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6866000000006

第6章 中朝文化交流(2)

在唐为官的新罗人,比较有名的还有张保皋、郑年、梁悦等。张保皋、郑年是武将,能征惯战,智勇双全,中唐诗人杜牧(公元803~852年)曾为之作传。朝鲜《三国史记》中的张保皋、郑年列传,就是杜牧撰述的转录,只是对张、郑在新罗晚期政局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与杜牧所记略异。

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前,从总体来看,新罗的书法较高句丽、百济落后。所流行的书体,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所谓的“俗体书”。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后,才直接汲取唐朝的书法艺术,其所推重和流行的,是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唐书法家)体和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唐书法家)体。

新罗的书法家中,以金生最为杰出。金生出身寒微,终生致力于书法,年逾(yu,超过)八十,仍临池不辍(chuo,中止、停止)。其隶书行草,皆出神人化,被世人视为珍品。公元954年竖立的《奉化太子寺朗空大师白月栖云塔碑》,即金生真迹的集字。

唐与新罗,也有花籽、茶和茶种等物品方面的交流。《三国史记·善德女王本纪》中,便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

善德女王,讳德曼,真平王长女也。德曼性宽仁明敏。真平王薨(hong,死),无子,国人立德曼。真平王时,得自唐来牡丹花图并花籽,以示德曼。德曼日:“此花虽绝艳而必无香气。”王笑口:“尔何以知之?”对曰:“图画无蜂蝶,故知之。大抵女有国色,男随之。花有香气,蜂蝶随之,故也。此花绝艳而图画又无蜂蝶,是必无香气。”种植之,果如此言。

据可靠记载,茶是新罗时期从中国传人朝鲜的。公元828年,新罗遣唐使大廉从中国带回茶种,种于地理山(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从此朝鲜开始了茶的种植与生产。至今,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庆尚南道等地仍生产茶叶,茶叶的种类也不少。当然,当时及后来逐渐引入朝鲜的,还有中国的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注重完整的茶道仪式,而朝鲜则更重茶礼。

前秦时期。佛教传人高句丽,接着,又由高句丽传入新罗。随着佛教在新罗逐渐兴盛,到中国留学的新罗僧也日见增多。他们之中,有些人终身留在中国,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或注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成归国,成为新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鼻祖。

公元549年春,“梁遣使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至新罗)”(见于《三国史记》。舍利sheli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亦称舍利子)。这是新罗僧到中国留学的最早记录。新罗留学僧圆光,于公元578年到陈(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个王朝,建于公元557年,亡于公元589年),在金陵庄严寺听讲,广研佛教经典;后住苏州虎丘山,讲《成实》及《般若》,在中国传扬新罗僧人的名望。陈亡后,圆光人长安,研习《摄论》。后归国传扬佛法,卒于公元630年。圆光在出家之前就曾广读汉籍,读过《论语》、《孟子》、《春秋》、《史记》等;后来他提出五戒,即“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这五戒成为新罗青年组织“花郎道”的中心理念。不难看出,五戒源于儒家及释家思想。

公元627年,15岁的新罗僧圆测来到唐代都城长安求学,从中国高僧学习佛教经论。玄奘法师回国后,圆测立即前往就学,得受《瑜伽师地论》(“瑜伽”亦作“瑜珈”,梵文为Yoga)。《成唯识论》等。后被召为西明寺大德(大德,佛教名词。对佛及高年和尚的敬称),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等撰疏。唐高宗后期和武则天执政初期,圆测被选人译经馆,帮助中天竺地婆诃罗翻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等。圆测勤敏好学,成为玄类法师的著名弟子之一。逝世后,与玄类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窥基被分葬在玄类墓塔的两侧。

传入朝鲜的中国佛教宗派,有律宗、涅盘宗、华严宗、法性宗、法相宗、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禅宗在朝鲜分立于九山,即迦智、实相、桐里、阇掘(she ku)、风林、狮子、圣住、须弥、曦阳。一般指称前五宗及禅宗为五教九山。五教九山的开创时间,除九山中的须弥山及曦阳山在高丽王朝初年外,其他全在新罗王朝时期。

自菩提达摩(Bodhi—dharma。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起,佛教禅宗开始在中国流传。中国禅宗传至六世祖惠能(即慧能,公元638~713年)时,分为南顿禅(南宗)和北渐禅(北宗)。中国禅宗极盛时期在唐朝,那时,曾有不少新罗僧人来唐学习禅法。

首先将中国禅宗引入朝鲜的是新罗僧人法朗。据传:法朗从中国禅宗四世祖道信(公元580~651年)学得禅法后返回新罗,将禅法传给了弟子神行(又写作信行、慎行,公元704~779年)。神行学习禅法后,感到有责任让禅法在朝鲜广为传布,于是决定亲自来唐,在高僧普寂(即大照禅师,北宗开创者神秀的弟子)的门人志空门下修道。后来,神行回到朝鲜,在智异山传道。

还有两位在中国佛教宗派的传布中影响较大的新罗僧人,一为义湘,一为元晓。义湘于公元669年抵唐,投终南山智俨(yan)法师(世称“至相大师”)研习《华严经》经义,与中国佛教华严宗实际创始者“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同学。回国后,义湘成为新罗华严宗初祖。义湘门下有悟真等十大弟子,华严宗因此得以在新罗兴盛。

元晓曾与义湘一同赴唐,因途中被高句丽拘留而未果。元晓深人钻研玄奘新译佛经诸论,在新罗倡导法性宗。为消弭(xiaomi,消除)各宗派的对立,他撰著了《十门和诤论》。正因如此,元晓的法性宗与唐朝的法性宗略有差异,被称为“海东(朝鲜)宗”。元晓破戒后,自称J、性居士,皈依(guiyi,也作。归依”)净土宗,并周游各地,致力于此宗的传布。

据传,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安徽省九华山,与新罗僧人金乔觉有着特殊的渊源:乔觉本是新罗王族,唐时航海来到江南池州府青阳县九子山(后称九华山)修行。他端坐山头数十载,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夏坐于石函(石匣)之中圆寂。据说他的肉体三年不腐,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似;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此称之为“金地藏”。当时的居士、僧众在他的葬地修建了“地藏培”,供人朝拜。九华山从此香火日盛,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鼎盛时期,九华山有佛寺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终年不绝。

(第三节)五代至宋元:中国与高丽

出身于开城海商世家的王建,于公元918年取代弓裔,成为高丽王朝的第一代君主。新罗于公元935年、后百济于公元936年先后归顺高丽。从此,后三国分立的局面结束,高丽重新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

高丽王朝初创之时,正值中国大陆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其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混乱的局势有利于高丽朝向北扩张。王建派王式廉越过原新罗北界,占领了“蕃人(靺鞨mohe,中国古代东北方的民族)游猎其间”的平壤。契丹(古族名。唐末,迭刺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族,建立辽朝、与五代和北宋并立)灭渤海国后,认为高丽实际上就是三韩族国家新罗,不应侵蚀高句丽及渤海故地,因此从公元993年到1018年,曾三次出动大军,与高丽争战,结果,在高丽的积极防御和顽强反抗面前遭到惨败。

宋朝建立后,十分重视与高丽朝的友好往来,每一次的外交文书,都由文人学士精心撰写,并派学识渊博的人作为使节前往呈递。在高丽国内,国王一般都定期到国学去祭孔,以此倡导对孔子的尊崇。当时,上自国王,下自闾巷(1uxiang,小的街道,借指民间)儿童,所受正式教育,皆以儒家经典为主。1134年3月,高丽国王仁宗命以《孝经》、《论语》等儒经分赐给闾巷儿童,以广教化。高丽朝史家金富轼对仁宗的评价是:“自少多才艺,晓(汉文)音律,善(中国)书画。”

高丽教育家崔冲招收青年学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很像中国的孔子,因而赢得了“海东孔子”的美誉。当时,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崔冲分设“九斋”以容纳这些学生。其所授内容为《周礼》等九经及《史记》等三史。除崔冲外,还有侍中郑培杰等11人相继在他处开设私学,与国家开办的国子监并行,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材。当时,这12人门下的学生被指称为“十二徒”。

据文献记载,自五代后梁(公元907~923年)末帝(名朱友贞,公元913~923年在位)贞明(末帝年号)年间至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100~1125年在位)崇宁(宋徽宗年号)年间,中国曾有许多文人,还有少数武士前往高丽并在那里做官。1052年、1060年。1061年,先后被高丽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张廷、卢寅、陈渭以及后来在高丽官至参知政事的慎修,都是宋朝的进土;武士陈养,在宋已当了郎将,后于1106年投奔高丽。投奔高丽的文武人士,一般都要经过高丽朝廷的考试,然后才可得到任用。

在高丽王朝做官的一些中国文士,曾对朝鲜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双冀就是其中之一。双冀是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人,公元956年随册封使到高丽。高丽国王光宗爱其才,上表请求后周准许他留在高丽。不久,光宗即委他以重任。公元958年,在双冀的建议下,朝鲜开始设科举,双冀被任命为主持会试的大臣。自此以后,朝鲜定期举行科考,对振兴文风,起了推动作用。

高丽到宋朝的文士,不少是青年学子。公元976年,高丽遣金行成至宋,人国子监学习。1099年,宋哲宗(名赵煦,公元1085~1100年在位)下诏允许高丽“举子宾贡”(宾贡:宾服,归顺)。1115年,高丽遣进士金端、甄惟底、赵奭(shi)、康就正、权适等五人人宋,人太学,并上表日:“非质疑于有识,岂能成法于将来。”就是说,高丽青年学子到宋朝,是要就学术问题向有造诣(zaoyi)的学者请教的。金端等五人,经宋徽宗亲试于集英殿,其中四人被赐“上舍及第”;权适更得恩宠,被特授以中国国籍。

宋与高丽之间,书籍的交流也是友好往来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记载,宋朝皇帝常趁使节往来之便,赠送书籍给高丽国王。书籍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如《文苑英华》(诗文集)。《太平御览》(工具书)、《神医补救方》(医书)以及佛经等。当然,书籍的交流绝不只限于官方,在民间也有不少渠道。1027年,宋江南人李文通等到高丽,献(卖给官方)书册多达597卷。1087年,宋商又献《新注华严经》。对宋商带去的有价值的书籍,高丽朝往往付给高价,以资鼓励。高丽王朝对书籍的刊印也极为重视,许多书籍都是奉王命印行的。

高丽王朝时期的书法,前期盛行欧(欧阳询)体,后期盛行赵(赵盂頫fu)体。文宗时的柳伸、仁宗时的僧人大鉴国师坦然、高宗时的崔瑀(yu)与新罗时期的金生,合称“神品四贤”。此外,显宗时的金巨雄、肃宗及睿(rui)宗时的洪懽(huan)、忠宣王时的李嵓(yan)等也都是书法名家。欧体常用于碑文及写经,在碑刻和写经过程中,字体自然会产生某种变化,正如人们在高丽版《大藏经》中所见到的那样,那是典型的“高丽体”。

高丽王朝的绘画。属北宋画风。名画有李宁的《礼成江图》、《天寿寺南门图》,李俭的《海东耆老图》,朴子云的《二相归休图》,恭愍(min)王的《普贤骑象图》、《鲁国公主真》。《天山大猎图》等。李宁于高丽仁宗(公元1122~1146年)时来宋游学,曾遵宋徽宗之命画《高丽礼成江图》,备受赞赏。宋徽宗于是命翰林待诏王可训等向李宁学画,足见其画艺之高。

此外,高丽画家李齐贤所作《骑马渡江图》也值得一提。画面上,五个身着胡服的人,正骑马走过冰封的江面。江面从画面的中央婉蜒伸向远方,并与白雪覆盖的山岭形成交叉;在近景的绝壁上,挺立着充分体现南宋院体画风的虬(qiu)曲老松。以这样的自然景致为背景,五个人正悠闲自在地骑马而行。画面布局严整,人物形象生动,特别是马的画法,更是不同凡响。1319年(时值中国元代),李齐贤曾随高丽忠宣王游历中国江南的一些地方,也就是在这时,元代画家陈鉴如曾为他画了一幅肖像。此画现存于汉城中央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元代肖像画的重要资料。

宋朝与高丽朝在书法与绘画方面的交流,还留有不少佳话。公元1117年,权适等高丽进士归国,携回宋徽宗的亲笔书画和嘉奖权适等人的诏书。高丽睿宗因此下令在王宫之内设置天章阁,以珍藏中国皇帝的诏书和艺术作品。1118年,高丽朝重修安和寺,曾趁使节赴宋之便,在宋求妙笔书写匾额;宋徽宗听说此事后,亲笔书写了佛殿匾“能仁之殿”四字,还命太师蔡京书写了寺门额“靖国安和之寺”,以赠高丽。后来高丽遣使赴宋,上表向徽宗皇帝表示感谢,表文是睿宗亲自草拟、亲笔书写的。

高丽朝金属活字的发明,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晶。据高丽朝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记载:1234年至1241年间,高丽朝权臣崔瑀命用金属活字印刷崔允仪所撰《古今详定礼文》50卷。高丽是在宋人毕升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的,比德国使用金属活字和中国使用铜活字都要早。金属活字的使用不仅对朝鲜文化及学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也是世界印刷史上的重要创举。

程朱理学在元朝时传入高丽。1289年,高丽儒学提举安垧随忠烈王来元,第一次见到《朱子全书》,认为是“孔门正脉”,欣喜异常,于是全部誊抄下来,并摹写孔子、朱子等先哲的画像,携带回国。这被认为是程朱理学传人高丽之初始。但在理论上为理学在高丽的普及和传播做出进一步贡献的,则是稍后一些的白颐正、禹悼(zhuo)、李齐贤等。白颐正与李齐贤是师生,两人都曾在元生活了很长时间,并与中国的一些名士一起从事经史方面的研究;禹倬通过自学,对理学也颇有心得。后来,李齐贤门下出了李穑(se)。郑梦周、李崇仁、郑道传等理学学者,郑梦周门下又出了吉再等理学学者。理学在高丽的传播,对高丽的学术及政局发展,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新罗僧玄光曾来到中国,从南岳慧思(公元514~577年)修习天台宗教义,但他回国后却未能弘布此宗。直到十一世纪后期,高丽僧义天人宋学习天台宗,回国后才在高丽广为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