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风湿自我康复全书
6865200000024

第24章 常见风湿性疾病的预防及应对方法(1)

西医病症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简称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系统性疾病,滑膜增殖形成血管翳,造成对骨关节的侵袭破坏,最后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致残率高。

病初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故此标准不适合于RA早期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检测某些抗体,如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Sa抗原抗体系统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

类风湿关节炎在各年龄中皆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渐增多,以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发病率最高。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方法治疗有以下五种。

1类风湿关节炎的止痛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只能止痛,不能治痛,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刚开始的时候都会使用这种方法治疗,但是这种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人体的肾脏影响太大,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类风湿关节炎的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等方法,做过理疗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方法根本没有办法根治类风湿关节炎,只能通过麻痹神经缓解疼痛的症状。

3类风湿关节炎的推拿针灸治疗推拿和物理治疗的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主,而非根治手段。

4类风湿关节炎的封闭疗法

封闭疗法俗称“打封闭针”,就是直接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或神经根周围,局部麻醉以达到止痛效果。封闭药效过后症状又会马上恢复。

5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由于适应证要求非常严格,临床上适合做手术的人群不足5%,加上费用高、创伤大、恢复期长、易复发等特点,所以根本无法全面推广。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目前最常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共11条,即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2个或2个以上的非侵蚀性关节炎;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肾功能受损(蛋白尿>0.5g/24小时,或有细胞管型);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和精神障碍);血液学异常包括溶血性贫血,WBC<4×109/L(2次),淋巴细胞<1.5×109/L(2次),或者PLT<100×109/L;狼疮细胞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或血清梅毒试验假阳性;抗核抗体阳性。凡具备以上4条或多于4条者可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很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容易并发多器官损害。据2002年英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最常见的死亡因素依次为呼吸系统病变、心血管病变(包括卒中)、恶性病变、感染、胃肠出血、猝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26%的患者在20岁以前发病,60%的患者在20~40岁发病,只有14%的患者在40岁以后发病。

性别的影响也很大,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0岁左右的SLE发病率女男比为2:1,而30~39岁的女男比就变为8:1。

SLE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率提高;对轻微病变(潜伏性狼疮)的认识加强;抗核抗体检测的普及;治疗手段的进步。因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控制活动、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三者缺一不可。

1加强患者的教育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因此让患者了解与治疗相关的知识很重要。患者要知道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使用的必要性、长期服用如何减量和如何观察副作用的发生等;本病的复发和活动与劳累、情绪紧张、阳光照射等有关,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另外,一般治疗减少感染机会、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等都可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增加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

2避免日晒

约73%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光过敏症状,紫外线、红外线、热及荧光都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发作而使病情加重,故患者应避免日晒,特别是在夏季阳光较强的时候,外出时应使用遮阳帽或遮阳伞,并可使用遮光剂。

3禁止吸烟

吸烟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加重病情。烟草中含有肼,可能加重皮疹。另外,吸烟也可加重雷诺现象和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和狭窄更易出现,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禁止吸烟。

此外,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情反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应避免纹眉、纹眼线、使用过多染发剂及化妆品等。

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本病在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红斑狼疮而居第二位。患者以女性较多,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以20~50岁多见。

系统性硬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起病隐匿,常先有雷诺现象,手指肿胀僵硬或关节痛、关节炎。

雷诺现象可先于皮肤病变几个月或几年出现,表现为寒冷或情绪紧张诱发血管痉挛,引起手指发白或紫绀发作,通常累及双侧手指,有时是足趾。皮肤病变一般先见于双侧手指及面部,然后向躯干蔓延。初为水肿期,可有或无压痕。继之为硬化期,皮肤增厚变硬如皮革,紧贴于皮下组织,不能提起,呈蜡样光泽。最后为萎缩期,皮肤光滑而细薄,紧贴于皮下骨面,皮纹消失,毛发脱落。硬皮部位常有色素沉着,间以脱色白斑,也可有毛细管扩张,以及皮下组织钙化,面部皮肤受损造成正常面纹消失使面容刻板,张口困难。

系统性硬化症有多种并发症,如关节损坏,胃肠道平滑肌的损坏,营养不良,心肌形成纤维组织(这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和功能退化),肾脏损坏和(或)肾功能障碍,甲状腺形成纤维组织。

系统硬化症目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手部关节出现硬皮变化,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全身及躯干,手指尖有凹陷性瘢痕和指垫消失。

有助于诊断的表现还包括雷诺现象,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食管蠕动异常,皮肤病理学胶原纤维肿胀和纤维化等。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部分病例治疗后可停止发展或缓解。一般的治疗是去除感染病灶,加强营养,注意保暖和避免剧烈精神刺激。此外,使用血管活性剂用于以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还使用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剂、抗炎剂和免疫抑制剂。物理疗法则包括音频电疗、按摩和热浴等。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一组以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前者仅有肌肉病变而无皮肤损害,后者常具特征性皮肤表现,常又称皮肤异色性皮肌炎。本病较少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女与男之比约为2︰1。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10~14岁、45~54岁,伴发恶性肿瘤平均年龄60岁,每年1~2月发病较多。

其病变以骨骼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与束周肌纤维萎缩及间质性炎症改变为主。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例起病时可见发热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同时肌肉发生肌无力、肌痛,患者起立、上楼、下蹲、抬臂、梳头、穿衣困难,不能起床和翻身,咽肌、呼吸肌受累引起吞咽、呼吸困难。但眼外肌、面肌一般不受累。接着是皮肤损害,包括眶周水肿性紫红色斑,在面、颈及上胸部“V”字区也可见;在指、趾关节伸侧红斑性鳞屑性疹,可有手指溃疡、甲周梗死等特征性皮疹。最后累及脏器,出现吞咽困难、肺功能障碍、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标准:典型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肌酶谱升高;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肌活检异常。具备上述4个条件可确诊为多发性肌炎,如伴发典型皮疹则为皮肌炎。

目前医学界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方法:

在病情活动期,宜绝对卧床休息,并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用量多少决定于病情的严重度。还应辅以体疗,该治疗对预防肢体挛缩有相当帮助,病情活动期进行被动运动,每日2次,恢复期可酌情进行主动运动。其他如按摩、推拿、水疗和透热疗法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和挛缩。对功能丧失患者酌情进行康复训练。对中老年患者,必须详细地检查有无肿瘤伴发,如果发现,需予以积极治疗,即使一时未能查出,亦应每隔3~6个月随访一次。对儿童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需尽可能地去除一切可疑病灶,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灶。处于育龄期患者则不宜妊娠,以免加重病情。

干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