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6866000000040

第40章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联系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理上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总面积为21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两个欧洲。在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创造了相当独特的美洲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多种农作物,就是由印第安人培植起来的,后来才传播到了全世界。

中国与拉丁美洲远隔重洋,相距遥远,在近代以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从未有过直接的交往,这两个地区之间的接触与联系,是近代欧洲殖民主义兴起的产物。

在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为“黄金热”所驱使,不断地侵人拉丁美洲;同时,葡萄牙殖民者也加紧了对亚非各国的殖民掠夺。这种殖民扩张的结果,就使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和国家被纳人某种国际联系之中,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联系”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第一节)海上的“香料之路”与“丝绸之路”

从15世纪起,葡萄牙就在非洲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并从各地掠运奴隶、黄金、象牙和乌檀木等。接着,又占据了美洲的巴西,继而向东扩张,强占了印度的果阿、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最终又窃据了中国的澳门,并把商业势力的触角伸进了日本,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地跨亚、非、美洲的海外帝国。从16世纪至18世纪,往来于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船只,在从亚洲返回时,常先驶抵巴西的巴伊亚(Bahia,又。称圣萨尔瓦多)港口停靠,卸下中国的丝绸和东方的香料,然后再返欧洲。更多的船只是先驶返欧洲,再从那里把中国及东方国家的货物转运去巴西。澳门一果阿一里斯本一巴西(或先到巴西再返里斯本),这是印度洋上“香料之路”的延长。也是中国与美洲之间联系的第一条渠道。

在哥伦布航达美洲后不久,西班牙人就控制了加勒比海沿岸一带,占领了西印度群岛。随着殖民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西班牙人最终完全征服了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以及巴拉圭、乌拉圭等地;1535年,西班牙人又占据了北非的突尼斯和其他一些地方;1565年,亚洲的菲律宾群岛也被西班牙人占领。到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也已经成为一个跨越几大洲的庞大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的海上“大商帆贸易”航线(西班牙一墨西哥一菲律宾一中国的闽粤口岸)因此成了中国与美洲之间联系的第二条渠道,也是中国与拉美之间的主航线。

16世纪初,西班牙有商船1000艘,一般是一百多吨到三四百吨不等的三桅帆船。绝大多数商船是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利用当地木材制造的,故称“马尼拉大商帆”。从1565年第一艘大商帆横渡太平洋,到1815年最后一次行驶,历时250年。大商帆贸易线是维持西班牙对美洲和菲律宾群岛殖民统治的运输线与供应线,也间接地沟通了中国与美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班牙殖民者占据菲律宾,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中国与菲律宾群岛的直接联系与传统友谊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通过马尼拉这个“中转站”与美洲建立起了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西班牙人占据马尼拉之后,即与那里的中国商人发生了贸易往来并着手寻找与中国建立直接贸易的门路。从此。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商船驶往马尼拉,到马尼拉的华人人数也日益增多。从马尼拉载运中国货物横渡太平洋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是马尼拉商帆贸易的关键性航程,完全处于西班牙人的控制之下。

中国通过大商帆航路运往拉丁美洲的货物是相当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但主要是生丝、丝织品和珠宝玉器。丝货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小,而价值却很高,是极利于远程贸易的商品。由于华商经营的丝货远远多于其他货物,因此马尼拉华人聚居的市场又被叫做“生丝市场”。从马尼拉开往墨西哥的商帆,多被称为“丝船”,又称“来自中国之船”。

大商帆贸易在美洲的到岸港口阿卡普尔科,渐渐成了中国货物在美洲的重要集市。从墨西哥城南通向这个太平洋岸港口的道路,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之路”。每当满载中国货物的船只到港时,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集市。来自美洲各地和西班牙的商人从这里把中国丝货和其他货物转运到中美、巴拿马、南美北部海岸、加勒比地区、秘鲁、智利和阿根廷。中国丝绸远渡重洋而来,其价格要比墨西哥和秘鲁市场上来自西班牙的丝织品便宜得多,而且质量也更好,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价廉物美的中国丝绸因此成了殖民地美洲市场上的畅销货。中国丝绸和丝织品不仅改变了美洲纺织工业的艺术风格,影响了美洲人的衣着打扮,还为墨西哥的丝织工业提供了廉价原料。18世纪初,英国私掠船船长伍兹·罗杰斯(woodes Rogets)曾说,当时墨西哥用中国生丝织成的锦缎可与欧洲制作的任何产品媲美。

(第二节)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的相互影响

大商帆贸易带给殖民地美洲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等等中国商品,而且还使中国文化在那里留下了明显痕迹。这些痕迹,实际上就是中国丝绸、瓷器、实用工艺美术品及装饰风格对美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很早就被西方视为中国的一种艺术创造,可与丝绸并列为中国文化传统的象征。海洋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瓷器得以大量外运,中国的粗细瓷器于是畅销西方,使用瓷器的人也由王公贵族阶层扩大到平民百姓。达·伽马首航印度时,就从加尔各答购买了一些瓷器送给葡王。此后,每次葡属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东来,葡王都要委托购买瓷器。16世纪初,在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贵族家庭中已经有人使用中国瓷器了。到17世纪,巴西上层社会家庭中也已广泛使用昂贵的中国瓷器。有一座教堂甚至用中国陶器来装饰它的钟楼塔尖。

1807年,拿破仑宣布封闭里斯本港,当法军逼近里斯本时,葡萄牙摄政亲王若昂六世携王室成员连同政府一起撤到巴西。若昂六世不仅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携带了不少的瓷餐具。若昂继承葡萄牙王国王位时,曾收到清朝嘉庆皇帝赠送的一套非常精美的瓷茶具。1822年巴西成立独立帝国时,一些爱国者为了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特地从中国订制了一套瓷器,上面写有葡萄牙文“巴西独立万岁”字样。

据记载,1573年,从马尼拉驶往阿卡普尔科的两艘大帆船中,就装有中国瓷器22300件。此后,随着大商帆贸易的不断繁荣,中国瓷器便源源运往墨西哥。据1730年《墨西哥公报》称:萨克拉·费末莉亚号商船于1月19日停靠阿卡普尔科,载有“华瓷120桶”。1739年又称:“有108桶华瓷运到。”这些从遥远中国运来的瓷器十分昂贵,在初人美洲时,需用同等重量的白银购买。在墨西哥的殖民贵族中,以拥有中国瓷器的多少作为衡量其财富与文明教养的标志之一。中国陶瓷对墨西哥的陶瓷制作业,从造型到釉彩的运用,都发生过影响。普韦布拉城在18世纪末有46家制瓷工场仿造中国瓷器。18世纪后期,有些贵族为了炫耀门第,专门在中国广州大量订制绘有家族纹徽或勋章图案的成套茶具或餐具。

在丝绸、瓷器等物品大量输往美洲的同时,中国的实用工艺美术品也随之输入,如各种折扇、羽扇、绢扇、画屏、漆器等等。18世纪,中国制的梳子成了西属美洲妇女的喜爱物,仅1767年圣卡洛斯号大商船的9名水手,一次就曾带去中国制梳子8万把。家居方面,装饰墙壁的中国墙纸、屏风、精雕漆柜、镂花硬木家具,是美洲殖民地上流社会家庭为显示“东方情调”而常置的摆设。为了迎合天主教文化风尚,华商还制作耶稣受难的塑像和模仿西洋式家具等,通过菲律宾运销墨西哥、秘鲁等地。瓷器和某些工艺品上描绘的各种花纹、图案、中国风景、历史故事,最能反映时代风尚与审美观念,因此成了传播中国实用工艺美术技法与风格的媒介。

有一则关于一位中国姑娘流落到墨西哥并为当地妇女设计过一种连衣裙的传奇故事:17世纪初,一位中国公主被商人带到墨西哥(一说是被海盗拐骗卖到奴隶市场),卖到普韦布拉大商人米洛尔索萨家中当女仆。她设计了一种丝料女装:长裙,无袖,黑色底衣上加金色镶边和红、白、绿色绣花,十分鲜艳。墨西哥妇女于是模仿她的剪裁方法,制成了名为“中国村姑”的女装,流行至今,这种服装至今仍是墨西哥妇女喜爱的一种民族服装。这位中国姑娘的事迹保留在墨西哥耶稣会教堂的刻壁之上。她手牵长裙、亭亭玉立的塑像,今天仍矗立在普韦布拉的一处广场上。

葡属巴西也同样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中国的阳伞、扇子、轿子、瓷器等等,也早就被葡萄牙殖民者带到了巴西。巴西花园中有仿中国式的亭台和塔式建筑物;东方式屋顶成了某些巴西房屋的特点。巴西社会学家弗雷耶尔(Gilberto Freyer)认为,巴西建筑受到了与东方有密切接触的葡萄牙的影响;葡萄牙人从中国带给巴西以建筑价值观念和建筑技术,巴西人后来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通过马尼拉商帆贸易,中国的农作物也传人了美洲,如茶树、柑橘、樱桃、芒果等。在这些植物中,最重要的是茶树。茶与丝和瓷一样,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据史籍记载,19世纪初葡萄牙王室迁往巴西之后,为了发展殖民地的农业和商业,曾于1810年至1812年从中国引进茶树,同时从澳门招来一批中国技工去里约热内卢近郊的植物园中传授种植茶树的技术。至今,巴西人仍把茶叫做“cha”(葡语),就是“茶”的译音。

印第安人培植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花生、西红柿等等,还有殖民者在美洲采掘的大量金银,曾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东西也在16世纪中叶之后陆续传人中国,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以甘薯(通称红薯或白薯,在不同地区还有番薯、山芋、地瓜、红苕等名称)引进的记载最为明确,传人的路线有书可查。甘薯最初由福建传人,时间在明万历年间即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初。此外,在中国广东、台湾、浙江等省也都有从海外引种甘薯的记载,但以福建引进的成效最大。到18世纪中叶,这种作物在中国东南、华中和华北等地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救荒粮和辅助食物之一。

玉米又叫印第安玉米,也是从美洲引进中国的重要作物之一。玉米传人中国大概与甘薯同时,即17世纪至18世纪。玉米本来是一切可种植的谷物中“最好的一种”,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基础,它对解决中国民食问题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马铃薯(在中国不同地区有洋芋。土豆儿、山药蛋等名称)原产于南美高原地区,也是输入中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据西方史料记载,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将马铃薯传人日本长崎。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于台湾:问世纪中叶由荷兰人引进。后来,马铃薯被引进中国大陆,变成高寒地区一种常见的度荒粮。因其味淡,所以它在中国作为辅助食物所起的作用不如在欧洲大。

除上述三种农作物外,从美洲传人中国的作物还有:花生、辣椒、金鸡纳树(即奎宁)、菠萝、烟草等。烟草大概在明嘉靖末年由葡萄牙人传人广东;万历年间又从菲律宾传人福建,17世纪初传人台湾。随着吸烟这种社会习俗的形成,各种烟具的制作就成为清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由于上流社会的喜爱,水烟袋和鼻烟壶的制作便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品。特别是鼻烟壶,用黄铜、玉石、陶瓷、玻璃等各种物料制成,烟壶内壁上还画有精巧的彩画。从清代起,烟壶竟成了中国出口的主要工艺品之一,行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