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哲学史
6866300000040

第40章 绝对唯心论(2)

从方法论的角度说,费希特第一次把辩证法的形式表达为正题、反题与合题。康德指出了理性的二律背反,但他是在否定意义上阐述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的。费希特则把自我和非我的对立与统一提高到第一原则的高度,这不仅是唯心论的发展,而且也是辩证法思想的重大突破。

(第二节)谢林的绝对唯心论

约瑟夫·谢林(Joseph Schelling,1775—1854年),生于一个牧师家庭。15岁时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同学中有黑格尔和诗人荷尔德林,他们三人是朋友。18岁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神话哲学》。毕业之后.当了三年的家庭教师,自学了不少科学知识,发表了《自然哲学的观念》(1797)、《论世界灵魂》(1798)等著作。1798年,谢林应聘到耶拿大学任哲学教授。在耶拿期间,他学习艺术史,又受当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把艺术哲学作为哲学的最高形式。耶拿时期是他的创造性思想的高峰期,发表有《先验唯心论体系》、《我的哲学体系的说明》(1801)、《布鲁诺》(1802)等著作。1803年之后,谢林离开耶拿,在德国多所大学任教。他在思想上已与黑格尔分道扬镳,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导言中不点名地批判了谢林的“绝对同一”说,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友谊。谢林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论人类自由的本质》(1809)。1841年之后,他定居在柏林,任普鲁士宫廷的私人顾问和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谢林晚年才思枯竭,沦为替普鲁士一哈布斯堡王朝的“祭坛与王冠”张目的官方哲学家,他在课堂上极力抵消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恩格斯、巴枯宁、祁克果等人听过他在柏林大学的讲课,但都很失望。

谢林的学术生涯长,著作多,思想经历过多次转变。我们可以按时间次序把他的哲学分为自然哲学、艺术哲学、同一哲学和天启哲学四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一哲学。谢林也把同一哲学称为绝对唯心论。实际上,我们应把绝对唯心论理解为他的思想线索,他的几个阶段的哲学思想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起来的。

自然哲学

谢林早年受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影响,但在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知识之后,他对费希特忽视甚至否定自然研究的做法感到不满,他认为应像斯宾诺莎、康德和歌德那样重视自然。他受歌德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影响,并直接从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的概念得到启发。斯宾诺莎区分了“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谢林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当它分化为对立面时,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力,如引力和斥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光明和黑暗,等等。在最低的层次,自然表现为运动着的物体;在较高的层次,表现为光、磁、电、化学等现象;在最高层次,表现为有机体整体,即自然本身。谢林把自己关于自然科学的总结称为“思辨物理学”。

不难看出,谢林所说的自然与费希特所说的自我具有同样的性质:两者都强调能动性和对立面的统一,并且认为这些都是精神的属性。不同的是,自我是人的自我意识,而自然却是客观的精神。

先验哲学

谢林的意图不是用自然哲学取代先验哲学。他说,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路殊归同,相反相成。“使客观的东西为先,从而引出主观的东西,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假如有一种先验哲学,那么,留给它的只能是相反的方向,那就是,把主观的东西作为在先的、绝对的出发点,从而引申出客观的东西。”先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我意识。如同对自然的分析那样,谢林把自我意识当作一个发展过程,从感觉开始,渐次上升到感性直观、反思、意志。谢林说,这一过程是意识的历史,意识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自然的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意识在意志阶段进入了实践领域。自由是这一领域的终极目的,人类历史是朝向这一目的前进的无限过程。谢林对意识的历史的阐述,以及关于意识的历史阶段与自然发展阶段一致性的认识,都是以前的先验唯心论者没有论述的新观点,黑格尔后来对此做了更系统、更细致的分析。意识发展到意志阶段并未停止,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理智直观。在理智直观中,主观和客观、意识内容与无意识的事物、自由与必然等等区别都消融了。但理智直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谢林以艺术为例说明理智直观的特点。艺术美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既是自由的、有意识的,也是不自由、无意识的;它是无限者的有限表象。艺术把哲学的主观反思当作客观现实,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用谢林的话来说,艺术是“哲学惟一真实的、永恒的肌体和记录”。

同一哲学

理智直观或艺术直观所把握的对象是绝对同一,在此意义上,谢林声称自己的哲学是绝对唯心论。达到绝对同一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下到上,一是直接把握。前者是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路径,两者最后汇合于艺术哲学,在理智直观中达到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沿袭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径。但是,艺术哲学所达到的终点同时也是同一哲学的起点。在其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如《布鲁诺》和《关于我的哲学体系的说明》等书中,谢林直接开始于绝对同一,认为这是哲学的自明前提。绝对同一的自明性如同同一律A=A那样确定。谢林给予同一律高度评价,称之为“理性的最高规律”。除此之外,他难以进一步说明绝对同一的性质,只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它是“无差别”或“无区别”的状态。他发现,绝对同一与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所说的“太一”相像:正因为它是无区别的,它是不可被思想、被表达的,因为任何思想和表达都是一种区分。谢林还借用新柏拉图主义的说法,说明具体的、有限的对象如何从绝对同一中分化出来,作为绝对同一的某一方面的现象或观点而存在。但是,他没有具体说明绝对同一为什么会分化的理由以及分化的步骤和过程。相比而言,他对自然和意识如何逐步上升到绝对整体的解释颇有新意,而同一哲学是一种失败的尝试。黑格尔只用一句“黑夜里的黑牛”的讥讽就把绝对同一的无差别性质解构了。

天启哲学

大概苦于无法对绝对同一做理性说明,谢林诉诸神秘的天启和宗教信仰。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他在晚年热衷于宗教哲学。与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宗教观和宗教道德化的主张不同,谢林刻意强调宗教的神秘性与非理性。他把自己的宗教哲学称为肯定哲学,与康德等人的否定哲学相对抗。他说:

没有一个活动着的上帝……就没有宗教,因为宗教以上帝与人之间现实的、真正的关系为前提。如果没有上帝的神意,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最后的结局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

谢林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是他的同一哲学的延伸,两者不同的是,同一哲学以直观把握绝对,肯定哲学以信仰接近上帝;两者的联系在于,哲学上的绝对同一不是别的,正是上帝。绝对实体是上帝的最初意义,但这只意味着没有意识和意志,因而也没有人格的上帝。上帝在此阶段只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本原或本质,他囿于自身而不外显。谢林把这种意义上的上帝称为“上帝的唯我主义”,并说:“如果我们希望从本质过渡到存在,必须设定区分和差别。”上帝的存在是有理性,特别是有爱的意志的有人格的上帝,即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但不管是上帝的绝对同一的本质,还是上帝显露自身的存在,都是上帝的自我设定,而不是人出于道德需要的公设。谢林说,上帝只有先是客观的绝对实体,然后才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对象;这是他与康德为代表的理性宗教观的一个根本区别。

谢林把上帝的存在解释为自我展开的创造过程。但上帝并不直接创造现实世界,因为在无限与有限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是通过理念来创造世界的。理念是上帝的永恒的影像,自然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如果说,谢林在早期的《自然哲学的观念》一书中借助的还是斯宾诺莎的“能动的自然”的观念,那么,在他的宗教哲学中,关于理念世界的神学已经取代了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

谢林认为,肯定哲学的核心是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在此问题上,他的基本立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正如上帝既是无理性的客体、又是有爱意的主体一样,每一个作为上帝的影像的个人也是如此。从客观与主观、无意识与意识的区分,谢林进一步引申出必然与自由的区分,肯定人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是自由的。他说:“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本身。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行动。自由和必然是内在的统一,正如同一个实在看起来有不同的方面。”虽然两者是统一的,但自由是人的存在的主要方面。他在后期著作《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指出,仅仅用反思和思辨把握人的本质,产生失去统一性的危机;肯定哲学的任务是克服思辨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分裂。这部著作对人的存在与自由的探讨在本世纪引起了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蒂里希等人的关注,把它视为存在主义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