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6857000000008

第8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作为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特殊关系。要想调整好这种特殊的关系,就必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我们知道,情感是人对某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现代教育研究认为,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融洽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增强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才能影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才能防止和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教育效果成正比。如果能在工作中积极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搞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就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和谐情感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的实施。要学生接受教育,教师就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师爱是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少共同的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如果没有了对学生的爱护,也就没有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也就没有了教育活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为教师要处处关心学生,多同学生交流。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还不成熟,因而家庭环境就会影响部分学生的情绪,如父母经常吵架、离异等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造成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在情感上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主人,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到生活在被老师、同学、朋友和集体的爱包围的环境中,激发起走出困境的信心。有这样一个案例。

我班有名女生,自入校以来,一直沉默寡言,脸上总是阴沉沉的,班级活动也不愿参加,成绩不稳定。问她有什么心事,她也不吱声。为了弄清情况,我便主动地与她接近,由关心生活、学习入手,缩短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推心置腹地与她交换意见,讨论问题。终于有一天她向我透露情况:由于父母双方下岗,家中经济收入减少,一个月前由于她的疏忽,家中财物失窃,父母为此争吵不断;加上刚入学,对初中学习方式不适应,害怕由此被淘汰。从此以后,我在生活上更加关心她,为她购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年级组织秋游时还帮她出了秋游费用。同时,在班中组建爱心小组以在学习上不断帮助她。之后,我又利用家访的机会,与她父母介绍了孩子的顾虑,让他们在家中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爱护之下,她一天天地开朗起来,脸上逐渐出现了笑容,班级活动也愿意参加了。看着她的变化,我心里比蜜还甜。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必须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当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多亲近,勤观察,多调查,善分析,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爱、可亲、司信"。学生才有可能对我们敞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实现用心灵赢得心灵。

事实证明,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进。教师真挚的爱,能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当他们遇到痛苦和不幸时,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安慰。所以,教师以自己热诚的感情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构建良好的情感关系,就会收到预想或超出预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时应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有时又应如当头棒喝,振聋发聩,令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师爱施于优秀生,应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惠及后进生,应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毫无偏袒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师生不友好的关系往往是由偏心引起并慢慢发展起来的。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一开始就客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等,但这些差异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情感沟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依据。教师必须有一种责任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方面的差异而有失偏颇。如果只偏爱少数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有的甚至不求上进。同时,受偏爱的学生还会在集体中被孤立起来。教师公平而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最有力的爱。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点、缺点和不足。在对待学生时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只有在感情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防备心理,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艺术。

当然,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师生之间还需要良好的沟通。

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从事教学工作时,是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最好时机之一。前不久一家杂志曾对227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与老师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呢?一位著名校长曾提出,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视学生为子女、朋友,"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气氛,使学生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会把你当做自己人,从而产生心理沟通的契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可以在课外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沟通。由于课外活动的环境较为轻松愉快,不但有利于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拉近,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聊天,在放松的情境中洞悉他们的思想倾向。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遇到挫折时,适时给予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是与学生沟通的好时机。在与学生沟通时最好具有幽默感,以诙谐的语言制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形成自然的沟通环境。特别是批评学生时,使用巧妙的语言,常常能使学生既保留自尊,又愉快地接受,并能积极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在沟通的时候,要学会巧用各种沟通方式。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在生活、学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各有优缺点: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可以长期保存,接受信息者可以反复阅读;口头沟通则比较灵活,速度快,效果明显。双方口头交换意见,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可以传递情感、态度等,特别是能借助语言的辅助手段(比如体态、手势、表情等)来强调自己的意思,这都是书面沟通所不及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全班学生面前泛泛地提出某些要求或建议,只能起到提醒学生们注意的作用;而与学生个别沟通,则很可能会更有效果。然而,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的交替使用能够提高信息交流的频率,使沟通效果更快捷、更准确,所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总之,我们要了解和研究沟通手段的特殊规律,使沟通成为自己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在沟通过程中,对待性格内向、语言交流能力差的学生则要动脑筋,多为他们创造沟通的环境及条件,可采用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的综合方式。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生病了,作为班主任的我给予了热心的照顾。当他病愈后来上课时,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并交给我一张纸条。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看到纸条上写满了感激老师的话并解释道:由于胆小,在老师面前说话时总爱紧张,所以才写了这张纸条。

这个小案例对教师是个启发。对性格内向又不善言谈的学生,可以以书面沟通为开端来进行语言交流,逐渐消除学生表达自己意见时的紧张心理;在书面表达流畅的基础上,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因素,为口头沟通逐渐打开通道,也为学生具备正常的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做到了以上的几点,师生双方便开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良性互动,彼此都体会到巨大的愉悦和满足,情感在交流中进一步升华,这是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优秀教师竭尽全力去追求的。

把学生"名"刻心中

人们常说,被人记住是一种幸福。

这话我信。

大街上,你突然被久未联系的儿时伙伴,在嘈杂的人群中大声地叫出名字,惊疑过后,感觉喜从天降,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电话里,一个陌生的朋友亲切地要你猜猜他是谁,你猜了半天没猜出来,一经提醒,立马顿悟,原来是你啊!那感觉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一种被人记住的幸福。

一对外地来的夫妇在我家楼下开了一家小餐馆,每天早上供应四川特色米粉,食者如云,生意出奇的好。记得搬来这里后,第一次去他们那儿吃早点,我给她提了个小小的要求:作料只放葱、蒜、虾仁、花生米和鲜辣椒,绝对不要给大家都喜欢而独我厌恶的豆酱、鸡精、辣椒粉和萝卜干。此后每次去,她总能在那么多顾客当中,清楚地记得我的喜恶。

所以,每当妻子没时间做早餐的时候,我都会到楼下那对中年夫妇那里找寻被人记住的感觉。我甚至想,这对夫妇能把这家小早点摊摆上五年,而且越开越大,其中定有他们能记住顾客习惯这一因素起作用。也许,这正是他们制胜的法宝。这不正是被记住人的回报吗?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爱他,如果你对他好,或者,如果你想对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需要别的,只要你在若干年后,仍然能够记住他,于万千人名中,准确无误地说出属于他的那一个。记住一个人,是对他最高的敬重,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记住他的一颦一笑,记住他的一言一行,记住他的好与不好,记住他的圆熟或稚嫩,记住他的风光或落魄,每一粒记忆因子都会因为你的不忘而飘散迷人的芬芳,那是感情经岁月尘封之后,提炼出来的人生佳酿。喝一杯,足以让那个被你记住的人,醉倒在幸福之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生其貌不扬,成绩也不出众,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不点她的名,她感觉自己成了被老师们"遗忘了的角落"。她很灰心,觉得十分没趣,学习成绩怎么也搞不上去。

一次,她忘了把作业本交给课代表,一个人战战兢兢地来到老师办公室,把本子一放,扭头就走。在那一刹那,老师准确无误地叫出了她的名字,表扬她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她好好学习。她立在原处,感动得不知所措。

那一声叫唤,让小女孩感觉到了那种被老师记得的幸福,心里的阴云一扫而光,阳光照亮心窗,她快乐得像一只可爱的小鸟。

名字,特别是一个被人忽视甚至遗忘的名字,某一天突然被人提起或唤起,那它就会有一种穿透力,直达人的心灵深处。这一种行为方式,在给人幸福感的同时,也能让人产生自信,甚至由此走向自强。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我们在诸多方面作出努力,如个人修养、表达能力、业务水平等等。《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的第一条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记住学生的姓名。

可惜,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

大学的老师一般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上课请学生回答问题,总是喊学号:"这个问题请13号同学回答。"于是,具体可爱的学生成了数字符号。想不到的是,这样的情形现在也常见于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一次参加某中学的申报星级学校评估验收,听课时发现,老师每提出一个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总是不喊学生的名字,而是喊"这个同学、那个同学、坐在第三个座位的同学、这个同学前面的那个同学"等等,虽然叫的形式富于变化,但听起来总有点逆耳。为什么老师不喊学生的名字呢?课后,我们跟这位老师交换意见,他带点惭愧地说:"不好意思,这个班我刚接不久,学生的情况我还不熟悉。"

记得刚参加工作,师傅辈的老师就叮嘱我们:要尽快熟悉学生的名字,并把人和名对上号,这样,孩子会对你有好感的。于是,我们便捧上学生花名册,努力地去记名字,然后利用早中晚的时间深入班级,通过多种途径去熟悉学生,很快,我们便知道了每一个学生,又很快,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很熟悉,便和我们打成一片了。特别是在某一个场合,你一下子唤出学生的名字,会让孩子感到特别亲切和温暖的。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我们脑中便形成了一种定势:做老师的,必须记住学生的名字,而对记不住学生名字的老师,我总感到他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

记住学生名字,是教育工作者责任心强的外在显现。做教师的,其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你能记住学生名字,说明你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你对你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特别的投入。而只有这种投入,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孜孜以求,顽强不懈,即使困难重重也努力克服。大凡优秀的老师之所以出类拔萃,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记住学生的基本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对教育的热情和专注。特级教师蒋大光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这样说:"说不清的一种情感,我新接一个班,只要对着花名册把学生的名字喊一遍,学生站起来让我"名"、"人"一映证,第二天,我就能脱口而出地叫出张华、李健。或许是一种天赋吧。我对学生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记住学生名字是一种天赋,而这种天赋的潜层正是一种自觉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