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产孕妇保养与保健
6878000000057

第57章 儿养生保健(1)

这里说的新生儿保健,主要是指初生儿,即指从出生至满月。此期小儿刚离母体,虽然所有器官及系统已具备在母体外生存的基本能力,但由于肌体柔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很弱,适应能力较差,易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小宝宝在给小家庭和年轻的父母带来幸福和欢乐的同时,却又需要父母精心的抚养和教育。

历代中医学家对初生儿的养护非常重视,认为小儿初生,乍离母腹,犹如嫩草之芽,幼蚕之苗,肌肤娇嫩,抗病力弱,对外界环境还需要逐步适应,需要谨慎调养,精心护理,否则,稍有疏忽,即易患病,且多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那么,又怎样养护好呢?

要注意保护小儿的脐

胚胎时期的胎儿,脐带里包括有卵黄管、脐尿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妊娠5~6周时卵黄管就会自行闭锁,逐渐萎缩而消失,脐尿管慢慢地也退化成为一条纤维索,只剩下两条动脉管和一条静脉管维持胎儿的血液循环和供给全身的营养。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被结扎留下了伤口,家长一定要注意护理它,不使它接触不洁之物,因为脐部很适合细菌的滋长而容易发生脐炎。给新生儿洗澡时不要让脐部着水,尿布也不要太长,过长会越过脐部,使尿液污染脐部。

脐带被结扎后大约经1周左右就可自行脱落。脐带脱落前后,有时脐部略微潮湿,这是正常现象,数日后就会干燥,并且下凹成为脐窝。脐部过于潮湿时,可以涂点紫药水,或用呋喃西林粉撒在脐部,每日1次,2~3天即可痊愈。不要用红汞涂擦。倘若脐部感染严重,伤口有溢液、渗血、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烧,就应请医生诊治,自己不要随意处置,以免扩大感染。

作为小儿的家长,切莫轻看脐炎,视为小病,如果处理不当,可酿成大病。引起脐炎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它们通过脐部进入体内,沼脐周皮下组织扩散可形成腹壁蜂窝组织炎;向内入侵至腹膜可造成腹膜炎;侵入尚未闭合的脐静脉或动脉,可引起肝脓疡、败血症等严重疾患,甚至可危及小儿生命。

初生去毒

也称拭口,是古人为免除小儿发生某些疾病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性措施。此在中医儿科初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小儿有些疾病的发生,与胎孕期间母体热毒影响胎儿有关。

胎毒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孕妇恣食辛热甘肥,移热于胎儿。二是父母淫欲之火,隐于父精母血,遗传于胎儿。三是孕母在怀儿期间,忧思郁怒,五志化火,传于胎儿。四是胎儿初生口中留有秽液,未能及时清除,咽下而成胎毒之患。五是父母患性病,如梅毒、淋病等,传给胎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腔内,每24小时可吞咽羊水500~700毫升,根据直接观察及对胎儿肠内容物毳毛含量的判断,胎龄3~4个月的胎儿,已开始有吞咽动作,胎粪中除可找到毳毛外,还可发现有角化上皮、胎脂、钙皂晶体、所有消化酶及胆汁等。正常情况下,约有1/4新生儿,要在生后12~24小时才排便,尚有7%的新生儿,可能在第二天后才能排出上述胎便。若乳汁供应充分,即转变为带棕褐色至绿色、酸性、较稀薄的过渡性粪便,最后变成普通婴儿大便。胎粪能否按时排除,对小儿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原因是胎粪性腹膜炎、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便秘以及胎粪性黄疸等,均由胎粪引起。故有人主张,小儿出生后应用通便之剂,促进小儿肠蠕动增强,使胎粪及早排出,对小儿健康十分有利。

初生洗浴

婴儿经常洗澡可以保持皮肤的全面清洁,洗澡又是促进血液循环的最好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儿身体柔软,脖子不能挺立,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给小儿洗澡时往往不知所措,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很易对小儿造成伤害,引起疾病,特别是早产儿或体弱儿更要格外慎重。

小儿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洗澡,每日洗1次。洗澡前先将尿布、清洁的衣服、浴巾等按顺序摆好,浴巾要铺开。洗澡时房间内的温度要在24~26℃,不要有对流风(俗称穿堂风),洗澡水的温度要在38℃左右(摸着不烫)。

先洗头部:妈妈用左臂夹住小儿的身体,左手托住婴儿的头,用左手拇指、中指堵住婴儿的双耳孔,以防止水流进耳道。右手拿着毛巾先洗眼睛、面部,然后再洗头发,用婴儿皂洗净,冲净皂沫、擦干。头顶如分泌物过多,可于洗澡前半小时在头顶涂以石蜡油或花生油,洗时再用毛巾沾肥皂水轻轻擦拭,分泌物自可清除。

洗上、下身:如果脐带尚未脱落,不宜将小儿身体全部漫入水中,以免引起脐部感染。母亲用左臂从婴儿背后托住头及腋下,右手托住臀部,轻轻地将婴儿放入水中,头颈部露出水面,母亲再抽出右手洗婴儿的上、下身和四肢。

洗澡完毕后及时将婴儿抱出水盆,用干浴巾包裹擦于全身。腋下、颈部及皮肤皱折处涂以爽身粉,然后穿上干净柔软的衣服,再把小儿包裹好。

洗浴后喂些温糖水,婴儿自会舒舒服服地安然入睡。

初生保暖

因为初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其体温常随外界环境的湿、温度而改变,再加上初生儿基础代谢率低,活动少,略同奶量少,产生的热量不足。此外,初生儿皮下脂肪少、热量不易贮存,再加上体表散热面积又相对较大,故体温易下降,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儿,从母亲宫内36~37℃的内环境,来到20℃左右的外环境里,体温更易下降。因此,保持适当的外界温度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若体温过低,皮下脂肪会凝固形成硬块而导致硬肿症。当然,也不可过暖,因为在过分保暖情况下,体温可上升到40℃以上,甚至引起袖风。当气温或室温过高时,若新生儿饮水不足,则会引起发热,医学上叫“脱水热”。

一般足月婴儿室内温度要求维持21℃左右,早产室的温度要求维持24℃左右,晨间护理时要求维持在27℃。早产儿应放在暖箱内,暖箱温度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出生天数来决定。一般初生的早产儿1000克以下者保持34~36%,1001~1500克者保持32~34%,1501~2000克者保持30~32℃,2000克以上者,保持30℃。相对湿度都应维持在55%~65%之间。睡暖箱的早产儿不应用被包裹,毯、衣着也越少越好,这样才能使箱温接触皮肤易于复温,又便于观察婴儿的呼吸、异常动作及皮肤颜色,便于护理操作。

对于初生儿,每天4小时测量体温1次,颌下测温即可,如体疆已稳定在36~37℃3次以上,可每天测2次。

至于初生儿的衣着,应以柔软、吸水性能强的旧棉布制作为好;尿布也要柔软吸水,所有衣着宜用带系结,忌用别针和纽扣,以免发生损伤。

宝宝的斜颈要尽早纠正

当母亲给孩子喂奶时,有时会发现他的头部向一侧扭转或倾斜。母亲企图把宝宝的头向相反的一侧旋转时就会感到有些阻力。而在宝宝颈部的粗筋处能摸到蚕豆大小的肿块,过几个月肿块会消散,但那条粗筋却开始挛缩绷紧。于是头部自然会被下拉,脸部则向对侧斜转。如果此时你尚未发现孩子的异常,那么他当然会继续在这种糟糕的歪脖状态下生长发育,最终引起脸部甚至颈椎变形。

先天性斜颈并不是遗传病,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时的机械创伤引起胸锁乳突肌的撕裂和出血,血肿在局部硬化成疤痕组织后引起挛缩造成;还有人认为在分娩时,由于对胎儿胸锁乳突肌的压迫久或因胎位不正等致使肌肉缺血引起挛缩,因而发生斜颈。

现在我们知道了引起斜颈的原因,就应该对治疗和矫正斜颈树立充分的信心。应该说早期发现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症状较轻的孩子。母亲每天可多次地对颈部患侧挛缩的肌肉进行轻轻的按摩,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歪斜的颈部和头部。当孩子入睡时,用沙袋或枕头将孩子的头颈部固定在正常的位置上,只要您持之以恒,2~3个月就能治好。

当然若斜颈比较严重,按摩自是徒劳。这时可借助于外科手术矫治。手术最佳时期是在1岁。考虑1岁的孩子较难配合,一般也可延至3岁,或听从医生的建议。早期治疗的好处在于不会给孩子留下面部畸型。当面部畸形一旦形成后,孩子就会呈现出一侧脸部短而平坦,另一侧则长而浑圆,两只眼睛一高一低,鼻子斜向一侧,头部轮廓也不对称的形象。如果手术在学龄期以后再进行,那么虽然可以勉强将歪斜的颈部拉直,但对已经形成畸形的面容却已无力矫正了,那将给孩子一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心身创伤和痛苦。

为了您的宝宝免受斜颈的危害,您不妨在欣赏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审视”他。

无声的环境对小儿优生优育不利

噪声可以影响优生,那么,无声无响是否有利优生呢?

有些年轻家长将新生儿养育在昏暗的房间内,还将可能致响的一切物件都用布包上,他们怕光线和声响会破坏新生儿的安静,甚至怕损伤他们幼小的大脑。实际上,这种作法同样对孩子不利。

心理学家认为,适量的环境刺激会提高新生儿视觉、触觉和听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原始的无条件反射,还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使新生儿的动作越来越复杂和高级,最终具备作为人的一切生活能力。13世纪西西里的一个名叫弗德里克二世的统治者,他为了证明言语技能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的,便将一些婴儿养育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规定保姆不准跟孩子交谈,也不得在育婴室内相互交谈。他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能自然而然地说本国语言,从而证实自己的想法。实验结果表明,尽管这些孩子有着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措施,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没活多久便先后夭折了。

心理学家认为,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不仅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也会使儿童大脑本身更发达。这是因为,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丰富的适度的环境刺激比缺少刺激的环境更能使神经纤维髓鞘化,突触联系更复杂,因而大脑也就更发达。

所以优生优育,既要避免噪声,又不能使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孕妇不仅不应去舞厅等处凑热闹,以减少噪声污染,在日常饮食中还需要有瘦肉、鱼、禽蛋、动物肝脏、豆制品、水果等,以增加人体对噪声的耐受力。“小天使”降临人间后,可以播放些柔和的音乐,悬挂些色彩艳丽的图片等,积极地为新生儿创造丰富的视、听、触觉环境。只要注意适当,别做过了头,便有益于优生优育。

“刺激”对婴儿有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婴儿出生后,给予适当有益的“刺激”,将会促进婴儿体质、感情和精神上的发展。实践证明,受过某些有益“刺激”后的婴儿,其体重可有明显的增加,并能提前学会翻身、爬行和行走,而且很知足,很爱笑。此外,婴儿还能长时间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感。

那么,婴儿需要哪些有益的“刺激”呢?

其一,需要视觉上的“刺激”。经专家们的研究观察发现,婴儿对于某些形态和颜色如棋盘、圆天窗、三角形,特别是人的面孔及对黑色和白色有着特殊的偏爱。因此,我们不妨经常设计制作并使用这些物体,给予婴儿视觉上的刺激。

其二,需要触觉“刺激”。给予婴儿从头到脚慢慢地抚摸、拥抱、轻微的摇晃和锻炼,则会使婴儿感到欣慰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也可将婴儿反复地从一侧翻到另一侧,让婴儿躺着用脚蹬你的手,让婴儿的皮肤轻轻接触棉、绸缎、毛等不同的织物。但触摸和摇晃动作不宜过猛。

其三,需要听觉“刺激”。婴儿最喜爱的声音为音乐声、母亲的心跳声以及重复婴儿名字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使他们感到某种“安全感”和得到“世界是和谐的”感觉。但是,给婴儿播放音乐时,其音量则不宜过大,节奏也不宜过快,最好为每分钟60节拍的音乐。因为,这个节拍与母亲的心跳节奏相符,婴儿容易接受。

此外,婴儿还需要嗅觉上的“刺激”。当你给婴儿某些液汁,如母亲乳汁、樱桃汁、肉桂等甜味和妈妈用的香水少量滴在婴儿的床单上让其嗅闻时,婴儿会睡得更舒适、愉快。

8.怎样给小儿准备枕头

在宝宝降生之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早已为他备下了小衣、小裤、小被小褥,这一切都没什么问题,惟独这枕头可能会费一番心思。新生儿到底要不要枕头?要高的、矮的、软的还是硬的?现在我们从人体结构和枕头的作用来谈谈。

成年人的脊柱是S形的。颈部向前弯,胸部朝后弯,腰部又向前弯,所以,人体平躺时如果不用枕头,头必须略向后仰,这样,颈、胸部肌肉绷紧,就得不到很舒适的休息,而侧卧时肩和头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要想睡得舒服就需要枕头。

新生儿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的脊柱是直的。平躺时,背部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不会造成肌肉绷紧的状况。而且新生儿的头相对较大,几乎与肩同宽,侧卧时也很自然,所以新生儿并不一定要睡枕头。但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上半身可以稍稍垫高些。

从3个月起,婴儿开始学习抬头了。颈部脊柱逐渐向前弯曲,而胸部的脊柱逐渐向后弯曲。这时期婴儿的躯体发育远比头部的发育速度快,肩部也渐加宽,这时再不给用枕头就有点委屈他们了。此时所需枕头的高度大约在3厘米左右,太高了容易形成驼背。

枕头的软硬也要适宜,一般来讲,用养麦皮填装枕头较好,如果把喝过、又晾干的茶叶装入枕头,在夏季给婴儿使用,还有防暑的作用,您不妨一试。

要当心乳母用药会影响小儿健康

药物进入身体以后,虽然大部分是通过肾脏由尿排泄,但是也有不少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其排泄量的多少、速度快慢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如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剂量大小、酸碱度等。

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要比血中浓度高许多,比如,红霉素在乳汁中的浓度比血中浓度高4~5倍,硫氧嘧啶高3~12倍;有些药物在乳汁中和在血中的浓度相差无几,如冬眠灵、溴化物、氯霉素、麦角胺、雷米封、碘化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磺胺类及四环素类药物;当然,电有不少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于血中浓度,如苯海拉明、阿托品、青霉素、咖啡因、新生霉素、链霉素、保太松、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K等。

新生儿对药物的解毒、排泄功能还不完备,肝脏内药物代谢酶类的活性低,肾脏排泄功能差。因此,药物的代谢及排泄较慢,易于蓄积而中毒。同时,新生儿体内的液体总量比成人的比重大,一般可占体重的80%,其中又有一半在细胞外,故水溶性药物很容易在体内扩散,很快产生效应。由于儿童有这些特点,不仅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会对哺乳儿童有影响,即使那些乳汁中浓度低的药物也会对哺乳儿童有影响,特别是乳母服用药量较大时,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