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6857000000017

第17章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1)

要教"好"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好学生"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可能是大多数教师的美好愿望,但也可能是教师最大的不幸!

人的天性,就在于把成绩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别人,这样才能够逐步建立起自信,课堂正是学生与教师在归因上相互博弈的舞台。当学生学习成绩好了,大家皆大欢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好的;但学生学习成绩差了,就必须追问究竟是学生学得不好,还是教师教得不好了。正如常言所说:幸福都是一样的,但不幸却有万千种。在这种情况下,挑选好学生自然成为教师的向往,对不好的学生自然归因于学生学得不好,最能推脱责任的,是认为学生智商低,这样一来,于教于学就都没有责任。

教"好学生"有三大好处:一是好学生往往有好成绩;二是教师富有成就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才不愧为教育的祖师爷;三是面对好学生往往有好心情,见到花朵的心情,自然好过整天见到泥沼的心情,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教师喜欢教"好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好学生"从何而来呢?靠父母遗传而来的,当然是少数。因为对"好学生"的定义,不仅仅是智商,还包括性格好、态度好、有礼貌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能通过遗传得来的。真正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后天学来的。在教师眼中,有太多"聪明的学生"却并不是"好学生",而且往往越"坏"的学生越"聪明"。所以,"好学生"得靠学生学会,当然也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学会,这就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如何教"好"学生。

教师是多元的,教学当然也是百花齐放的,百花之中既然有牡丹与芍药之分,教学也就有"好"与"坏"之分。教育并不总是好的。换句话说,教育既可以教"好"学生,也可以教"坏"学生,但我们往往认为教育总是好的。这过于乐观,也就错过了避开悲观事情的可能。

教"好"学生与教"坏"学生,完全取决于教师"教"的方向与内容。但何谓"好"与"坏",就需要教师对"好学生"与"坏学生"进行研究,从"好学生"中提炼出"好"来,从"坏学生"中提炼出"坏"来。这就是文首所言,如果教师只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对教师也可能是最大的不幸,因为教师无从判断"教"的方向与内容,尤其是丧失了对"坏"的定义与明晓,失去了避免英才学生朝"坏"方向发展的本事。

教"好"学生,包括教"好""好学生"与"坏学生","好"是用来形容教的,而不是用来形容学生的,所以它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对教师有了期待,这就需要教师去理解与研究"教",而不是单纯抱怨学生的"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因此就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教师,因为教得"好"并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好学生","坏学生"也并不一定是教"坏"的,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尽量通过自己教得"好",去促进"好学生"更好,让"坏学生"也朝"好"的方向发展。于是,教得"好",就必须以"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否则教师的教得"好"就只是在作秀了。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那么,不管你面对的学生是"好"是"坏",你都只能教"好"不能教"坏"。

要"拉"不要"推"

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不可能总遇到正常的学生,特殊的情况总是存在。当学生已经滑到了犯罪的边缘时,教师的作用可以说是双重的:一是帮他改掉坏毛病,另一个则是引导、教育他如何做人。此时如果推一推,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毁灭(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拉一拉,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另一种景象。

优秀教师当然要选择"拉",而不是"推"。

我们先听听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故事。

张民在一所农村中学读初二。家里只有他一个独生子。母亲因生他难产而早逝,他一直跟奶奶、父亲生活在一起。

因失去母亲,奶奶、父亲及所有的亲戚朋友对他百般呵护。疼爱有余,管教不够,惯成了他许多不良习惯--打架、骂人、抽烟、喝酒、根本不学习……初二第一学期,因到小卖部购烟而与该店的服务员发生争执。他找来硫酸,趁夜间店内服务员开窗睡觉之时,向窗帘喷洒了硫酸,伤及室内人员的腿部。故此被拘留。

释放后,回校继续就读。学校找原班主任谈接收时,原班主任老师坚决不接收。最后,学校只好把他分配到我这个班里(因为我是当时全年级唯一的党员)。

张民第一天(周一)早晨来到班上时,他用脚腾的一声将门踢开。正在讲桌上批阅作业的我和早已到齐的原本聚精会神学习的同学都被吓了一跳,齐刷刷地抬起头向他望去。这时,他做了个鬼脸和几个滑稽的小动作,逗得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然后,向教室内唯一的空位子走去。整个班的早自习就这样被搅了。

我一言没发,仍旧平静地低下头批阅学生的作业、备课。第一天上午的课结束了,张民已在课下时间和班上部分大个男生混熟了。每节课的任课老师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给我:"你班这回可要乱。"言外之意,来了个"害群之马"。

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班会。我利用中午时间已做了充分准备,原来计划的内容马上改成主题为"谈"笑""的讨论会。同学们在我布置、动员之后,稍加准备谈得非常热烈:

从笑的种类"大笑、微笑、假笑、狂笑、冷笑、讥笑、嘲笑、开心地笑……"到笑的原因"因高兴而笑、因兴奋而笑、因快乐而笑、因不满而笑、因鄙视而笑、因讨厌而笑……"一直到笑的目的,直到兴致勃勃的发言被我用严肃的话语打断:"我希望你们以后的笑,要笑得有价值、有目的。不要傻笑。"班内部分同学仿佛理解了老师临时更改主题,组织这次班会的意义所在。

周二、周三……一直到周末,张民几乎每天都有问题出现。可我一直没有主动找他就问题对他进行教育。班上很多同学不解。我的目的是稳住全班,先让他充分表演,以便有的放矢地确定对他教育的切入点。

第二周的周一,我仍旧在讲桌上复备上课内容;全班同学仍旧安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忽然,门轻轻地被推开,进来的就是张民。他轻轻地把门关上,走到我的讲桌前:"老师,我服您了!"他大声说。"这话从哪说起?"我小声追问。他仿佛得到什么真理似的,说:"我昨天去找了混蛋、青眼、黑煤球(学生的绰号)等人(这几名都是我上几届所教的已经毕业转变比较大的学生),他们说了,您这个人特仗义!让我别气您。他们给我讲了您的好多事!我真的服您了!从今以后您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微微一笑,轻声说:"你先回座位,中午放学后,我请你到我办公室,咱俩好好聊聊。"他同意了,低着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中午,我从学校食堂买来包子、汤。我们一起坐下。他毫不客气地边吃边滔滔不绝地聊起来:原班主任怎么治他;他怎样把老师为难哭了;父亲打他,他怎样躲在草垛里过夜;原来所在的班的同学都怎么怎么怕他;他怎样带领全班同学找学校领导要求换老师……。在他话语的空隙,我及时插话,进一步摸清他的心态。这次聊天,我对张民的情况基本了解了,同时我们也初步建立起师生情分。

随后,我根据他自身的优势给他分配了任务,指导他学习,帮助他改正缺点……整个班集体中,他是我谈话最多、交往最频繁的唯一一名"好学生"。在他的成长中,虽有所进步,但问题多于成绩。不良的习惯不是三天两早上就能改正的。但我一直鼓励他,赞扬他,支持他,我公开在班上讲:我允许一个人犯错误,但必须尽快改正;尽量不要重复犯同一种错误。他自身有了积极性,能够产生巨大的修正错误的内趋力,就一定会进步。

初三毕业时,他已成为一名体育成绩优秀、班集体荣誉感强、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合格毕业生。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已到犯罪边缘的这类特殊学生,对于我们教师,确实是件倍感头疼的事。但是,这类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一是胆子大,做事不加深入思考;其二是哥们意气浓,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其三是虚荣心强,最怕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其四是缺少爱(包括家庭的)等。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唤起他们内心的震撼--既要投入大量的、无私的爱,又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接纳教师。只有接纳了教师这个人,他才能接受你给予的教育、你授予的知识。

怎样才能让他先接受老师这个人呢?俗话说: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塑造,情操只能由情操来陶冶,性格只能由性格来培养。教师要从社会道德的最底线--尊重做起,以本身良好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性格来影响学生。这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教师的无声的教育因素,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他们折服。

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对张民是"拉"不是"推",积极进行救治,并没有放任自流,迫使他重犯错误。如果教师不积极教育、帮助,张民所养成的恶习很可能就断送了他的青春。当时,学校内有很多任课老师认为对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已经入到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掉。有人还给班主任建议:要想让你班搞好,最佳的办法就是挤走张民。他不走,班无宁日。神人来了也没法。挤走有两条道,一是放着他,很快就会重新进局子(指拘留所);另一是狠管,让他待在班里不好受,自动退走。班主任老师当时也很矛盾。但出于一颗良心,也出于教师的责任心,还是尽最大努力帮助教育他。苦口婆心、体贴入微、精心的教育终于使他转变了。这位学生,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成为班上的体育班长,历次校级以上的体育比赛,第一名都归属于该班。毕业后,这名学生经常来看这位班主任老师。他深有感触地说:"是我的班主任指给了我人生的道路,改变了我的人生!要不,我早加入黑社会了。也可能我早就吃枪子儿了。"

案例中的这位学生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学生,但班主任老师在与他交往过程中,采取了观察、了解、冷处理、尊重、信任、沟通、交流等多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外力,即已经毕业的思想转变比较大的学生的力量,使这名特殊的、想跟老师较量较量的学生对老师从心底有了一种敬佩之情。班主任对这一特殊学生采用的教育方法,可称为先观察,再沟通、多交流,最后达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的目的。学生由刚到班上想跟老师挑衅的心态转变成"我服您"的顺从心态,最关键之处是这位老师对所教过的历届学生都是那样认真负责,都是那样以诚相待,都是那样尽心尽力,都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赢得了历届学生的好评。她在历届学生的身上所流的汗水没有白流,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这些毕业生就是一个活广告群,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向一届一届的学生宣传着老师的人格魅力,替老师做着大量的宣传工作。这些人,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各届学生中的闹将)。他们就像宣传队,为老师无代价地做着大量的宣传工作。没有他们,可能老师遇到的新问题更多,费的精力更大,个别生也很难转变。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清楚:只要你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自始至终地做好教师应当做的每一项工作,善待每一位学生,付出应有的努力,一定会在育人的征途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与学生打交道,整天待在学校里,站在讲台边,接触不到外面广阔的世界,获取不到丰富的信息。长期做着周而复始的工作,时间久了,热情可能消退,责任逐步淡化。尤其是对一些习惯不良、学习成绩较差、又经常惹是生非、出现问题的学生感到厌烦,缺少理解,用一种很偏激、怪异的眼神看着他们,这是我们教师最忌讳的。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言外之意就是他是塑造和培养人的职业。只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自身人格素质,才能"桃李满天下",真正品尝到为人师的乐趣。

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那些成长中的孩子所固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孩子的求异和可爱的错误。而这种保护是建立在宽容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弱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青少年时期道德面貌还处于形成阶段,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几率也更多些。但是,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与成人的同类行为相提并论。如果我们用恨铁不成钢让孩子立刻醒悟并且痛改前非,今后绝不再犯这样的心理去批评、责怪学生,很可能在孩子的心目中,落下一道很深很深的伤痕,以致他以后连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愿望怕都没有了。很可能使这个孩子很呆滞,很死板,很不愿意跟别人交往。他做好事的愿望、帮助别人的热情都会丧失。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处处从孩子心理出发,从孩子的特征出发,了解孩子,慢慢引导孩子,把爱做到孩子心坎上。

孺子可教、朽木可雕

有的教师在说到"后进生"时,常以"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来比喻。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极不负责任的。

有史可证:

清雍正年间有位赫赫有名的西征大将军年羹尧,此人年幼之时,性格顽劣,桀骜不驯,不爱读书,不服管教,甚至将其三位老师打跑。因此,不少人都互相告诫:"毋为年家儿师。"看来年羹尧堪称"朽木"了。在此情况下,年羹尧的父亲不得不张榜募师。不久,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前来应募,年父以实情告曰:"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却自信地说:"固闻之。"可见,他坚信"孺子可教"。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纨袴子弟,在这位先生的教导下,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古代的这位老先生,不可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他却深谙儿童好玩的天性及其可塑性,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就能促其去恶从善。这位老先生成功地教育年羹尧正在于此。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个性鲜明,肯于思考,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也绝非"朽木",却往往是含玉之璞。只要我们懂得他们的天性,相信"孺子可教",就会摆脱先人之见,就会投以诚挚的爱,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感化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