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
6873900000034

第34章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职场心理学(2)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然而由于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他们都已获得了晋升,是晋升的直接受益人群,因而他们对彼得的发言不以为然,并报以敌意和嘲笑。后来,彼得将自己的思想集结成册,以《彼得原理》为书名谋求出版,但是,彼得共收到了14位编辑的退稿信。直到一位记者在报纸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由于获得了读者极大的反响而促使出版商出版《彼得原理》,书籍出版后,在非小说类畅销书排名榜上占据榜首位置达20周。

彼得原理对于现代企业层次结构的设定有着深刻的启示,直接指出了"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晋升机制的弊病所在。某位员工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管理者为了激励员工,常常采用晋升的手段,把他提升到较高的职位上,此时,管理者便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认为员工既然能在目前的职位上表现出色,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胜任更高的职位,但事实上,往往较高职位所需要的才能是员工暂时所不具备的。员工由于表现出色而获得晋升,直到晋升到他们不能胜任的职位上,最终导致企业中绝大多数的职位都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造成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很多的平庸者身居高位,却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这种理论听起来危言耸听,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职位任职状况确实如此。

对于个体而言,如果你不具备胜任能力便被晋升到某一个更高的职位上,很可能你便会成为这种晋升机制的牺牲品,显示出自己相较职位要求较低的能力,沦为一名不合格的职场人士。所以,从晋升的幻梦中醒醒吧,有时候,追求到不切实际的事物后,不过是踏上了枉道速祸之途。

帕金森法则:为什么升职的总是那些不如你的同事

一些怀有雄心壮志的人进入职场后,他们都会给自己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升职加薪。然而,他们的这种梦想却常常遭到现实的重创,那些明显工作能力不如他们、工作态度不如他们的同事反而比他们更快地升职。于是,这些有志青年陷入了彷徨,一度怀疑这个世界究竟以怎样的规则在运转。如果他们知道帕金森法则,就会明白,从某种意义来看,能力高并不是获得升职的通行证。

生于1909年的诺思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Parkinson)是英国历史学博士,就学于剑桥和伦敦大学,先后在皇家海军学院、利物浦大学和马来西亚大学执教,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60年代移居美国,又在哈佛大学任课。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有着极大的差别: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帕金森由此得出推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这便是帕金森法则的中心旨意。

帕金森进而具体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自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产生出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对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那么这个帕金森法则,注定要起作用。

帕金森举例说: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B先生和C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B或C,自己掌握全面。B和C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也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两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B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7个人干,A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当然,7个人会给彼此制造许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7个人共同起草圈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平衡,绝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们产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设法解决;升级调任、会议出差、恋爱插足、工资住房、培养接班人……工作愈来愈忙,甚至7个人也不够了。

帕金森用英国海军部人员统计证明:1914年皇家海军官兵14.6万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员、办事员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为10万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员、办事员却增加到4558人,增加了40%。

帕金森法则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

帕金森法则的成立前提就是一个人在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组织中,担负着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备权力垄断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么反弹琵琶,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组织,比如网络虚拟学术组织、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法则阐释的可怕顽症。一个不思进取、抱守陈规的组织,不必要引进新人,自然也没有帕金森法则的困扰。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法则的情况。

通过上述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恩格斯曾经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假设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这也正是帕金森法则起作用的内因。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渡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在不妨害他人为前提的良心监督下,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这种行为是卑鄙的,但却是无法谴责的。因为它并没有违反任何的规章制度,于是,帕金森法则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帕金森将自己的发现著书成文,在书中,详细揭示了六项职场潜规则:

潜规则一:不能要太精明能干的下属。

潜规则二:决定权在中间派的手里。

潜规则三:议题涉及金额的大小与讨论的时间成反比。

潜规则四: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酒会的关键人物。

潜规则五:假装成"低能儿"才能在暗潮涌动的人事举荐中独领风骚。

潜规则六:领导的功勋越卓著、在位时间越长,接班人越难有出头之日。

因此,这也可以理解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了--为什么升职的总是那些不如你的同事。

如何虏获上级的心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从某种意义来看,与上级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所以对于如何虏获上级的心,是渴望升职人士不得不知的职场潜规则。一般而言,让上级欢迎的下属有如下这些特质:

1.精明强干是关键因素

上级一般都很赏识聪明、机灵、有头脑、有创造性的下属。这样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使上级满意的前提。一旦被人认为是无能无识之辈,既愚蠢又懒惰,便很危险了。

2.善于向上级请教,能够让上级感受到自己的权威性

与上级的相处中,谦逊是相当重要的。谦逊意味着你有自知之明,懂得尊重他人,有向领导请教学习的意向,意味着"孺子可教"。谦逊可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你更好地成就事业。

3.关键时刻,要为上级挺身而出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关键时刻,上级才会真切地认识与了解下属。人生难得机遇,不要错过表现自己的极好机会。当某项工作陷入困境之时,你若能大显身手,定会让上级格外器重你。当上级本人在思想、感情或生活上出现矛盾时,你若能妙语劝慰,也会令其格外感激。此时,切忌变成一块木头,呆头呆脑,冷漠无能,畏首畏尾,胆怯懦弱。如此,上级只会认为你是一个无知无识、无情无能的平庸之辈。

4.在上级面前不要自吹自擂

在上级面前,不要吹牛皮,编瞎话,谎报军情。弄虚作假者,往往失信于人。通过欺骗领导而暂时得到的好感和荣誉,是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的。

当然,诚实有诚实的艺术,一般要考虑时机、场合、上级心情、客观环境等因素,否则,诚实也会犯错误,招致上级的反感和不满。

5.在上级面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如果你喋喋不休地向上级提出物质利益方面要求,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感情上,他会觉得压抑、烦躁。

如果"利益"是你"争"来的,上级虽做了付出,但并不愉快,心理上会认为你是个"格调"较低的人,觉得你很愚蠢。

如果你的上级是个糊涂虫,与他争利益得失,反倒会把你的功劳一扫而光。"利"没有得到,"名"也会丧失。最好的办法是让上级主动地给,而不是你去"争"。

你的工作干得漂亮一些,尽最大能力满足他的要求,并且有些特色,有所创造。明白的上级会量力而行,用物质利益奖励你,无须你"争"。

6.与上级交谈时,不可锋芒毕露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你的聪明才智需要得到上级的赏识,但在他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上级会因此而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与上级相处,须遵循以下原则:

(1)寻找自然、活泼的话题,令他充分地发表意见,你适当地做些补充,提一些问题。这样,他便知道你是有知识、有见解的,自然而然地就会认识了你的能力和价值。

(2)不要用上级不懂的技术性较强的术语与之交谈。这样,他会觉得你是故意难为他;也可能觉得你的才干对他的职务将构成威胁,并产生戒备,而有意压制你;还可能把你看成是书呆子,缺乏实际经验而不信任你。

7.提建议时,不要急于否定上级原来的想法

提建议时,多注意从正面有理有据地阐述你的见解。有民主要求,还要有民主素质,即要懂得尊重他人意见,尊重上级意见。这样,他才会承认你的才干。

针对上级个人的工作提建议时,尽可能谨慎一些,必须仔细研究上级的特点,研究他喜欢用什么方式接受下属的意见。大大咧咧的上级可用玩笑建议法,严肃的上级可用书面建议法,自尊心强的上级可用个别建议法,喜赞扬的上级可用寓建议于褒奖之中法等等。

8.不要当面顶撞上级

批评上级时,必须照顾其面子,不要令他下不了台。当面顶撞是最愚蠢的。进谏方式很多,如动情法、比喻法、寓规劝于褒奖之中等等。

9.要主动找机会与上级交往

上级需要了解下属,下属也需要了解上级,这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必担心别人的议论而躲避上级。你若希望上级喜欢你,看得起你,那么首先要让上级看得见你。

10.不要在背后议论上级的长短

须知隔墙有耳。打小报告的人正在寻找材料好去告密,你的议论为他的拍马屁正好提供了时机。倘若把你的话添枝加叶,传到上级的耳朵里,你努力工作的成绩,可能会因几句牢骚话而化为乌有。

11.适当顺从与认同你的上级

上级可能并不比下属强多少,但只要是你的上级,你就必须服从他的命令。人虽然都有一种不愿意服从别人的心理,但对于比自己强的人还是能接受的。因此有必要多寻找上级优越于你的地方,作出尊敬他、学习他的姿态。凡是尊重、服从上级的部下,即使最初上级对他一点好感也没有,也会逐渐改变印象。只要你认识到尊重上级的必要性,就会从心理上解除对服从的抵触,从而摆脱那种耻于服从的感情。

12.掌握上级的好恶

无论是谁,都会喜欢听一些话,而讨厌听另一些话。喜欢听的就容易听进去,心理上就会觉得舒服。你的上级也不可能摆脱这种情绪。下属要掌握上级的特点,倘若在汇报中插入些上级平素喜欢使用的词,就会让他另眼相看。

此外,对上级的工作习惯、业余爱好等都要有所了解。如果你的上级是一个体育爱好者,你就不应在他的球队比赛失败后,去请示一个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一个精明老练的、有见识的上级是很欣赏了解他、并能预知他的愿望与心情的下属。

13.把功劳让给上级

中国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忌恨。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级。这样,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悦,上级脸上也光彩,以后,上级少不了再给你更多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否则,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会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会吃亏。

14.不可张扬你对上级让功之事

对上级让功一事绝不可到处宣传,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倒不如不让功的好。对于让功的事,让功者本人是不适合宣传的。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上级的味道,千万使不得。宣传你让功的事,只能由被让者来宣传。虽然这样做有点埋没了你的才华,但你的同事和上级总有一天会设法还给你这笔人情债,给你一份奖励。因此,做善事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让功是虚伪的。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者,而谓之神。"与上级交往,也没有统一的技巧,应根据上级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攻心策略。

1.与冷静的上级打交道,不可自作主张

说话不多,举止安顺;高兴不会大笑,不会手舞足蹈;悲痛不会大哭,不会逢人诉说;认为对的,不会拍手称许,不会热烈表示赞成,他的举止,始终保持常态。这是头脑冷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