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失眠自我康复全书
6862000000013

第13章 积极治疗,摆脱失眠的困扰(1)

生物钟这种说法其实很形象,因为它又被人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它实际上是生物体随时间(昼夜、四季等)自然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生物钟的存在是受大脑中枢神经制约的,是因为周围特定环境作用于生理机能所形成的。生物钟其实反映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所以,生物钟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的。

到底什么会影响人的生物钟呢?例如,人们的性格、体力、智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着周期性的波动节律。在每个周期当中,这些生理特征的高潮和低潮按一定规律交替出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如果发生改变,通常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改正节律能够防治某些疾病。所以,生物钟是人们应当关注的对象之一。

相关学者做过详细的调查,他们经过研究后指出,如果我们的作息制度是按照人们心理、智力与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的,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能够减轻疲劳,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安全隐患。反之,如果我们的生活安排是和生物钟相悖的,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和精神疲劳。

从这些调查中可知,顺应生物钟是提高睡眠质量的一个关键可行的要素。

1生物钟能保证人体正常运行

这是因为人体各系统功能都是按照规律性的时间节律来启动和增强的,所以顺应生物钟是很必要的,因为这样能确保它们的正常运行。

2生物钟能够保障体力

按照生物钟的规律安排作息能够使人们体力充足,利于在忙碌之余养精蓄锐,保持精力。

3生物钟有利于免疫系统

顺应生物钟来安排作息还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因为这样有利于生物钟正常运转,因此能够让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4生物钟对情绪有好的影响

顺应生物钟会使人心情愉悦,而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御。

用积极放松的心态战胜失眠

每个人面对外界,普遍都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反射性。当一个人接连不断发生不好的事情或收到坏消息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容易患病;相反,当一个人连续出现好事情或碰到好运气时,这个人自然就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由此推断,大多数人的心理疾病都来自生活压力、恶劣的社会环境、消极的思维方式和消极事件的长期影响等。如果开始出现不适,以至于出现身心疾病,如恐惧、焦虑、愤怒、紧张、失眠等,自己无法克服,这时,积极放松的心态就是最好的良药。

比尔·盖茨认为,假如一个人以积极的心态发挥思想的力量,并且深信成功是自己的权利的话,信心就会使这个人成就所有他所制定的明确目标。可见,只要秉持坚毅的信念,放松心情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就能战胜失眠,重获健康睡眠。

如何培养积极放松的心态呢?有以下四个方面。

1健康的自我形象

意思是指要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包容自己的不完美、不完善,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自信的一面,这对培养积极放松的心态非常重要。很多人有时是很矛盾的,经常处于一个自我探索的阶段,甚至还会充满自我的否定,假如自卑感很重,心理就变得不健康了。因此,拥有正常健康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能够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定自我,是培养积极放松心态的第一步。

2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心境

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培养积极放松的心态,就是不能让负面、消极的情绪长期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拥有积极放松心态的人会想方设法加以调节和排解,使自己的情绪恢复自然、愉悦、平静和平衡的状况。

3协调的人际关系

就是说,要跟别人主动交往、友好交往,掌握正确恰当的社交技巧,能够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营造起自己的支撑系统;遇到紧急情况或困难的时候,知道身边有谁可以陪伴、理解和帮助自己,树立起积极放松的心态。

4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心理也具有不同的特征。积极放松的心态意味着一个人的表现应当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比如说,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还动不动就哭鼻子;或者,一个年轻人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阴云密布,一副饱受沧桑的样子,这些都不利于培养积极放松的心态。正确的做法是,成年人就要有他的成熟稳重,而年轻人就必须显示出他的阳光和好奇。

避免导致失眠的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根据我国心理协会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长期受失眠困扰的失眠症患者当中,有一部分人的人格特点具有内倾性、不稳定性和掩饰性的特点。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也较正常人低,其睡眠质量明显较正常人差,尤其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个体睡眠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睡眠效率较低。

内倾性是指性格内向,比较保守,人际关系被动,不喜欢刺激,注意力稳定难转移,悲观,保守,反应缓慢,行为迟缓。不稳定性指易怒,焦虑,易冲动,紧张,敏感多疑,具有攻击性,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于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以某种心理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做出某些改变,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借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而不至于引起心理上过度的紧张和痛苦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防御机制的使用带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较少随着情景而发生大的变化。失眠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遇到问题时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而是过多采取退缩的消极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常用的防御机制是退缩、幻想、解除、隔离、投射。失眠症患者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尤其是智慧和幽默。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正确面对,而是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否认和掩饰矛盾,使矛盾不断加深。这会对失眠症患者造成恶性刺激,使失眠难以治愈或复发。健康状态的个体经常采用弱化、解除、隔离等防御方式调节睡眠。

失眠症患者应认识和改变不合适的防御方式,在药物治疗失眠的基础上,加入适当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助治疗,经常使用利他、幽默、压制等成熟合理的防御方式,使自己在遇到困境和矛盾时,能以自己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从而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心情的安定,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心理疗法对付失眠

失眠患者中的大多数诱因都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

心理因素比起生理因素来,虽然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但有容易治愈的特点。一般来说,只要患者能够自我调节心理活动,它又可以成为克服疾病的有利武器。

心理疗法在临床治疗当中又被称作精神治疗法,它是以一定的现代心理病理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沟通桥梁之后,运用心理学质量方法,如催眠或者认知治疗的方法,通过临床治疗师的表情、言语、姿势和动作,帮助患者了解失眠症的诱发原因和病情等相关因素,用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患者机体的代偿功能,从而增强疾病抗御能力,达到彻底改善或消除患者的病理心理和各种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的目的。通过临床心理的治疗,重视个体跟环境之间的平衡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放松情绪法

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忧虑所造成的危害大,这一点是很多治疗失眠的医生所总结出来的。因为患者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情绪,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交互作用,即产生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的恶性循环。

所以,即便当患者患了失眠症后,医生也会尽量引导让患者放松情绪,冷静地接受现实是面对病情时至关重要的事;同时患者需要认识到,失眠时,只要能做到心身放松,即便是整夜都睡不着,也不会对身体有特别大的影响,高僧经常打坐而不眠却能长寿就是证明。

2松笑导眠法

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操作是:患者应在医生的引导下平卧静心,面带微笑,进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后,转为自然呼吸,需要注意的是每当吸气时要注意呼吸方法,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于头顶-前额-眼皮-嘴唇-颈部-两肩-胸背-腰腹-臀和双腿-双膝和小腿-双脚,并于每一呼气时,默念“松”来暗示自己放松,体会意守部位散松的感觉,待全身放松后,就会自然入睡,如果严重失眠者在必要时可重复2~3次,一般都会有好的疗效。

3逆向导眠法

就寝后,失眠者先不要急着去准备入睡,而是先用舒服的姿势舒坦地躺着,脑海中还可以想一些曾经历过的愉快事件,并让自己的情绪沉浸在幸福情景之中。如果此时因杂念难以入眠,不要去试图控制杂念,可以接着“杂念”去续编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故事情节应使自己感到身心愉快,不应去做悲剧或让人不快的设想,不然会引发亢奋。故事的篇幅编得越长越久远越好。这时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疲劳会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就能够自然入眠。

4紧松摇头法

当患者仰卧在床上后,先行用双上肢收缩用劲,持续10秒后放松,并且用心体会放松感觉,重复3次后,同法依次做下肢、头、面部和全身的紧张后放松训练。待整个身体都做完彻底放松之后,再微闭双眼,将头部以正位向左右摇摆,摆身为5°~10°,摆速为1~2秒1次,注意幅度不宜过大,一边摆一边体会整个身体越来越松散深沉,摇摆的幅度和速度也会慢慢缩小,这样的自我摇摆的幅度可以营造仿佛婴儿睡在晃动的摇篮中的意境,睡意很快就会来临。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很多人常为自己的失眠而忧心忡忡,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

但实际上不少人对于睡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自认为的“失眠”其实称不上失眠。

失眠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类型:入睡困难和续睡困难或早醒。

入睡困难的定义是从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到睡着的时间很长;续睡困难是指夜间醒后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甚至彻底未眠。当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临床上可以通过睡眠脑电图准确客观地判断这些失眠类型并加以治疗。

“先睡心,后睡眠”,这是宋代《蔡季通睡诀》中告诉人们的方法,睡觉时要让身心安适,切勿想入非非。“无忧才是入睡方”,应注意心胸宽广,待人处事宽宏豁达、把握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心里无所牵挂,自然安然入睡。

对大多数失眠者而言,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是疾病、心情、环境和药物几方面。

某些疾病如血液病、肿瘤或者外伤导致的咳喘、疼痛、心悸、夜尿多等症状,会影响睡眠。

而心情问题多来自家庭、工作各方面的压力,失眠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惊恐、抑郁等不良情绪,肯定睡不好觉。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睡眠,如噪声、强光、过热、过冷、空气污浊、蚊虫叮咬等,以及睡前喝浓茶或咖啡也是常见的影响睡眠的原因。找到了影响睡眠的原因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除,才可安然入睡。

失眠患者在自我调节中不能取得理想疗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睡眠分析辅以适当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最终获得完美的睡眠。

有关权威机构做过一项调查:包括上海在内的六大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现状调查显示,在20~50岁这个族群中,我国成年人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而且其中约50%的失眠症患者兼有各种精神疾病。其中,年轻白领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患上“情绪性失眠”的几率最高。

有关睡眠研究专家针对这个结果做了深入的调查,这些人的失眠大多是由于情绪问题而引发的,而由工作、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引发的占据大多数。

年轻人失眠90%以上皆是由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引发的。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失眠者大都有类似的特点,如性格敏感、多疑、犹豫不决、完美主义、爱担心、易焦虑等。

大多数白领的失眠症最初都是由于常常加班形成的,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往往使他们需要熬夜,甚至通宵工作。久而久之,生物钟就随着晚睡的习惯改变了,到了想睡觉的时候也开始难以成眠,从而产生对睡眠的紧张心理。

另外,由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引起的情绪急躁、焦虑、郁闷等,也容易造成短期的失眠。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会出现头疼、头晕、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现象。有些失眠者的免疫力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最终引发高血压、溃疡病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最重要的是,别太把情绪性失眠当回事!

情绪性失眠中,很多职场女白领是因为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产生急躁、焦虑、郁闷等情绪,进而造成短期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