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思想史
6864100000021

第21章 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2)

实证主义不仅对各门自然科学有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有深刻的影响。例如,实证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有人把它归纳成四点1、历史发展与自然科学一样存在着普遍规律,历史学家能通过经验研究去发现它。2、反对对历史作纯思辨的思考,主张从对经验史实的经验研究中总结出规律来。3、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4、历史学家能客观地描述历史事实,如同事实所发生的那样再现过去。这样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它鼓励人们去寻找历史的规律性。泰纳(Hippolyee A.Taine,1828~1893年)认为历史学和化学一样都是精确科学,可以用分析和推理的实验室方法来处理。在他看来,历史研究仅总结事实是不够的。事实只是一种表面的存在,实际上存在着的是抽象和普遍的概念。他主张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撰写历史的目的是努力去发现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说明精神到底起什么作用。显然,他是意识到实证主义的片面性的,认为历史研究还应当深入到民族精神中去。克罗齐对实证主义也有积极的评价。他说:“幸亏有了实证主义,历史著作才变得不那么幼稚,著作中的事实才变得较丰富,尤其是富有浪漫主义所忽视的那类事实。”因此,实证主义是西方十九世纪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思潮。下面我们介绍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的情况和思想。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现代西方许多重要的哲学流派,如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等,都来源于孔德哲学。因此,了解孔德的实证哲学,对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1826年,孔德开始讲授实证主义哲学,中间他得过精神分裂症。1829年又开始他的实证主义的讲座。此外,他还在巴黎工业大学担任过数学教师,兼任学校对巴黎以外考生的审查员。

晚年,孔德醉心于“人文主义宗教”的建立,并且为“人文主义宗教”设计了一套祭司、圣文、祈祷的宗教仪式和制度。

孔德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共六卷,1830~1842年);《实证哲学概观》(1848);《实证政治体系》(共四卷,1851~1854);《实证教义问答》(1852);《主观的综合》(1856)。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作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据说,“实证”一词直接来自圣西门的著作。孔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其目的在于表示他的哲学是依据近代实证科学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的”哲学。“实证”一词,无非就是要为他的哲学增加一些科学色彩。

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孔德却由此出发,进而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而且否定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只不过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从经验中发现这种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他以傅立叶为例,认为他只研究热扩散的现象,而且得出许多最重要的严格的定律,但他从不探讨热的本质,不像他的先辈那样在关于产生热的物质上争论不休,这就是按照实证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课题。所以,从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坚持知识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实际上他反对去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他认为这些问题应交给形而上学家,也就是哲学家或神学家去论证,这就完全把科学的真正任务搞错了。科学的任务不仅要总结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

孔德自认为他的这种实证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处理物理现象,而且能处理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他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确的陈述来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终还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实的简要阐述的命题是没有实际或理智上的意义的。他认为除了现象以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知识,现象的规律就是我们关于现象所知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最终原因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最终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孔德及其追随者所说的实证方法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实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对理论思维、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实际上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真正的科学的理论思维,宣扬不可知论。

孔德自称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发展通过三个阶段:一、神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现象被解释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二、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阶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三、是实证主义的或科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只考虑现象之间的连续的关系,所有想用超出经验的存在来解释事物的企图都被放弃了。

孔德认为这种进化三阶段的规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学中也是如此,甚至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发展也有效。如思想开始是宗教神学观念的统治,然后让位于一些抽象的实体如动力因、目的因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实证主义阶段则是他的实证哲学统治人们的思想,放弃一切对终极原因和现象本质的徒劳探索而专心致志于现象间定律的发现。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在西方的文化发展史上,社会学一词是孔德第一次提出来的,因而人们认为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然而他的社会学思想,矛头直指西方的进步思想如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也是对已经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反动。他认为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博爱”那一套,只有破坏性,没有建设性,它可以破坏封建社会,但不能建设新社会,认为“形而上学”的社会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破坏作用,会给人们带来思想混乱。只有他的实证社会学才能挽救社会于思想的无政府状态和动荡不稳定的局面,远胜于共产主义。

在孔德的社会学理论中,有两点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他所说的社会存在的静力学成分和动力学成分。社会的静力学成分包含社会的某些稳定的因素,如家庭、私有财产、语言和宗教油于这些实际上是永恒的,他并不提倡对它们进行任何革命性的改革。他又认为社会存在还有动力学成分,这种成分就是人们的道德和智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他的三阶段发展的模式就包含了对这些动力学成分的精心设计。所以,社会进步并不需要对社会要素进行任何基本的更改,只要不断改进我们如何以最优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稳定结构就行了。

他对新社会开出的药方是人道教,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利他之心来克制利己之心,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和和平发展的目的。他对工人的罢工和资本家的剥削各打五十大板从为他们都是利己之心超出了利他之心的缘故,应当提倡相互友爱,以使利他和利己两种力量达到平衡。实际上,他是以中世纪的某些社团作为他的新社会的模型,企图重建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协调。他的人道主义宗教就是崇拜人性本身,就是以人类之爱去代替上帝之爱。在他看来,只有人道教才是永恒的、完全的宗教,强调把爱的宗教精神贯彻到理智、感情和行动中去。

他大力鼓吹阶级调和论,主张用同情心去取代仇恨,要以工人俱乐部为阵地大力向工人宣传他的人道教。不仅如此,孔德还把个人比作原子、家庭比作分子,认为所有家庭的结合则构成国家,而每个政府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职能。他还主张,除了这种精神统治外,国家也需要暴力,也要有“恨”,实证主义的格言是“爱、秩序、进步”。其实,保持资本主义的秩序才是孔德的真正目的。他所提倡的“实证”政府是要保证工业有最大的发展,他还支持政府的有组织的行动,并含蓄地提出一种专制的政府形式。他在其《实证政治体系》中支持路易·拿破仑的政变,并认为法国正在自动地过渡到专制阶段,这种有力的政府类型与落后的君主制及议会制无政府状态针锋相对,这种“专制共和国”可以为西方秩序的重建提供启示。这是一种“实证主义专政”,是“社会高于个人的专制主义”。

实证主义的影响

孔德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的思想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后来盛行于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它们最初的思想构成元素都来自孔德。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爱尔华德就认为,“孔德之于科学,犹如耶稣之于基督教”。与孔德基本上是同时代的马克思在对他作评价时说:“我现在附带研究孔德,因为英国人和法国人对他大事叫喊。他们被诱惑的地方是他的百科全书式,即综合(Synthese)。但是这和黑格尔比较,却可怜得很(虽然孔德作为专业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优于黑格尔,这就是说在细节上优于他,就整个讲,黑格尔即在这里也比他无限伟大)。而这种腐朽的实证哲学出现在1832年。”马克思把他看作是资本家统治的代言人。就连西方学者罗素对他的政治思想都不敢恭维,认为孔德关于实证的理想是受一群科学精英的权威的统治,并将执行的权力赋予技术专家,这种安排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并无不同之处。在认识论方面,罗素也认为他把假设当作形而上学的东西加以排斥,这就曲解了关于科学说明所具有的性质。

三、历史哲学的发展

历史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历史哲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的重要思想成果。这一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人类历史意识的成熟。在自然科学有长足进步的时代里,人们认为,历史发展与自然科学一样存在着普遍规律,历史学家能通过经验研究去发现它。人们反对对历史作纯思辨的思考,主张从对经验史实的经验研究中总结出规律来。人们觉得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历史学家能客观地描述历史事实,如同事实所发生的那样去再现和描述过去。

然而在那自然科学已十分发达的年代里,人们相信人的大脑是十分稳健和可靠的。事实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在一切实际目的上彼此相处得十分和睦。如笛卡儿在专心致志怀疑每一件存在的事物的同时,决不会变更他的正餐的时间。培根对人类的理性也充满信心,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力量会融合成一种合力去探索因果关系而成为一切发展的主人。人的理性认识了规律,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在这理性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人们对理性的力量是充满信心的。

十七世纪数学方法被应用到广泛的领域。这种方法从自明的公理出发进行演绎,对知识进行内在一致性的检验。对这种方法的狂热和盲目,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也有过引人注目的失败。十八世纪被到处模仿的是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自然的机械论模型被到处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空前发展,使人们对认识世界有充分的信心。人们认为:自然和自然规律隐没在黑暗中,上帝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同样,历史的真理也是躲藏在黑暗中,得人们去探索。

这种认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认为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也跨人了新的阶段。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写过心灵的传奇,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位贤哲,他更朴实地写出了心灵的历史。洛克对人类心智的分析在人们面前逐步展现出人类的理性,就像一个出色的解剖学家逐步展现人体的机构一样。人们认为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对人的心灵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探索的局限性,第一次进行了阐述。理性主义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设想,即认为完善的知识终将是可以获取的,人们设想对心灵的知识也是如此。

历史哲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历史学号召人们从封建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使人认识到人本身的价值,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颂扬人的尊严和潜力,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追求个人的现实的世俗幸福。他们主张:1、用古希腊的史学传统来改造中世纪的史学;2、重视古籍的整理和考证;3、放弃以教会为中心的史学观;4、历史应以人和人的事业为中心;5、在历史解释中开始放弃神话和传说的作用,引人地理、文化和人性的因素。然而,他们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还无力直接否定宗教的教义,仍把眼光集中在个别帝王将相身上,而且过分强调修辞的重要性。然而正是这种历史学的发展背景呼唤着历史哲学的诞生。历史哲学正是在近代人类的历史观念得到极大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人们要问:自然界有规律,为什么历史没有呢?自然界的规律能够认识,为什么历史的规律不能认识呢?

维柯的历史思想

维柯(Gr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年)是意大利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普通法的唯一原理》(1720)、《新科学》(1725)等。卡西勒认为历史的概念是在维柯和赫尔德的著作中才第一次臻于成熟的。可以说维柯是近代历史主义思想的创始人。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科学进行了首次成功的尝试。在他看来,历史就是这个种群的进化,这一进化受到天意的立法力量的支配,由于天意,人类通过自己的自由逐渐达到关于他们自己本性的观念。他将人类的历史分为三个时代:神的时代或神话时代、英雄时代、人性的或文明时代,在最后一个阶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应该说,历史主义的思想就是从维柯开始的。虽然维柯和近代西方早期的思想家一样还不能完全摆脱宗教文化的影响,然而他关于历史使人的激情服从于人所不知的一定目标的观点却在后来康德、黑格尔和其他人的历史概念中一再出现,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历史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