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产孕妇保养与保健
6878000000008

第8章 孕前养肾与养生(7)

撮谷道之所以能强身治病,是因为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是练功中真气运行的路线。

中医认为,撮谷道可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并可调节气血阴阳。现代医学认为,有意识的提肛,能对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促进胃肠及肛门部的血液循环以治疗多种肛肠疾病。

患有痔疮、肛裂、瘘管等疾病的患者,用撮谷道法使肛门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使肛门处血液循环改善,淤血消除,且可减轻或消除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门扩大,排便通畅。有肛门瘙痒者,可通过提肛调节其精神状态,转移瘙痒兴奋点,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提肛还能调节肠胃功能,使肠道传输运动正常,对于腹泻或便秘的患者有调整作用。

另外,对于气虚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及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前列腺炎等,提肛锻炼部有一定防治效果。

5.“练”五禽戏好: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熊形: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一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卜抬。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

虎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本动作作用于华伦挟脊穴和督脉,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鹿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猿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鸟戏: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测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的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壮身体的作用。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防止复发的功效。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五禽戏锻炼,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势,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荣的场所。

气虚体质宜采取哪些养生法

气虚,即气不够用,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功能低下,其体质特点是:形体消瘦或偏胖,平素身体倦怠、乏力,面色白光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慌、心跳、健忘、舌淡苔白,脉虚弱。其养生方法是:

1,坚持气功锻炼,尤其宜作养肾功,因为肾为元气之根。具体做法如下:

屈肘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胁部感觉有所牵动力度,随即复原,可连做十次。本动作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

抛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三至五次,然后,右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空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三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宽衣,将腰带松开,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搓摩腰部,实际上是对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这些穴位大多与肾脏有关。待搓至发热之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之作用。

2.在饮食调养方面,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灿米、莜麦、土豆、红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具体做法是:先将10克人参,10枚去芯莲子放在碗内,加水发泡,加入冰糖30克。将盛药物的碗置蒸锅内,隔水蒸炖一小时,食和时,喝汤,吃莲肉。

3.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匾薯蓣丸。若偏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若偏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若偏肾气虚,多服肾气九。

孕前春季养生应注意哪些方面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春季,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丝吐绿,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到处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此时,人们又应当如何养生呢?

1.宜养阳气:祖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在谈到春天人们应当如何养生时,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天、夏天,人们应注意对自己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

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再加之人体的皮肤腠理已经开始变得疏松,故衣着方面既要宽松,又要柔软保暖,衣服不要顿减,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摄生消息论》里也说:“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层,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而且特别叮嘱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保养阳气,还需多吃点韭菜,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正如《本草拾遗》里所说:“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

2.重在养肝: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增加,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因而,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要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应。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素有肝病及高血压的患者,也就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服用养肝、降压的药物;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3.春防风湿:风温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等病。春天之所以强调要防风温,是因为此时是由寒转暖,温热毒开始活动的时候。如果平时身体虚弱,就会感受风热外邪而发生风湿病。另外,若气候不正常,本来冬天该冷反而不冷,也容易发生风温病。根据民间经验,可用下述办法预防:

(1)在饮水中浸泡贯众,取未经加工的贯众一大块,约500克重,洗净,旋转于水缸或水桶之中,每月换药一次;

(2)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

(3)每天坚持作保健按摩,可选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位为主。

实践证明,前两种方法有一定灭菌作用,而穴位按摩法则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对于年老体弱之人,还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畅。

4.多多健身:此指人们在春天要多参加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原因是春天人体阳气升发,气血因之有往外透达的趋势。此时,应经常活动身体促使气血运行加快,以振作精神。为此,可到空气清新之处,玩玩球、跑跑步、打打拳、做做操,形式不拘,各取所好。但需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舒服力度。

中医养生家还认为,在阳光明媚,风景秀丽的春日,应该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黄帝内经》里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技发缓形,以使志生。”意谓春天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温行,可使智慧、灵感生发不息。这些都是春天养生的宝贵经验,很值得人们去认真执行。

春天养生的方法还有一些,如在饮食上要少吃点酸味的东西,多吃点甜味的食品,这些就不多说了。

孕前运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合理安排、逐步养成习惯。锻炼应以欢乐之中不觉疲劳,精神振作为佳。

尊重科学,讲究方式。锻炼身体除讲究心理卫生、排除杂念、以饱满情绪全神贯注进行锻炼外,还要讲究正确的运动姿势,并根据生理和心理状态,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运动量。

应选择平坦开阔、空气新鲜的地带进行运动,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因为人在运动过程中,健身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呼吸从外界摄取大量新鲜空气。可以说,选择环境是运动前的重要准备。

在运动之前,要做伸臂扩胸、扭腰转体、屈膝压腿、缓步小跑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只有这样,运动后才能放松四肢。要做好调节呼吸的整理运动,并禁止大量饮水和短时间内用冷水冲头沐浴。

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前功尽弃。

怎样做到“长夏防湿”

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所以《理虚无鉴》特别告诫说:“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气上升,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热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而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出胸闷、心悸、精神萎靡、全身乏力。长夏防湿,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环境。避免潮湿:《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下部。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妇女带下、下肢关节疼痛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2.饮食清淡,易于消化: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脏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季节湿邪最易伤害人体脾脏,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苦腻脉濡等症。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能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星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所说:“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共于肥腻当戒。”这里还指出,饮食也不应过凉,因为寒凉饮食伤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适。此外,由于消化功能减弱,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常用清热利湿食物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最为理想。

3.避免外感湿邪:由于长夏阴雨连绵,人们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头重如裹,倦怠、身重、嗜睡等症,严重者还能伤及脾阳,造成呕吐腹泻、院腹痛、大便稀薄。因此,长夏一定要避免湿邪侵袭,做到外出带伞、及时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后要立即服用姜糖水。有头重、身热不扬等症状者,可服蕾香正气水等感冒药。此外,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极易返潮,甚至发霉,人也会感到不适,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因此,衣服要经常晒一晒。

总之,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长夏防湿的关键在于要保养人体阳气。只有阳气充足,湿邪才不易侵犯。

孕前夏季养生应注意哪些方面

夏季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阳极阴生,万物诚实。用中医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此时都是阳气盛于外,所以,夏季养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的阳气。

1.起居方面:祖国医学认为,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夏季“暑易伤气”,即炎热的天气易伤人体之气,使人出现气短、懒言、倦怠。头昏、胸闷、日渴等症状,所以劳动或运动,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最好在午饭后睡一会儿,一则可消除疲劳,二则避开炎热之时。

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酷热盛夏最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

夏季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睡觉时不宜吹风扇,更不宜夜晚露宿。在有空调的房间,注意不要让室内外湿度相差太大。纳凉时,最好不要在过道里,以防“贼风”人中而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