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6857000000013

第13章 与团队共辉煌(3)

学校是大家的,不是校长个人的。在学校工作的教师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饭碗工作而不是为校长工作,这个道理是人人皆知的。学校处理很多事,总是不可能尽如人意的,对于这种情况,绝大部分的教师会选择不满意、发牢骚、提意见,而绝少数的教师会选择提建议。如果你对学校的决定有意见但是你又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建议的话,那你最好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美德,别老提意见徒增烦恼、惹人厌恶。你提的建议多了,校长会认为你也在替学校分忧解困,那跟校长的关系也就自然地和谐了。

(4)正确对待校长的批评

教师因为犯错而遭到校长的呵斥或批评时,不要觉得丢脸,甚至因此怀恨在心。而应端正心态,把校长的训斥视为对自己的培养与教育。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校长的斥骂当做一种鞭策自己的力量,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缺点、获得进步。要记住:最没前途的人是可有可无的人,是被领导忽视的人。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在校长的责骂声中产生前进的信念和动力,努力上进,做出更大的成绩,从而也才能真正获得校长的重视和信任。

3.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为人的准则,要想跟校长和谐相处也必须遵守这个准则。

(1)不要过分谦卑

跟校长和谐相处,你不能过分的谦卑。如果你过于谦卑,那是一种浅薄,校长是看不起你的。

(2)学会适当的恭维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恭维换另一种眼光来看,那实质上是一种礼貌。适当的恭维别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办法。但是过分的恭维就有溜须拍马之嫌了,掌握好尺度,不要让别人反感。

(3)不即不离

要想跟校长和谐相处,你不能离校长太远了,太远了,他当你不存在。但也不能过往甚密,因为这样会导致以熟相欺。因为难免有人嫉妒、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说不定哪天还会反目成仇。即使你跟校长的私交很好,你也别在旁人面前炫耀,那样会给你带来不少的麻烦,同样校长也是很反感的。

总之,跟校长和谐相处也不是什么难事,也就是在跟同事朋友相处的基础上多一个心眼就行。当然,这里说的是普遍现象,而不是特殊现象。那种成天不问教学只知敛财往上爬的校长,那种不关心教师痛痒的校长是不值得与之和谐相处的。

齐心协力创造奇迹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名教徒很想知道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他就问先知伊里亚:"地狱在哪里?天堂又在哪里?"伊里亚没有回答他,而是拉着他的手,领着他穿过了一个黑暗的过道,来到一个殿堂。他们跨过了一个铁门,走进了一间挤满了人的大屋,这里有穷人,也有富人,有的人衣不蔽体,有的人则佩金戴玉。在屋子当中,有一个熊熊燃烧着的火堆,上面吊着一个大汤锅,锅里的汤沸腾着,飘散着令人垂涎的香味,汤锅的周围,挤满了面黄肌瘦的人们。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好几尺长的大汤勺。舀汤的一端是个铁碗,勺把是木制的,这些饥饿的人们围着汤锅贪婪地舀着。由于汤勺的柄非常长,汤勺又非常重,即使是身体强壮的人也不可能把汤喝进自己嘴里,而不得要领的那些人不仅烫伤了自己的胳膊和脸,还把身边的人也烫伤了,于是,他们相互责骂,进而用汤勺大打出手。先知伊里亚对教徒说:"这就是地狱!"

然后,他们离开了这屋子,通过另一条幽暗的过道走了好一阵子来到另一间屋子。同前面一样,屋的中间有一个热汤锅,许多人围坐在旁边,手里拿着长柄汤勺,也是木制的柄铁制的碗。除了舀汤声外,只听到静静的满意的喝汤声,锅旁总保持两个人,一个舀汤给另一个喝。如果舀汤的人累了,另一个就会拿着汤勺来帮忙。先知伊里亚对教徒说:"这就是天堂。"

原来,天堂和地狱都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相互协作就是天堂,彼此争斗就是地狱。

下面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王小玲同学的进步更形象地说明了"合作就是天堂"的道理。

班主任张老师几乎天天找王小玲谈话,可总不见效,真是伤透了脑筋。王小玲呢,上课不是趴着睡觉就是和同学嘀嘀咕咕;打开铅笔盒会跳出一摞明星照来;书包里没装几本书可小镜子哪天也少不了;经常不交作业,一到考试就"红灯"高照。听说最近又和三班的刘X"叙"(早恋)上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张老师考虑再三,觉得必须依靠全体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协同做好教育工作。

张老师召集了班上所有任课教师开会,共同商讨如何转变王小玲的对策。在会上张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王小玲表面看在班上神气活现,实际上这是她自卑的一种表现。从小到大,回响在她耳边的是"没出息"、"什么也学不好"的责怪,加上她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跟不上,使她在学习上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彻底失去了信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的表现欲望、希望被人关注的愿望又在不断增强,这促使她在另一个方面去展露自己,去获得一种满足。因此要转变王小玲,必须全体任课老师共同努力,去关心她,鼓励她,帮助她从正确的方面去发现、体会自己的价值。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全体任课老师采取了协调一致的步骤。

过去不少任课教师认为王小玲难以救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态度,只要上课不捣乱就行,至于上课听不听、作业交不交则无所谓。现在统一要求,加强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她的管理。

王小玲学习成绩极差,对学习毫无兴趣。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能端正她的学习动机,培养她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各任课老师从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出发,帮助她对自己学习上的失败作出正确的原因分析,指出她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努力不够造成的。另一方面对她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要求。如她语文学科达到及格,数学达到50分,外语跳出"后三名"……同时各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课。由于对她要求不高,加上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和督促,王小玲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在一步步地向好的方面变化。

由于王小玲迷恋港台歌星,平时总爱哼上几句。音乐老师寻找机会和她谈论这方面的话题,讲解有关的音乐知识,介绍一些音乐家的成长经历,指导她如何欣赏音乐。这样改变了王小玲对歌星的盲目崇拜。同时利用音乐课和学校歌咏比赛活动给王小玲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她体会到为班集体做出贡献而受到同学尊敬的感受。

针对王小玲的早恋倾向,张老师与三班班主任(也是本班任课教师)相互配合,正确引导他们对友谊、友爱、爱情的认识,从人的生理、心理规律及人的社会属性去分析问题,帮助他们从个人的感情漩涡里跳出来,把个人的情感需要纳入班集体建设和个人成长需要之中,与个人的理想追求结合起来。

在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王小玲变了。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她,是一个遵守纪律、学习努力的她。期末考试,在王小玲的成绩册上只剩下了一盏"红灯"。

故事中王小玲显然是一个后进生。后进生的教育是困难的,如果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一般说来很难有什么成效。在王小玲的教育上就是如此,班主任张老师几乎天天苦口婆心地找她谈话,教育她,帮助她,可总不见成效。于是张老师想到了全体任课教师,因而他主动协调各位任课教师,取得了他们的热情配合,达成了共识,通过分工负责,发挥各人特长,终于实现了王小玲同学的转变。这是集体力量的体现,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显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效应。

这一成功的教育案例反映了这一教师集体良好的师德风貌,他们都具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师德品质。班主任张老师是这一教师集体的"班长",为了王小玲的转变他做了大量教育工作,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他又主动协调各位任课教师,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了"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良好师德品质。其他课任教师同样功不可没。没有他们对班集体的关心,没有他们的热情配合、大力支持,同样也不可能有王小玲同学的转变。

教育是一场合作,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广阔、最细微、最细腻的合作。

离开合作,教育的各个面将是孤立的、有裂痕的。不合作的教育就像把教育划分成一个块又一个块,每个教师努力地去完成属于自己的"块",然后说,这就是我们教育出的"人"了。这样的教育,完全是工厂产品的生产模式,甚至还缺少了一道零件拼接和成品调试的工序。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不幸的。

教育的幸福的来源之一,是教育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中彼此信任,在合作中彼此碰撞心灵和智慧,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教育场景,又是多么美好的教育人生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