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凡是与道德礼教相违背的个性化的言行都不允许,要求人们"慎独"、"自省"、谦虚。孔老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复礼",他还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按孔老先生的意思,人生下来,只能以"礼"和"圣人之言"为准绳,来约束自己。这样的观念,往往易于使个人需求、欲望、情感受到压抑,很难得到正常的表达和必要的宣泄。
直至现在,我们的教育都还残留着忽视生命与性情的影子:
(1)一个学生匆忙赶回教室,不小心碰碎了教学楼里的花瓶,恰好被德育主任看见,德育主任立刻叫住了这个学生。令人遗憾的是,德育主任没有询问学生是否被碰疼,而是严厉斥责学生并要他赔偿。
(2)在一节获得专家好评的公开课上,当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时,黑板上挂的教具突然掉下来,砸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被吓了一跳。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慌乱,她镇静地将教具捡起,挂在黑板上,继续开始了教学。
(3)某校一学生上课爱说话,班主任、青年女教师张某当场在其嘴巴上贴上胶布,该学生嘴巴被封竟达三天半之久。该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采取上述极端措施,是因为个别学生素质太差,拿他们实在没有办法。
(4)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没人给他这样的祝愿:"愿你把欢笑留给全世界!"
教学楼里的花瓶、黑板上挂的教具、嘴巴上的胶布,遮掩了作为一个人所应具有的生命的尊严,在他们的眼中,生命不见了,只有教育的权威和教学的秩序;而那一声"恨铁不成钢"的斥责,说不定扼杀的是一位快乐天使,世界可能因此而少了一份欢乐、一片生机。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日本的西田几多郎曾说;"真正伟大并不是因为他做的事业伟大才成其为伟大,而是因为他发挥了强大的个性。"丹麦哲学家哥尔科加德也有一段名言:"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去自由飞翔了。"在这一方面,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教育,就应突破自闭的思维观,遵从学生的性情,发展学生的个性,不然,达尔文可能永远"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
达尔文在童年时代曾被学校认定"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远在普通的智力水平以下"。
达尔文家中有一座不小的花园,他和兄弟姐妹整天在万绿丛中玩耍。儿时的生活环境,使达尔文产生了对生物学的兴趣。
达尔文很爱看书,科学书和文学书都爱看,尤其是《世界奇观》之类,引起了他的幻想,他要去远游,去认识世界。
为此,学校校长责骂他是"二流子";父亲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玷辱你自己,也会玷辱你的整个家庭。"
但达尔文的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常常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玩耍。"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达尔文比哥哥姐姐认得快,妈妈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奖赏。而当发现一只彩蝶飞来时,达尔文的妈妈不仅鼓励孩子去捉住它,而且还要求孩子数出彩蝶翅膀上的各种颜色和斑点,然后又进一步启发孩子比较蝴蝶之间的异同。
正是由于达尔文母亲掌握了儿子喜欢自然生物这一心理特点,并加以巧妙的运用,才一步一步地把达尔文带进丰富多彩的"生物王国"。假如没有母亲对达尔文个性和爱好的尊重,假如母亲也像那位校长一样用传统的眼光和方法来教养达尔文,这个世界上也许就会少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
请勿培养两面人
教育是为着"立人"服务的,关于教育应该立什么人的问题,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看法。
但有一点却是不能不成为教育者应达成的一个共识,即教育不应培养"两面人"。鲁迅先生提出过"立人"的命题,他认为完整的人应该是"兽性的"和"神性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升人的"神性"的一面时,不可以磨灭人宝贵的"兽性",否则是不人道不合乎伦理的,因而是反动的"吃人"的教育。荣格心理学认为人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个体人也有多侧面和多样性。这些说法都表明人性的复杂。我们今天还提出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是强调人应该能够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对全能的人才总是渴望的,因为越是复合人才,社会经济运作的成本越小。但这一提法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两面人。
"两面人"这个词很有意思,这个词全然不是指人的"兽性"和"神性"的统一,不是指社会心理角色能力,更不是指人才能力结构的多样复合,而分明是指人格的一种变异,或称为"两面三刀",或称为"阳奉阴违",或被认为是"虚伪"和"油滑"。其两面分别表现在针对两种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人会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表现,他的行为表现反差实在太大,其人格之卑下往往受人唾弃。
一个人如若无人格的独立性,必然产生趋炎附势的奴性;一个奴性甚烈的人,必定是一个依赖他人之人;一个依赖他人之人,必定是一个阿谀谄媚的人。
陈继儒所著《小窗幽记》中用"苍蝇附骥"、"莺萝依松"来讽刺那些没有独立人格的逐臭之夫。他说:"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扳之耻。所以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这句话是说,苍蝇依附在马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极了,但却洗不去粘在马屁股后面的羞愧;莺萝绕着松树生长,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赖的耻辱。所以,君子宁愿挟风霜以自励,也不要像缸中鱼、笼中鸟一般,舔着脸亲附于人。否则就连最基本的一点人格都没有了。故安身立命、做人做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
不幸的是,我们有许多学生染上了这一不良人格病症。我们见多了小孩子校内外不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不一样,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我们诧异孩子们染上这样的病症,对学校和教师而言,也许并不觉得可悲,仅是遗憾而已。因为显然我们并没有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这样,或许,潜意识中,我们还觉得挺可爱,小小年纪如此乖巧,"小大人"会给成人带来欢乐,尤其他们在群体中无害。反而那些"单面的"掏蛋鬼,肆无忌惮地"破坏",更不受欢迎,虽然他们单纯,却常常不是破坏"法度"而是破坏了教师的尊严。
当这些两面的"小大人"长成大人了,那有多么可怕。我们其实早已发现生活中不乏两面人,他们"骑墙"的姿态,令人反感,也许他们一样的无害,却是没有风骨,玷污了我们民族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