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6876900000031

第31章 恪守承诺,树牢权威(1)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领导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许愿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许愿。

因为领导手中握有权力,所以登门要求领导解决问题的人很多。有时。领导出于各种原因,难于对别人提出的请求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愿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既不驳别人的面子,又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对于有明确把握的事,可采取确定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把握很准确,估计许下的愿能够实现,那可以干脆把话说死,这种承诺能给人不容置疑的印象,给对方先吃一颗“定心丸”。

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弹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搞得不很清楚,就应该把话说得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许愿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一般会让对方产生疑虑,取得对方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对于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的许愿。有些事情,由于时间长,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时,在许愿时可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许愿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许愿创造条件的余地。

例如有下属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就可以这样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许愿时间的延缓,显得即留有余地,又入情人理。

对于那些非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许愿。这也就是,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配合,那么你在许愿中可带一定的限制词语。例如,要许诺帮助下属办理家属户口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些:“如果以后办理农转非户口,只要你的条件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既显示了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下属暗示了自己的难处。这是很有艺术性的许愿方式。

领导是人不是神,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到的事情,最好及时加以回绝。拒绝的时候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这是不可以的”,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既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宜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如此方为上策。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急着许诺,有几分把握就实事求是地说几分,完全可以给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

办事要留有余地

有些领导,由于意志和秉性所决定,往往喜欢说大话、说绝话。尤其是那些雄心勃勃的领导,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卓越,总是以表决心的方式,对亲人、对朋友,甚至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夸夸其谈,不可一世。

其实,他们不明白,唱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的;说得好的,不如干得好的。你在信口开河时,往往会把你的真实意图暴露给对手。或者说。你本身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由于你事先泄露了秘密而遭到别人的阻挡。使你半途而废。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举不胜举,想要做什么,完全不必事先去说什么。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当你做成了一件事后,用不着你去说什么,事实自然会为你说话的。

那些本身并不显赫的人,为什么会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地攀上权力的高峰呢?

那些本来并不显山露水的人,为什么能够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呢?

当人们追问起这些问题的时候,当记者采访这些成功人物的时候,大家以为这些人身怀绝技,会说出什么秘诀来,然而,他们大多淡淡一笑,说道:“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老老实实地去做事情罢了。”或者用调侃的口吻告诉人们:“我只不过是得到下属的错爱而已。”

难道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吗?

其实不然,古往今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左右逢源的领导,都是既懂得运用阴谋,又是擅长运用阳谋的人,阴阳共济,方能成功管理下属。

古时候,有三个读书人,进京去赶考,但他们都没把握,不知道谁会考中,在半路上,他们来到一座庙里,请一位老和尚给他们测测前程。空虚老和尚仔细打量了他们半天就眯着眼,用手指掐算一番,然后冲他们伸出一个指头来,说道:“这就是你们赶考的结果。”

三个读书人走了之后,旁边的小和尚十分纳闷,问道:“师傅,您伸出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他们三人里一人得中吗?万一结果不是这样怎么办?”

老和尚哈哈大笑,说道:“放心吧,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过了一段时间,三位秀才考定回家,路过庙宇,给老和尚送了许多厚礼,并赞扬老和尚是神机妙算,而老和尚只是哈哈大笑,并不询问他们考试的结果。

小和尚不解,央求老和尚给予解释。只听他的师傅说:“我这一个指头,就把他们三人考试的所有情况都包括进来了,用不着知道结果。你看,如果他们三人中有一个得中,我测对了;如果他们三人中有两人得中,有一人不中,我也测对了;如果他们三人全都考中了。我也测对了——因为一个指头就是一人得中的意思,反之,则是一个都考不中的意思。”

在生活中,领导也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自己做出选择、判断的事情,却又不能拿得准,这时请不要把话说死、把话说绝,不妨学学老和尚这一招。

关于“推”的妙用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情况不明而又难以应对的情况,不好轻易下结论,给予答复,这时不妨使用“小鬼推磨”的技法。

“推”的艺术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行为。“推”的艺术的产生和运用,在主观上不是领导的主观冲动,也不是领导的无能失控,恰恰相反,是领导全盘把握、合理控制的高超策略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在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领导判断一个事物可以不可以“推”,主要看这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得到显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推”就是选择最佳时机、最佳环境。

当某下属提出某件事情要求处理时,你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情况不明,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时就可以说:“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答复你。”

领导遇到属于自己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时,如果下属能够自行处理的,领导不要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而应“推”给下属,对下属没有把握或感到无力处理的事情,领导也不必应急着处理,可先让下属拿一个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

这样,既可以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可以锻炼下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下属的目的。

运用“推”的艺术要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法。领导对有些问题不太了解,不熟悉,或是所遇到的矛盾非常尖锐,或是在讨论会上一时达不成一致的意见,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先搁置起来,放一段时间,等到有了统一认识的基础,再拿出来处理。

领导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急需处理的问题,不可随便硬推,推了不仅要误事,还会影响你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他去找别的领导,别人又会认为你在推卸责任。因此,该自己办的事,不要推给别人,不应拖延时间。

“推”还要看对象。有些问题还要因人而异,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个性,看其接受程度如何,“推”能不能取到预期效果。如果当事人接受不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误解,加深矛盾,甚至会引发新的问题。例如鲁莽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此时推了会使矛盾加剧,甚至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因此,“推”不是放手不管,一推了之,而要密切注意观察其发展变化情况,把握好火候,适时进行处理,以期达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妥善解决问题的目的。

表态不能随心所欲

乱开空头支票,用文雅一点的话来说,就叫“轻诺寡信”,即很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实际上却无法做到。

从理论上来说,“轻诺”必然是“寡信”的。身为领导。手中当然握有一定的权力,但谁的权力也不是至高无上的,领导本身也受着种种制约,很多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所办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就越多。所以“轻诺”对于领导是不可取的。

领导首先要避免的是表态不能随心所欲,不乱开空头支票。

有的领导遇到矛盾冲突和棘手之事时,能推则推,需要表态时,也是“慢开口”,在合适的情况下,该表的态不表,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不该表的态却轻易表态。

有时为了一己私利取悦于人,放弃责任。甚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传播小道消息,泄漏机密等,凡此种种都是不对的。

领导表态,在坚持原则性基础上,发挥灵活性,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有明文规定的事情,领导就必须按规定表态,没有明文规定的,则应结合实际表态。

一般来说,领导在表态之前应做到:必须清楚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和下属问话的真正意图,设法获得足够的思考时间,考虑好是直接表态,还是委婉表态,对不值得表态的问题,不必表态。表态时,应做到因事、因人而异。

领导的表态绝不可随心所欲,表态要有根有据,既不做老好人,又不无谓得罪人。领导的角色地位决定了领导必须持重练达,不论讲什么话表什么态,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也不能无原则地去肯定或否定。

古人说:“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知其时。”在表态时,就要讲究火候分寸问题。既要掌握“尺度”,又要讲究“分寸”。

尺度感和分寸感,能够体现领导的领导艺术水平。表态应讲究尺度、分寸,达到“适度”。在这里适度程度越佳,表态的效果就越好,达到最佳适度就能获得最好效果。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有双方情感的交流,情绪的感染,又有双方心理关系上的沟通,只有态度诚恳,领导的表态才会对下属产生好的作用。

没把握可以装糊涂

一些领导人认为,如果事必躬亲,所有的功劳都会归于自己。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每一个决定都是有风险的,成功了是功劳,失败了则是罪责,光想成功而不想失败,未免太过于天真。

将自己推上第一线,固然可以在成功时大出风头,可是失败了也会成为众矢之的。撇开个人得失不说,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将权力下放给部下,在没有把握时可以装糊涂,自己退到第二线,对自己未必没有利。

如果部下成功了,这功劳自然少不了自己一份。姑且不说领导有方,至少也是用人得当。如果下属失败了,自己还可以挽回局面,可以干预、调整人员,转败为胜。当上级领导追查下来时,还可以起到一种责任缓冲的作用。可以说“这事我没过问,不太清楚。”再加上一句“这事我也负有责任”,那么在上司和下属那里,你都会有好印象。

所以,当领导的难得糊涂,在有些问题上,“糊涂”一点,进可攻退可守,处理问题游刃有余,所以人们常说:“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