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6857000000025

第25章 决不甘于平庸(2)

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当他做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像是做小事那样举重若轻,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应有的风范,而这样一种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积累而成。

要想成为优秀教师,请先把身边小事做好吧。

下班的铃声不一定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认识一些年轻教师,一到下班的时间往往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提起自己的小包,头也不回地迅速离去。即使领导在半路拦住,向他征询看法也会不停地看自己的手表,暗示他现在是属于自己的下班时间,然后就匆匆忙忙地离去。心中还暗骂:"这个家伙真是烦人,都下班时间了,还那么多废话。"这可能这是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的真实写照,我们都可能曾经当过跑得快的大侠,但是扪心自问一下,这些举动究竟是好是坏?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好处还是坏处呢?

下班的铃声响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也许你的工作正在节骨眼上,仅仅再多花个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就可以解决,可是因为你立刻躁动起来的情绪,你只能把它拖到明天从头再来。可能现在突然涌现出来的想法和灵感还会忘记,这也需要从头再来,于是你的工作效率明显减慢了,因为完不成任务你可能遭到领导的批评……

我知道,教师在下班时间做事,一般与报酬没什么关系,与奖金也没什么联系,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能看出一个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教育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的品位在8小时之外,一个人的工作品质、学习品质也在8小时之外。

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的学生都自以为很隐蔽,而我们做老师的,其实看得很清楚。同样的,我们工作中做的那些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偷工减料的事,领导也看得很清楚。如果你偷懒,你一定会被察觉;如果你敬业,你迟早也会被发现,因为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不是只有眼睛才能看到,也不是只有一种直接的方式才能使人明白。

我特别想对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所谓"小学科"的青年教师说,我们必须承认,不管素质教育喊得如何响亮,分数与考试至少在短期内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和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不管人家叫不叫你"小学科",目前就是这个处境。另外,教学工作相对而言,压力小,工作量也不大,一个数学老师,一大早要批改上百本的作业,你们没有;期末他们要批阅那么多的试卷,你们没有;下课了,他们要辅导一个个后进学生,你们一般也没有。因此我恳请你们,不要把自己的轻松过分地表现出来。我经常看到"小学科"老师,七点半上班,八点半还没进入工作状态,聊着昨天的电视和今天的服饰。这对你们实在没什么好处。

下班时间一到,走得最早的大概也是"小学科"老师。我希望你们不要这样。

"小学科"老师大都学有专长,但是对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校长来说,你的种种表现都在他的眼中,他宁肯使用一个能力稍逊色但具有较强责任感的勤恳敬业的人,而不是那些有能力但不肯奉献的人。被称为"台湾的卡耐基"的黑幼龙先生说,他喜欢用只有专科学历却充满热忱的人。他相信,一个平凡的人如果对这个事业有兴趣,潜能一定会被激发,其表现会比拥有博士头衔的人还优秀。

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许多时候,优秀就是因为做好了这个85%。

爬起来比跌倒永远多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希望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坚强的意志,决不被生活中暂时的挫折所吓倒。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打击,请你从失败中奋起,去拥抱胜利吧!"

"从失败中奋起,去拥抱胜利",这就是千百万勇敢而伟大的人物取得成功的秘诀。

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兰西与欧洲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其余欧洲国家结成欧洲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当时,指挥同盟军的是威灵顿将军。

威灵顿指挥的同盟大军在拿破仑面前一败再败,在一次大决战中,同盟军再次遭受惨重的失败。威灵顿杀出一条血路,率领小股军队冲破包围,逃到一个山庄。在那里,威灵顿疲惫不堪,想到今天的惨败,顿时悲从心来,想自杀--一死了之。

正在愁容满面、痛恨不已时,惠灵顿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在结网。也许是因为丝线太柔嫩,刚刚拉到墙角一边的丝线,经风一吹便断了。蜘蛛又重新忙了起来,但新的网还是没有结成。威灵顿望着这只失败的蜘蛛,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失败,更加唏嘘不已,多了几份悲凉。但蜘蛛并没有放弃,它又开始了第三次。威灵顿静静地看着,心想:蜘蛛啊,别费心思了,你是不会成功的。蜘蛛的这次努力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它就这样来回忙碌着。

蜘蛛已经失败6次。"该放弃了吧?"威尔顿感动地想。但是蜘蛛没有,它仍旧在原处,不慌不忙地吐出丝,然后爬向另一头。第7次,蜘蛛网终于结成了!小蜘蛛像国王一样护着它的网。

威灵顿看到这一切,不禁流下了热泪,他为蜘蛛的越挫越勇、永不放弃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了。他朝蜘蛛深深地鞠了一躬,迅速地走了出去。

威灵顿走出了悲痛与失败的阴影。他奋勇而起,激励士气,迅速集结被冲垮的部队,终于在滑铁卢一战,大败拿破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教师实际上是一个经常面临"失败"的人群,学校对教师有各项考核,对学生也有各种考核(但到最后,还是落在教师的头上)。不可避免的,总有一部分教师将承受失败和挫折,关键是要在一次次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把每一次看似"失败"的尝试当作是力量的积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刚开始做的是代课老师的工作,教这教那,顶这顶那,但是她却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是锤炼的机会。就这么扛了好几年,才在一次自己要求来的公开课中脱颖而出,这正印证了马丁·塞利格曼的话:"你能取得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你的天分,同时也取决于你承受失败的能力。"如果窦老师早早地放弃--反正是个顶岗老师嘛,那么今天绝不会有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窦桂梅。

失败是迈向成功的必然步骤。许多人最终迈向了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如果不曾失败过,我们就不会取得更辉煌的胜利。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会使一个勇敢的人更加坚定。如果没有跌倒的刺激,我们或许会甘做一个平庸的人。失败让人发愤图强。经历了失败的痛苦,我们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感受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

对于一个永不言败的人来说,对于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人来说,失败永远不会光顾他们;对于一颗意志坚定、永不服输的心灵来说,永远不会有失败;对于一个跌倒了再爬起来,对于一个即使其他人都会退缩和屈服,而他则永不退缩、永不屈服的人来说,永远不会有失败。

让我们从此刻坚定信念,跋涉于教育的路上。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失败和挫折,你需要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个人潜在的智慧是在和挫折、失败的较量中被激活的。一个教师要想做到非常杰出,或许是需要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在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则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达到。

努力吧,要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爬起来比跌倒永远多一次"!

"读出"你的优秀

全国优秀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在一本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文革"时期长大的我,除了读过几本所谓的禁书,我的心灵完全可以说是一片文化荒漠。我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的一个细节:我去图书馆借书,管理员问我书名,我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借《家》,只是用手中的笔指点着借书卡上的书名登记。因为我旁边站着许多同学,我怕他们笑我:"哼!居然连巴金的《家》都没读过!"接下来的几年,是文学名著和其他人文著作的"暴饮暴食"。再后来,进入了8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我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在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著作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能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都赞同,但这些著作不仅开拓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人文视野。

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

李镇西教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教学实践中,你可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缺的是具体的操作手法。你也一定知道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要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要个性化解读,你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的教学为何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至于课外和学生交往中的种种情形为何依然如故,你可能会说,缺少方法和手段。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师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流程。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她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读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她既不了解一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要求,也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她至少要把小学十二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些什么了。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去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她还需要开拓眼界,把眼光延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二年级语文老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老师了。

如果你依然在抱怨自己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方式方法,那么我不得不提醒你,你是否像以上的那位二年级语文老师那样系统地阅读过?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你就应该抓紧时间读,系统地读书。你现在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产生的,就像一个换过腑脏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腑脏不是自己身体里长出来的,必然有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如果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地指挥。你的教育教学行为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约束着,觉得别扭。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怀疑"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由来。凭良心说,这两句话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你的观念和理念是别人给的。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精神从不会停止成长。教师应该走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

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

读书,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小说里讲的武林高手随手而出的就是致命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使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可惜的是,这个功无法像武侠小说中遇奇缘、走捷径,读书之功只有靠自己修炼。教师怎样去修炼这项内功,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这样,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这时的你,自然也就成了"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