表现,要达到的是同一个目的。这里,开头处于演讲稿的重要位置,应该力求迅速引起听众的注意,力避拖沓、冗长和客套;结尾则在于使整个演讲给听众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力求做到揭示题旨、加深认识、促人深思、耐人寻味,文字不可过长。
一般来说,任何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的结构方法及意义、作用都是一致的。但正文则不尽相同,至少有两种特殊模式。这里介绍的就是正文的两种特殊模式:议论式结构模式和叙述式结构模式。
一、议论式结构模式
议论式结构模式是以普通议论文方式安排的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只提一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而议论方式则多种多样。其结构顺序一般是问题在前,分析论证在中,做出结论在后,这其实是大“三一律”中的小“三一律”。这个小模式前加开头,后加结尾,就是演讲稿结构的特殊模式:开头、问题、分析论证、结论、结尾。
由于这种结构特殊模式处于整个演讲稿的正文(主体)部位,因此影响和决定整个演讲稿的结构。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很简单,各用一句话:“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和“我这演讲也就此完结了”。正文用的是结构特殊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结论。从实质上看,这个特殊模式也就是整个演讲稿的结构安排形式。
二、叙述式结构模式
议论式结构模式是以听众的心理线索安排的结构。主要以趣味、情感打动听众,像小说、故事的开头。不明显分出问题、论证和结论等各部位,主旨于夹叙夹议中显露;所叙述的几件事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从引人入胜的目的出发进行安排。
每番夹叙夹议都可以构成一个段落,一篇演讲稿可能由几个段落组成,并按时空顺序排列,不分先后部位。把它放在演讲结构的一般模式中则为开头、夹叙夹议、结尾。
这类演讲稿的主体,是展现演讲稿主旨的主要部分。它的材料取舍、安排与记叙性文章的方法相似。它可以通过“议”衔接,可以有较大的跳跃性,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可以多一些。运用演讲稿结构的特殊模式安排结构,首先要认识材料的本质和意义,把它置于最适合的部位上,才能从本质意义上阐释或引出议论或抒情、结论;其次要认清几种材料间的关系,使之在安排时或相同,或相反,或并列,或主从,或包容,或先后。
掌握了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再来着手进行演讲稿的写作,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演讲的开头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演讲稿的开头在其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部分,演讲者要引入他所要阐释的主题,使听众心中有数;另外,好的开头还要能抓住听众,通过一定技巧使听众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致。但如果故弄玄虚,乱加渲染,就会弄巧成拙,甚至事与愿违,引起听众的反感。
有这样一位领导,在给部属做演讲时,开头便说:“同志们,在我讲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众刷地把目光和注意力全部集中过来。可是这位领导并没有马上讲他的故事,却左右看了看,见门没关严,特意亲自把门轻轻关严。那样子,仿佛怕别人偷听去似的。之后,他喝了口水,郑重地清了清嗓子。这一切使听众以为他会讲个从来未听过的或神秘的故事,无一不静静地等待着。谁知他接着说:
“同志们,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白求恩是加拿大人,50多岁了……”
听众被吊起的胃口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并非白求恩的故事不感人,只是以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作为开头并没什么新奇可言,却一定要制造出过分神秘的气氛,听众难免会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么一个严肃的故事被演讲者渲染得不伦不类,实在让人觉得可笑。倒不如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让人觉得真切朴实。
其实,演讲稿的开头部分也从侧面反映出演讲者的文风,那种啰里啰唆、遮遮掩掩的开头方式很难和简洁精练的文风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演讲内容不同,开头的方式也可以灵活选择,并没有什么固定方式。
演讲稿的主体
演讲稿的主体是指开头和结尾之间的文字,这是演讲的主要部分。主体演讲的如何,决定着本篇演讲质量的好坏,论点是否令人信服,决定于主体的阐述。
演讲内容上有详有略,篇幅上有长有短,这样才能使整篇演讲显得有重点。既不会因为各个观点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而让听众没什么印象,也不会因为事无巨细一概长篇大论而让人觉得厌烦。
演讲稿的重点,或是要让听众了解的重要信息或是希望取得听众赞同的看法、认识,或是领导者期望下属心领神会并在行动中加以贯彻执行和大力推广的意志、意图,随演讲内容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如果在演讲稿的篇首提出了重点,那么在主体部分还要进一步加以详细阐述,否则演讲一结束,听众就把重点忘了。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着重讲演的部分也正是听众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部分。重点表现在一两个问句上的情况很少,绝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几个段落结合而成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或集中在一个层次、一个部分的某几个段落上。重点集中是一个办法,也可以重点分散在全篇各部分中,层层展开,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演讲稿的结尾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讲稿的有机组成部分,万万不可忽视,有的演讲者在结尾处要么草草收兵,要么画蛇添足,要么采用陈词滥调的套话。例如,“关于某某问题我再补充几句”,或“我前面讲的某一点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或“我的话讲完了,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等,都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
做文章,尚有“凤头”“豹尾”之说,对于一篇演讲稿,道理也是相同的。所谓“豹尾”,是指演讲的结尾收束应该像虎豹之尾那样刚劲有力而又斑斓多彩,给人鼓舞、耐人寻味。
选择恰当的过渡句
清晰而打动人心的过渡在讲话中比写文章时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口头内容稍纵即逝。比如,在本书中,我们用缩格、大写和利用标点符号和字体等向你说明演讲内容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演讲人,你无法采用这些手段。你要使用语言标记来体现要点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想让听众把握你演讲的整体结构,则要大量采用以下短语:
我下面要谈的要点是……
通货膨胀的第三个原因是……
为了向你们澄清我的意思,让我给你们讲三个故事。
总结演讲的全部内容……
我们应该考虑的最后一点是……
那么,我刚才概括的三个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呢?
演讲者不要担心这些标记性语言用得太多。听众愿意听到这样的说明。
你所采用的过渡句要能够说明演讲的基本组织结构。不用看内容,你就能说出演讲的条理和模式。
①我这样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再次,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
②开始,……然后,……最后,……
单凭过渡句你就可以明白,自己听到的演讲在第一个例子中属于因果关系,而第二个例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要点之间可以有几种关系。明确这些关系并把它们以适当的过渡语句加以表达,这可以极大地增强演讲的条理性和明晰程度。尝试采用多样化的过渡形式,而不用“好,现在让我们谈一谈……”或“首先”、“其次”、“第三”和“最后”连接所有的内容。上面列出的过渡句式,可以用来连接要点,也可以在要点与分要点之间、分要点之间、论据与论点或开场白和结论与演讲主要内容之间进行连接。这些地方都要使用过渡语。
另外,还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当你使用词汇进行修饰或解释另一些语汇时,一定要确信听众能够跟得上你的思维。如果关联词用得过于随意,听众就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例如,如果你这样说,“我们将提供三明治作为午餐,没有什么人对它感兴趣”,听众就可能弄不明白“它”指的是三明治还是午餐。
如果要避免关联词使用不当而造成内容混乱,那么你可以尝试把长句子分解成若干个短句子,或重新调整词序,或添加被省略的关联词。
设计一个精彩的段落
演讲者在创作一篇演讲词时,应当抱有这样的意识:务使自己的演讲词里有一两句点睛之语和至少一个精彩段落。点睛之语是一次成功演讲中飞溅的浪花,而精彩的段落则是那高高涌起的波峰,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谋篇布局角度来看,段落比句子更重要,离开了精彩段落,警策之句便成了孤竿立地,毫无情调。由于段落更重要,因此,这里重点谈谈精彩段落的设计问题。
我们讲的精彩段落主要指这样一些段落,如升华主题的段落、归纳中心的段落、畅抒情感的段落、传神描写的段落和讲述扣人心弦事件的段落。这样的段落怎样设计呢?下面提供几点意见作为参考。
一、一则精练而恰到好处的引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包括别人的语录、名言、诗歌和一段故事。
比如,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在《爱与美的凯歌》演讲中就有不少大段的精彩引用,有马克思对爱情的见解,马克思之女爱琳娜对她父母爱情生活的评价,有陈毅与夫人张茜、高士其与夫人金爱娣的幸福生活,还讲了文学作品《简·爱》《青春之歌》中的爱情故事,还吟诵了《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诗句,最后展读一对大龄青年热恋中的书信。恰当的引用,不但有力地表现了演讲的中心,揭示了事物内在的规律,而且由于生动、具体、准确,开阔了听众的视野,丰富了听众的知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这些不断出现的引用形成了一次演讲过程中引人注目、使人兴奋的聚焦点,犹如一段风景中的若干景点。
二、叙述事例后的抒情和议论
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反法西斯的卓越战士季米特洛夫1933年在莱比锡被审讯时,以大量的事实痛斥检察长和庭长后,面对敌人的非法判决,仍激情昂扬地说道:“伽利略被惩处时,他宣布:‘地球仍然在转动着!’具有与伽利略同样决心的我们共产党人今天宣布:地球仍然转动着——历史的车轮向着共产主义这个不可避免的、不可压倒的最终目标转动着……”
把法庭当成战场,将被告转为原告,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用抒情与议论综合的语言塑造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抒情句、议论句组成的段落用在叙事后的好处在于,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由个别性到普遍性的总结,将一件也许是平凡、普通的事件渲染得情意真切,意义深远,使听众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包含的感情,从而激起听众的共鸣。
三、自问自答
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中,根据萧红24岁写成轰动文坛的《生死场》,31岁英年早逝,提出了“年轻精神”的话题,马上又问道:“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随后他依次阐述了应具有的三个特征:“是真理的追求者”、“是博爱的实践者”、“是勇敢的战士”。1940年5月,英国在德国强大攻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邱吉尔受命组织新一届政府,他在发表的首次演讲中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用解答提问构成的精彩段落应做到思路清晰,论证有力,用词精练,感情充沛,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演讲中,为了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常常是演讲者先提出一个问题,停顿数秒钟,让人们有所思索后再做解答。于是这个解答便为设计精彩段落提供了机会。演讲者务必要给听众做出认真的、满意的答案,因为你的解答正是听众翘首期待的。
精彩段落在结构上可以安排在开端、中间和结尾的任何一个地方。关于这一点就不用赘述了。
四、一段精辟而深入浅出的议论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被授予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独特的海明威式的写作风格,也不是真诚的谦虚和谢意,而是石破天惊般的见解:“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独的生涯。”接着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说:“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独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说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故弄的玄虚,可是态度鲜明而恳切,感情真挚而得体,使精辟的思想坦然地呈现于听众面前。
不论是何种功能、内容、类型的演讲,议论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使人信服的演讲、论辩演讲、政治演讲。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深刻的论证、严密的推理和能否将一个抽象而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只有做到这些,听众才能心悦诚服,懂得你所阐发的道理,相信你阐发的观点,接受你阐述的理论。
五、使用气势不凡的排比句和排比段
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发表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在回顾了100年前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后,连用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起头的句子表明“黑人仍无自由可言”;在提出这次黑人运动的目的后,又连用三个“现在是”起头的句子阐明现在是实现“自由和正义”的时刻。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演讲者又激情满怀地倾诉了他的几个“梦”,每段都用“我梦想着”起头构成一组排比段,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和憧憬的画面。
从组句成段上看,排比句是常见的演讲精彩段落的构成方式之一,它可将若干句、结构大体相同的自然段,分行排列成意义相近、语势紧逼的排比段。这种修辞手法,可以集中而完整地反映事物,严密而有力地阐明观点,加强语言的旋律感、节奏感,从而流畅地抒发情感。
六、一件难忘而激动人心的事情
被称为现实生活中“牧马人”的曲啸在以“人生·理想·追求”为题的演讲中,就有许许多多事情令人终身难忘,如被错判20年徒刑,为了不连累妻子,劝说妻子和他离婚,“就这样我们在哭声中分手了”。又如粉碎“四人帮”后,曲啸被平反昭雪,当他听到“同志”这亲切的称呼时,这位久经折磨也未掉一滴眼泪的硬汉,此刻是“泪飞顿作倾盆雨”。事中见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这是论证、说明中心的事实材料。许多成功的演讲证明:一件催人泪下的往事追述,常常胜过精彩的论证,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件饱含深情娓娓道来的事情,由于它的生动具体,不但能磁石般地吸引听众,更能长期地保存在听众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