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6866000000038

第38章 中美文化交流(1)

美利坚合众国所在的北美洲南部,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从16世纪起,西、英、荷、法殖民者相继侵入,在那里争拓殖民地。17世纪至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1775年,殖民地人民发动独立战争,并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战争结束,美利坚合众国获得了英国的正式承认。此后至19世纪中叶,美国通过渗透、战争与购买等手段拓展领土,使国土面积比独立时扩大了10倍,逐步形成了现在拥有50个州的美国。南北战争(公元1861~1865年)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至19世纪末叶,其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并在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巩固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从“独立宣言”发表到现在,美利坚合众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就在美国宣告独立的第二年,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商船从纽约启航驶往中国。这艘巨大的木制帆船持有美国国会颁发的“航海护照”,船长耿若瀚是独立战争的私掠者之一,经理萧善明则是独立战争中的一名炮兵少校。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航行之后,“中国皇后”号于1784年8月28日驶抵广州黄埔港,时为中国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中国皇后”号运到中国的货物有棉花、铅、胡椒、羽纱。皮货、人参等。该船在广州停泊了4个月。把货物售出之后,美国人购买了红茶、绿茶、棉布、丝织品、瓷器、肉桂等中国产品,装船后返回美国。此次远航,美国人共投资12万美元,获纯利37727美元,利润高达25%。美国政府及国会对此十分重视,认为对中国贸易大有前途,于是特别立法保护对华贸易。

“中国皇后”号首航获得了成功,中美两国间的友好往来也便从此开始。

(第一节)传教士:为中关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桥梁

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了桥梁的主要是来华传教土。传教士不同于外交官和商人,他们来华的直接目的是传播基督教,并企图用基督教文化征服甚至取代中国文化。在整个19世纪,传教士企图改造中国的主要工具是包裹着基督教外衣的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即所谓基督教化的西学。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西学在变革中国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同欧洲来华传教士一样,美国传教士也是通过设立学校、出版书籍和主办报刊等社会文化活动来达到其目的的。

1829年10月,受美国公理会派遣,以裨治文(ElijahColemanBndgman)、雅裨理(David Abeel)为代表的第一批美国传教士来华,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裨治文于1830年2月抵澳门,紧接着便到广州,随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学习中文。1832年,裨治文在广州创办英文《中国丛报》,自任主笔,直至1847年。其间,曾作为翻译,参加了1844年中美两国关于《望厦条约》的谈判。1847年,他受教会之派到上海,参加《圣经》译本的修改工作。1852年后,他相继在南京、芜湖、厦门、福州、宁波等地活动。185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支会会长。1861年逝世于上海。雅裨理1830年抵达广州,一边在海员中传教,一边学习中文。不久他转赴东南亚,在巴达维亚从麦都思、杨威廉学习中文。1833年,雅裨理赴英、法、德等国,为加强美国与欧洲教会的联系而奔走。1834年回美国讲学、休养,四年后再度来华,并于1839年2月抵澳门,继续学习中文。1842年赴厦门传教。1845年回纽约,次年逝世。

裨治文编著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全书共27节,历述美国疆域、早期历史、独立过程、土著居民、人口、自然风光、物产、农业、工业、商业、政府、法律、宗教、语言、文学、教育、风俗、国防等。该书于1846年在广州重版,易名《亚美理驾合众国志略》,另附地图。1862年,稗治文对此书重加修订,扩充为二卷,在上海重版,再易名《联邦志略》。这是鸦片战争前最早系统介绍美国史地的中文著作。正因如此,《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被中国知识分子视为了解美国最主要、最可靠的资料。鸦片战争后,梁廷(nan)作《合省国说》,主要依据此书;魏源作《海国图志》,其美国部分,主要取自此书;徐继畲(she)作《瀛寰志略》,此书也是他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这本美国史中文专著,还传到了日本,并被译成日文出版。

厦门于1843年开埠,此前,雅裨理、文惠廉(WilliamJonesBoone)等已到这里活动过。这两位首批来华的美国传教士,1830年到广州,然后到南洋传教,学得一口纯熟的福建话。鸦片战争中,英军于1841年8月占领厦门,第二年2月,雅裨理与文惠廉到达鼓浪屿,随后即前往厦门等地活动。雅裨理在厦门活动时,曾与福建布政使徐继畲有过多次接触,并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雅氏向徐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统计资料和世界地图,并帮助他用中文标注地名。当然,雅稗理也向徐赠送了不少宗教读物。雅裨理曾这样记述他与徐继畲1844年2月19日的会见:

得悉市政使阁下返回厦门以后,我们就前往拜访。这是一次令人异常满意的访问。他说,他已经读过那些基督教的著作了,并且主要想就阅读中遇到的人物和地点,提若干问题。显然,他已专注地看过《新的全书》。这给我一个阐明许多重要真理的良好机会。我向上帝祈祷,但愿这些真理能使他铭记在心。然而,徐继畲如饥似渴想了解的是世界各个王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天堂的真理。

徐继畲在不久以后写成的《瀛寰志略》中先后7次提到雅裨理,可见其受雅氏影响之深。

较之同时代其他有关世界地理的著述,《瀛寰志略》有着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是:一、它是学术著作,不是资料汇编;二、叙述全面、系统;三、重点突出;四、文字简洁;五、时代感强。在述及美国时,作者对这个年轻国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的建立、参众两院的设置、州长和总统的选举、投票的规则与方法、任期的规定等等。在《瀛寰志略》出版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它一直是中国人藉以了解世界地理的一部最为看重的著作。1866年,总理衙门特地重印《瀛寰志略》,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书。70年代以后,此书成为中国出使外国人员的手头必备书。1876年,首任驻英国大臣郭嵩焘在使西途中,每到一处,都要取出随身携带的《瀛寰志略》,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对照。力主变法图强的曾国藩,也曾多次使用此书。以通晓时务著名的思想家王韬,更对《瀛寰志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瀛寰志略》很快传到了东邻日本,据考证,日本至迟在1861年便有了此书的刊本,以后又多次翻刻。

《瀛寰志略》对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誉扬,在华盛顿的家乡,在来华的美国人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867年10月21日,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政府将一幅华盛顿画像赠送给徐继畲。赠送仪式在北京举行,相当隆重,中方出席仪式的除徐继畲外,还有总理衙门的其他官员。仪式上,蒲安臣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词,还说了许多对徐继畲、对中国前途祝福和鼓励的话。徐继畲作了简短而得体的答词。他说:“当我一遍又一遍端详着这件精美赠品的时候,华盛顿仿佛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一时难以言表。在奠定贵国的基础方面,华盛顿显示出惊人的能力。他已成为全人类的典范和导师。他的贤德,已经成为联结古代圣贤和他以后各代伟人的一条纽带,因此,他必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二节)丁韪良与洋务时期的中国翻译事业

在近代中国,译书是西学东渐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且,由于它与国家的富强密切相关,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提倡和支持。这是由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近代以前,中国懂西文的人是很少的,再加上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严禁国人与西人交往,因此中国人对外部事物可以说是茫然无知。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只能借助于翻译解决,于是学习西文、翻译西书便形成一种热潮,甚至成为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派的一种主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