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演讲技法大全
6878100000013

第13章 撰写演讲稿(2)

美国国庆日,反奴隶制运动中的宣传家道格拉斯被邀发表演讲。接到这个邀请,他开始思考讲什么的问题。走在街上,看到白人正兴高采烈地为庆祝国庆节张灯结彩做着准备工作,作为美国人中的一员他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联想到国家信奉的自由、独立、平等、人权原则与现实的反差,他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幅颇带讽刺性的滑稽画面:自由女神右手高擎着“人生而平等”的标牌,左手却死掐着黑人的脖子,欲将其踩到脚下。这个画面越来越清晰和真实,使他挥之不去。

他想象了一下,这种感受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他认定,所有的黑人和那些有理智的白人都会产生他的这种感受。于是,他决定抓住这幅讽刺性的滑稽画面做文章,说出这份真实的感受并拓展到对现存奴隶制度的抨击上面去。他斟酌选择了提问式开头,他发问道:“为什么今天邀请我在这里发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接着,他说他自己在这样一个本该是举国同庆的节日里感到的却是凄凉。他设想,听众听到这里肯定会大惑不解:为什么国庆节与你不相干,在此喜庆的日子里何以会有凄凉的感觉,这种疑惑是他所需要的,但无需急于破题。说完国庆意义,蓄足“能量”后,方施破题之策。

到这里,他用一个转折语过渡到后面要说的最主要的话题——鞭挞奴隶制上。这个转折语是:“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是怀着一种与你们截然不同的凄凉心情来谈论国庆的。我并不置身于欢庆的行列,你们昂首挺胸,只是更显露出我们之间难以度量的差距。”通过这句话,道格拉斯逐渐把演讲引入高潮。整体设计完成后,赋标题“谴责奴隶制”。

从一点真实的感受出发,让思维呈扇面形式深入展开联想,也是一种不错的挖掘话题的方法。

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向纵深挖掘

四川李安娜的《人才在哪里》的演讲,就是通过深度思维得到超出常人的结论,从而开发自己的主题的。

估计这位演讲者首先读到了一则报道,该报道记述了这样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被邀外籍学者很惊讶,声称他所讲的专题本就是中国一个叫陆加曦的人发现并建立的,而“陆加曦博士”肯定还活着。按照这个外国学者提供的线索,中国政府在内蒙古找到了陆加曦的工作单位——一所偏僻的中学。然而,此人已在穷困潦倒中去世多年了。可他在世之时,谁也没把他看成是个人才,他未得到当时国内任何人的支持和赏识。根据这则报道,演讲者进行了深思,得出结论:中国大地十亿多人口中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是中国的伯乐们评价人才的标准观念系统出了大差错。

想到这里,他思绪飞扬,立刻找到了要说的丰富话题:第一,伯乐当年的识才观;第二,当今识才标准的差错和造成的悲哀(举陆加曦的例子说明);第三,人才特点及其辨识。

有些演讲者所做的演讲很有思想深度,其思想深度往往来源于他们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善做寻根性的联想。

从时间的角度挖掘

一位有名望的理想主义学者被邀请为青年学生做一场以“博爱”为话题的演讲。拿到这个话题后,他开始思考。“博爱”这个话题是他所喜欢谈论的话题,但眼下真要有深度、有启发性地面对公众来谈这个话题,似乎并不是平日里随便说说那么简单容易。因为听众对博爱一词的内涵和关于博爱的理论并不生疏,一般地谈论博爱,近乎陈词滥调,体现不了自己被仰视的卓识和水平。于是,他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从“博爱”这个词的原始含义,联想到人类博爱行为的历史及其理论的发展。在这种联想中,他发现了几种对博爱的不同理解,比较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选取认可了一种他所欣赏的“博爱观”,并指出这种博爱论恰恰是有待于在人们心中予以扶正并能纠正人们通常所做的那种肤浅理解。有了这种联想,“涌泉”便源源不断。

事例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把讲题或讲题的核心概念放到历史进程中去联想。通过这种联想找到自己要展开的话题内容。

对内容对应的原理挖掘

20世纪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和国内刚刚过去的社会动荡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提出了置疑。某大学一位老师被学生邀请去谈“共产主义的现实性”问题。

接到这个讲题,这位老师认为,学生中思想问题的症结是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于是,他联系发展理论的原理展开联想,决定以生动的形式重点谈谈发展问题。

简短开头之后,这位老师就快速进入主题内容。他先是单刀直入地连发三问,然后围绕此三问展开论说。这三问是:“有谁能指出这个宇宙世界存在着永不运动变化的物体?有谁能告诉我自然和社会运动的总趋势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又有哪位同学能够否认在总体比较中,现代人的生活远比古代和近代人好?”……“既然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父辈比我们的爷辈好,我们又比我们的父辈好,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子辈、孙辈会比我们好?这种不断好下去的结果是什么,难道还用说吗?……”

继而,他从另一个角度挖掘:“到一个陌生的目的地去,你可能要走许多迂回的弯路,只要大方向正确,你不会在意这些弯路,而且确信自己能够到达目的地。可历史走上同样的弯路时,总有一些认识肤浅的人犹豫彷徨……肤浅导致脆弱,脆弱导致怀疑和放弃……只有理论上的尽快成熟,才能远离肤浅、浮躁和脆弱。”他还引用现代西方学者的一些有用观点发挥说:“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如尼采、萨特等)曾在揭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性时说,人的本性就是永不满足于当下的自我而趋向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而这种超越之动力就来自信仰和理想。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和理想是生物性的回归与降格!……当然,我们的信仰和理想不包括他们所认可的非科学的假想和幻想,而是要把理想和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发展观上。……”最后,他解释道:“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高级发展形态,它更是指向这种高级社会形态的运动!……前途的光明总是与道路的曲折相伴随的……”

将眼下欲解决的思想问题与一两条原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通过挖掘原理来化解问题就是这种方法。

从自身感受出发挖掘内容

一位从事监狱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应邀为青少年做法制演讲。构思演讲主题内容时,他脑子里浮现最多的东西就是在监狱工作时看到的害人害己的罪恶结果和痛苦忏悔的眼泪。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有了一种认识:犯法犯罪的事千万做不得。于是,他决定围绕这个主题讲三点:一是引用典型事例展现罪恶、痛苦和眼泪的狱中情景;二是以犯罪的手段绝对谋取不到幸福;三是一切罪恶终将有报,并告诫青年牢记这些用鲜血和眼泪写成的真理。

话题挖掘方式当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留心一些优秀的演讲词,我们还会得到其他一些启示。

逆向思考挖掘内容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高尔吉亚的“智者”,对演讲术和雄辩术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最擅长发表雄辩式演讲,而且自信自己能够对任何话题发表长篇大论。为了演示这种能力,他曾做过两次非常著名的演讲,其中一篇被后人追加题为《为海伦辩》。

海伦是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美女和希腊一个城邦国王的妻子,由于她与西亚特洛伊王子私奔而导致了整个希腊与特洛伊的战争。这场战争耗时10年,双方牺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才以希腊方的微弱胜利而结束。对于这场战争,希腊人一直持否定态度,并把战争的全部责任归给了海伦。通过荷马对这场战争的记述,海伦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海伦有罪”成了全希腊人的普遍共识。

高尔吉亚是意大利西西里东部林地尼城邦政治家。他作为使者来到雅典,完成使命后,因雅典人惊羡其口才,曾一度逗留雅典,成了教授口才的“智者”。在教学中,他夸下海口,声称能把任何“死话”说活。学生选择“海伦有罪”的反面话题——“海伦无罪”让他示范。于是,他拟就了一篇为海伦辩护的演讲词。

对于这种要逆公众意见而动的讲题,他被迫做逆向思考联想到了一个计策。

高尔吉亚首先提出一个大前提:“人之有非凡之举,多为迫不得已而为之。”然后,他认定,作为女流之辈的海伦,其私奔的“非凡之举”背后肯定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最后,他围绕“迫不得已”大做文章,穷尽所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只有下面几条:一是神意的安排或命运的驱使;二是为暴力所劫;三是为甜言蜜语所惑(他称其是比“硬暴力”还厉害的“软暴力”);四是由情爱促逼(他说女子一旦落入爱河,神力都奈何不了)。高尔吉亚逐一说明这些都是海伦无法抗拒的原因后,以“海伦无罪”之结论圆满结束了演讲,成功地为海伦“翻了案”。

高尔吉亚这篇演讲词的主体内容构成,用的是逻辑演绎法来搭建的。大前提中的“迫不得已”是关键词,然后说出四个可能存在的“迫不得已”作为理由的小前提,并顺利地推出了结论。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篇演讲词中的论证当然经不起推敲,但其挖掘话题的技术却是值得学习的。

从事物的反面来思考,会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这种方法挖掘内容也是一种挖掘演讲内容的方法。

对事物进行对比引发思考

上海的石亚男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篇呼唤改革的演讲。他的这篇演讲不是泛泛论述改革的必要性,而是抓住一件事情,把西方人的做法和中国人的做法进行一番对照,现出我们的落后性,从而表明中国的现行体制——尤其是用人制度——实在有改革的必要。

这篇演讲稿从这样一件事出发:西德德马克公司与我国某研究机构洽谈一种设备的引进时,我方派出一个庞大的出国团体,而对方只派出两名精通业务的人员与我方接洽,“一名是开发部的经理硕士,另一名是代理商”。我方人员由于大部分是不懂业务的行政要员,因此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人不多,而实际发挥作用的人又没有拍板实权,结果导致重复引进或以次充好。石亚男同志在演讲中运用正反事例对比,夹叙夹议,给人以深深的震动。演讲主题内容丰满后,还有一个整体布局的问题要交代。

通过对事物进行对比挖掘主题内容,也是演讲内容的一种有效挖掘方法。

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是演讲者水平和实力的真正体现。创新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就能在演讲实践中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从而使我们的演讲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

提升内涵

对待事业,即使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即使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笔者借用它,稍加改动,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就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它们被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进,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

破旧立新

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人家的预言曾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仔细分析起来,为一个过去的预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实际又有何益处呢?所以演讲者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破旧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前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语出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由此及彼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演讲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观点“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他说:“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越来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其突出表现就是身勤脑懒,整天东跑西颠,显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费脑筋的事,却不肯或不善于下一番工夫去深入思索,因而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来……唐代韩愈有句名言‘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们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进行理论思维。以往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层次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提倡这一点无疑是应该的,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当中,光讲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强调思想上的艰苦奋斗。”

演讲者提出的这一新观点,对市场竞争中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事物是辩证的,问题总有多面性,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的影响,我们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当然,坚持和强调“这一方面”是应该的,因为它也是正确的公认的观点,但如果我们顾此而失彼,就会妨碍认识的深入和工作的改进,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坚持和强调“另一方面”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讲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认现有观点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另一方面”并适当加以强调,就能达到演讲观点深、新并举的目的。

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