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更年期保健
6876100000013

第13章 更年期综合征是如何引起的(1)

女性更年期保健

妇女性激素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月经是指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月经出现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是什么样的“妙手”主宰着这一极其有规律的变化呢?原来它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这一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完成的。

正常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E2),孕激素主要是孕酮。雌激素从卵巢产生以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处,引起某些特定部位(称为靶器官)的应答反应。这些部位主要与女性生殖系统有关,如子宫、阴道、外阴、乳房、尿道、膀胱、盆腔、皮肤等。雌激素促使子宫生长发育和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从而使小女孩可逐渐发育成熟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什么能导致卵巢分泌雌激素呢?原来脑底部有一个小腺体称为脑垂体,它的前叶中某些细胞能合成两种促性腺激素一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是刺激卵泡发育成熟的最重要的激素。能促使卵巢合成分泌雌二醇,能在月经中期时促进卵泡成熟。成熟的卵泡分泌大量的雌激素诱发垂体释放大量的黄体生成素,促使卵泡破裂和卵子排出。随后,卵泡黄体形成,开始分泌孕激素。若卵细胞未受精,1周后黄体的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亦逐渐降低,引起已增生的子宫内膜发生坏死脱落,出现月经。正是体内这些激素的如此周而复始的变化,形成了月经的周期。

垂体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合成及分泌又接受更高一层的神经中枢一下丘脑的调控。下丘脑是垂体上方间脑的一个小区域,这里有许多神经细胞的核团,能合成分泌多种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起调节作用。这些激素主要有两种类型,能使垂体分泌其激素的称为释放激素,抑制垂体释放其激素的称为抑制激素。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调节月经的主要激素,能促使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尤以后者为主。

卵巢产生的性激素又可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称反馈作用。能增加它们分泌的,称正反馈,反之称负反馈。雌激素与孕激素协同作用时,负反馈影响更显著。垂体促性腺激素系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下分泌的,但也可反过来对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

雌激素的主要功能

雌激素是女性体内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产生许多不可或缺的作用:

(1)促使子宫生长发育,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使子宫内膜增生、腺体分泌,宫颈分泌透明稀薄粘液,便于精子通过。

(2)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及蠕动,有利卵子或受精卵的运行。

(3)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并使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糖原经阴道内的杆菌分解为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从而抑制致病菌繁殖,增强局部的抵抗力。

(4)促使乳腺管增生。

(5)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第二性征是性功能趋于成熟的标志,在女性表现为乳房发育,阴毛、腋毛生长出现女性化的特征,并且脂肪沉积于肩背及臀部形成女性特有的体形,月经来潮,表明已具有生育功能。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

(7)加速骨骼成熟,增加肠道内钙的吸收及钙质沉积于骨质,使四肢骨等长骨的末端闭合,从而身高固定,不能再长高。

(8)对抗雄激素使机体男性化的作用。

(9)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并减少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防止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

(10)一定浓度的激素可通过反馈来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一方面抑制垂体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刺激其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孕激素的主要功能

人体内孕激素的作用与雌激素基本相反,但也有其特殊性。

(1)使经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出现分泌现象,宫颈粘液变得粘稠,精子不易通过。

(2)抑制输卵管的蠕动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在妊娠初期起“安胎”的作用。

(3)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现象消失,脱落的细胞多卷缩成堆。

(4)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的基础上,促使乳腺小泡的发育。

(5)有致热作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基础体温升高约0.5℃。体温的升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排出。

(7)通过丘脑下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相互关系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相互关系是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怀孕期间此两种激素在血中一起上升,到分娩前达高峰,分娩时子宫的强有力收缩,即可能与二者的协同作用有关。而对于促进输卵管的蠕动,孕激素的作用却是同雌激素相拮抗的。

卵子的家——卵巢

卵巢是具有调节月经、促使受孕和维持女性特征的性腺器官,长在身体的盆腔内,左右对称的扁椭圆体,成人卵巢大小约为4cm×3cm×1cm,重约5~6克,其外表随年龄而变化,卵巢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排出卵子,分泌性激素。

卵泡的发育

人出生时卵巢皮质内散布着30万~70万个原始卵泡,但一生中仅有400~5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其余的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即退化消失。每一个原始卵泡中含有一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围绕着。临近青春发育期,原始卵泡开始发育,其周围的梭形细胞层增生繁殖变成方形、复层。因其细胞浆内含颗粒,故称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分裂繁殖很快,在细胞群中形成空隙,称卵泡腔。内含液体,称卵泡液。随着卵泡液的增多,细胞腔不断扩大,颗粒细胞被挤至卵泡的四周,形成颗粒层。卵细胞不断增大,被多层颗粒细胞包埋形成突入卵泡腔内的“卵丘”。环绕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形成卵泡膜,分为内、外两层,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均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在正常成年妇女的卵巢中,每月有若干个原始卵泡发育,但只有一个(也可能有2个)卵泡发育成熟,直径可达20毫米左右。

排卵

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成熟时呈泡状突出于卵巢表面。最后卵泡膜破裂,卵细胞随卵泡液排入腹腔,即“排卵”。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其第一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排出第一个极体,成为次级卵母细胞。随后又迅速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但仅停留在成熟分裂中期,如在输卵管遇精子侵入时,才最后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个极体,成为卵细胞。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但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左右。

什么是黄体

排卵后,卵泡皱缩,破口被纤维蛋白封闭,空腔内充满凝血块,为早期黄体(血体)。随后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血块,此时颗粒细胞增生长大,胞浆中出现黄色颗粒,称黄体细胞,主要分泌孕激素(孕酮或黄体酮);而卵泡膜细胞则主要分泌雌激素。排卵后如受精,则黄体将继续发育并将维持其功能达3~4个月之久,称妊娠黄体。如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再经过4~6天即来月经。退化的黄体逐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称为白体。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

子宫内膜在结构上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直接与子宫肌层相连,不受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的影响;功能层则靠近子宫腔,受卵巢激素变化的影响而呈周期性变化,此层在月经期坏死脱落而引起出血,即为月经。女性的月经周期,从子宫内膜出血的第一天算起,平均约为28天左右,根据子宫内膜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三期,简述如下:

(1)增生期

月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的阶段,故又可称为卵泡期,时间在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此期之末即为排卵的时间。

(2)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相当于卵巢排卵后黄体成熟的阶段。

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故称为分泌期。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而呈螺旋状。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3)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子宫内膜功能层形成散在的小血肿,使内膜坏死剥脱,随血液排出,这种每月一次有规律的子宫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月经期也是下一月经周期的开始。

为什么月经会周期性地规律出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使之分泌卵泡刺激素和少量黄体生成素。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减少,但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排卵前黄体生成素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这段时间相当于月经周期的增生期。排卵后黄体生成素急剧下降,而后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及卵泡膜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亦即黄体期。在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抑制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释放。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新的一轮月经周期又再度开始。

更年期综合征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