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子自然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49100000059

第59章 自然人生(58)

赵弼襄派人在西山石头房里立了锅灶,置了床铺,找了厨人,催老聃先生快快搬去。公元前四七八年农历十二月底,老聃先生主仆二人搬进了槐里西山顶上的新居。

“仙境宝地配仙人,这样配合才恰当。”槐里人有的这样议论说。

从这以后,赵弼襄天天到山顶石屋去和老聃先生一起谈德说道。众乡亲也都很乐意地天天到这来。赵弼襄为了使他们二人的师徒关系更加密切,要求收徐甲为他的干儿。徐甲笑而不语。老聃说:“你收这个干儿可是不能给你行孝哇,因为他还要跟着我去做事业哩。”赵弼襄说:“中,只要他愿意,我情愿收个空头干儿。只要他说个愿意,我就值了。”“中,我愿意。”就这样徐甲笑着答应了。

光阴易过,冬去春来,转眼之间到了公元前四七七年的桃杏花开之时。看到满山锦绣,老聃先生想起春暖花开,到了再进咸阳的时候了。

老聃先提出要辞别槐里,前往外地讲学。听说先生要走,槐里人个个感到难分难舍。赵弼襄难过地说:“先生,先生您不能走啊,我们村上的人不舍得叫您走啊。”

老聃先生安慰他们说:“我还回来的,放心吧,以后我一定还回来的。”

就这样,老聃先生主仆二人,辞别槐里村人,驱动青牛,向着咸阳前进了。

秦国的大地复苏了,几个月来埋在地下的希望此时开始勃发了。山山野野,一齐酝动着希望。柳林上的紫燕,用展开的翅膀架着希望;桃林上的蜜蜂,颤动着银翅,哼着希望;麦田上的黄蝶,翩翩起飞,舞着希望;池塘里的青蛙,伸着双脚,浮在水上,看着无数个游动的蝌蚪,鼓动着腮下的白泡,唱着希望。河边上,园子里,短短的芦苇芽,红红的芍药芽,以及树林上那嫩绿的桑树叶芽和满山遍野的嫩嫩草芽,一齐将希望从蕴藏着的地方突破出来。此时,骑在青牛上的老聃先生的心也象这山野上的春之景物一样,希望开始迸发了。几个月来,他盼望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他就要按约定的时间见到悼公了。这一回他的学说将要落到秦国的政治层面,秦国将要大有希望了。

进了咸阳,老聃主仆第二次住进刘家馆舍。对于他们的再次来临,店主人刘老头心里特别高兴。他以真诚欢迎之心,更加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嗬,好时,好啊,可把你们盼来了。”他把他们领进他们原来住过的屋子。端茶,送水,备俊,理铺,喂青牛,把个刘老头儿忙得不亦乐乎。

饭后,刘老头儿又一次从门外进来,走到老聃先生身边,搬个墩子坐下来,笑眯眯地看着他说:“先生那次从这里走后,我的表亲戚,也就是谢老头的那个儿子对我说:‘秦王约老聃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这事你们不要往外说,因为这关系着宫中的秘密’。从那时起,我至今还没向人说过。没人知道您在这馆舍里住过。您这次来,人们也还都不认识您。我想,这样也好,这省得使您招麻烦。先生,您不知道,您的名份太重了。现在呀,听说您的五千言着文在周朝已经朝野轰动了,在函谷一带就不用再说了。”停了一下,看看老聃,又接着说:“我也是个识字的,我还没有见到您的大作哩。我弟弟是个研究学问的。他说他很想看看这部书。您带的可能有这部书的抄写卷。我想借一借,让我弟弟抄一下。我不说是从您这借的,我给您保密,还不暴露您的身份。只用一天,明日送回,不知您意下如何?”

“可以,可以。”老聃先生说,“大侄子对我过夸了。这部书不足之处一定不少,我还没顾得审查一下。你多批评,您们多批评好了。”说罢,从包袱里拿出那卷子写有《道德经》

全文的绢帛递给他。

刘老头满足地拿着帛绢出去了。

当刘老头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在老聃身边坐下来的时候,老聃先生就说话了:“大侄子啊,我就要打算去见秦悼公了。还得麻烦你呀。请你还给那个谢老头的儿子说一句,还叫他给我传禀吧。”

“好,好,这就去,我这就去。”刚刚坐稳的店主人,赶紧起身离去了。

刘老头第二次找到谢老头。谢老头第二次将老聃要见秦悼公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

第二天上午,谢老头的儿子打算去见秦太子。因为悼公近来病又复发,暂把处理日常大、小事务之事交给了太子,所以有事是需找他的。

秦悼公去年患病,至今未愈。中间一大段时间里是好好歹歹,歹歹好好,以至拖拉到今年(公元前四七七年)春天。后来又好好歹歹,歹歹好好,直到这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四七六年)病逝。他病逝后的继位人就是他早已确立的太子——秦厉共公。这是后话。

这天上午,秦太子和几位大臣商讨完几项国务之后,打算抚琴弹上一曲壮歌的时候,谢老头的儿子就向他走过来了。

“启禀殿下,”他十分恭谨地跪在地上说,“去年来过的那个老聃又来了。他说他是按约定时间前来的。他又要拜见万岁。如今万岁仍在病中。是否接见,如何接见,小人特禀明殿下,望予定夺。”

“起来,起来。”太子的脸上显出和气的神色。

谢老头的儿子在一旁站好,单等太子殿下的口旨。没想到太子勾着头,一手按琴,好一会儿没有说出什么来。

他不知怎样说才好了。他心里想:“这个老聃,我知道他那一套。他的言论,是只利庶民,不利君王。如要按他的办,我今后这个万岁爷不成了一岁爷了吗?父王信奉他,是只知慕他人格、名声。这个人声望重大,非同小可,如若我们接见他,让他大发言论,将来在我国造成的影响会是大得无法想象的。……如若我们不接见他,将他拒之门外,这样的人物,两次来访,拒而不见,会遭天下人耻笑,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他是周朝柱下、征藏二史,如今周朝虽已十分衰弱,然而周天子名义上仍是我们的天子,我们各诸侯国,还算归他所管,对老聃的前来,若不理睬,实是不大好说。然而,要我接见,我的心里实又不愿。如若禀明父王,父王会拖着病体接见他,这很不好。怎么办?这怎么办?……好则是父王正在病重期间。……不能说,不能跟他说。……然而,我,我该怎么办呢?”想到此,他抬眼看一下谢老头的儿子,什么话也没说。然后,勾下头,干脆一声不响了。

谢老头的儿子见此情形,心领神会,赶紧说:“启禀殿下,请让小人我先回去吧。”

太子微微点一下头,还是一声没响。就这样,谢老头的儿子拱手告退了。

等一天不见回音,等两天不见回音,老聃先生开始疑虑了:“这是怎么回事?”等三天不见回音,等五天还不见回音,老聃先生心里开始明白了:“不欢迎,这是不欢迎,我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然而,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他又开始疑虑了。他找到刘老头儿。刘老头也表示替他着急。他找到他的表亲谢老头。一问,谢老头也感到稀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老头直接找到谢老头的儿子,问是怎么回事。谢老头的儿子不知咋说才好,就来个上行下效,也学着太子的样子,不长,也不短,唔里唔哝的也不知是些什么。

刘老头明白了。他回来向老聃先生一学说,老聃完全明白了。

“人家不欢迎,我们是不是立即就走呢?”老聃先生拿不定主意了。他一手提着小麻扎子,一手掂着拐棍,走出屋门,行至馆舍院内的东南角,在一个坑塘旁边的一棵大柳树底下坐下来。

“是不是走哩?他们不欢迎,我们是不是立刻离此而去呢?”他在心里朗声地问着自己说。凭心而论,他是不愿意立即就此走掉的。他几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来到这里;等了几十月,又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这里,这不长也不短,一句话也没说,就从这里离开,他是很不甘心情愿的。

他坐在这里,想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也没想起该怎么办。他站起身,提着小麻扎子,掂着拐棍,又往回走。刚走了不到十步远,他又转身拐了回去。他重断在坑塘边上的大柳树下坐下。刚坐下,他又站起身,提着麻扎,掂着拐棍往回走。走了不到二十步远的时候,他又重新拐回来,在大柳树底下坐下了。

店主人刘老头,见此情形,赶紧走过来,往他面前一蹲,十分关切地说:“先生,您不要着急,更不要立即就走。我知道了,您来的主要意思,是向秦王传道。您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他弄个不长不短。依我看,这个道咱们要传。他愿意听,咱们要传;不愿意听,咱也要传。他不想听,秦国的百姓可都想听呢,很想听呢。他不听不要紧,他不听,咱叫他听。”

“咱叫他听?”

“是的,咱叫他听。”

“那,……咋个叫法呢?”

“您看这样中不中。”刘老头凑到老聃先生耳朵上,小声地向他说了一遍。

“噢——,噢——。”老聃先生一下子满脸堆笑了。

“请先生可要记着!千万可别露出真实姓名来。”刘老头特意重新安排说,“在这咸阳城中,除了悼公和太子,除了广大庶民之外,光在士大夫阶层中就有主张德政和主张苛政两种势力呢。我是极力拥护德政的。那些主张苛政者,心狠手辣,先生名份太重,如若暴露身份,恐怕会遭暗算的。”

老聃先生一声没响,只是同意地点了点头。

从这天起,老聃先生就开始向徐甲讲解他的五千言着文了。白天讲,黑夜讲,一连讲了两天又零两个半夜。

接下去,是徐甲对着墙练习讲话,光见他的嘴一动一动的,就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

再接下去,是刘老头请人写广告。那时的广告没有广告头,也就是没有“广告”二字,只是在一块布上写几句话,就象是发个短短的消息。他们的广告内容全文是:

为增我馆声望,为传播新立天道学说,以满足对此学说爱好者的渴求,我刘家馆舍特聘请十七画先生在馆内倒座房里演说五千字着文,并讲故事。来听者,一律免费,并以香茶招待。欢迎明日巳时届时光临。刘家馆舍。×年×月×日。

当他们把一张张白麻布告文贴上街头的时候,立即吸引了不少的人来看稀奇。

“好家伙!十七画先生,这名字稀罕。”

“光会演讲文章)吗,他还会说故事哩!”

“听听去,听听去。明天巳时一定按时到场。”

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二天,刘家馆舍宽大的倒座房内,一大早就已布置好了会场。屋里地上,一溜溜的设置着小书几一般的小茶桌。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陶壶和陶碗。桌旁边的地上摆着一溜溜的厚蒲团。离东山墙不远处面朝西放置着一张黑色的书几。书几后边,靠墙放一把尺把高的小麻扎。书几两头,是两个一叉恁厚的大蒲团。

早饭刚过,就已有不少人开始入场了。

来场者越增越多。不大会所有的蒲团上都坐上了人。再来的只好蹲在地上或站在旁边。早早的就来了这么多的人,这是刘老头他们预先没有想到的。

这些来场的人,有的衣服很破;有的穿得很新。有的出落得素素净净;有的则是花花绿绿。他们中,多数是中年和老年,也有不小一部分是青年,少年人为数不多。绝大部分都是男的。女的除了几个陪同老人前来的小女孩之外,就是少数几位花头发老太太。有一位岁数最大的白头发老奶,是她的孙子搀着来的。按阶层分,他们的类别也很复杂,从大方面讲,有庶民百姓,有士大夫,也有锦衣锦裳的秦宫之人。坐在前排略略靠后一点的那个少年,头戴白金发束,宽脚红裤,浅紫中衣,金黄腰围。从腹部那儿的腰围底下垂着一条带着绿边的嫩黄板带,活脱脱的给一个小文生增添了一派武士气氛。这人是谁?老聃和徐甲都不认识。然而刘老头心中十分清楚。

刘老头和两个店员,每人携着一个大陶壶,笑眯眯地走进屋子。他们分头将大陶壶里泡好的叶子茶冲入那些木几上的小陶壶,并随时用小陶壶将茶冲入陶杯之内。

冲茶一毕,刘老头来到靠东山墙的麻扎北边,面对众人,恭敬地站在那儿,笑着说:“好啦,大伙都来到了,请让我先来谢谢各位对我们馆舍的赏光。在十七画先生发表演讲之前,先请他的弟子徐甲给讲一讲。好,徐甲的演讲现在开始!”说罢,坐在书几南边的蒲团子上。

徐甲面带红晕地从门外走来,笑眯眯地神气地走到书几旁边。故作存气,但是总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他还是去年入秦时候的那个模样,也还是那样的装束。所不同的是身材比那时高了点,胖了点,脸比那时大了点,才缝的新衣也比原来胖大了些。

他在小麻扎上落座之后,两只手机械地按着面前的书几,抖胆地看了听众一眼,很快勾下头去,一脸羞怯,眼珠一转不转地看着几面说:“各位众人都来了。爷爷、奶奶们好,伯伯、叔叔们好,年轻的朋友们好。”对于他的拘束,听众感到很逗,很有趣味,有的发出笑声。这一刺激反而使他胆大起来,“师傅叫我先讲。叫我讲,我就讲。周朝有个柱下史,也是守藏室里征藏史,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人称老聃先生。他创立了一种天道派学说。他将这学说记载到了五千多字的着文之中。老聃先生在五千言里,阐述了他的天道观,人生观,为人处世观。对于天体之本,万物之源,社会哲理等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这部书具有着独树一帜的新思想。此书问世,众人竞相传颂,争着传抄,研讨究析。此书一出,老聃先生闻名遐迩,朝野敬佩。众人以看到他的面目,听到他言语为一生中的快事。对于他的学说,有些人还没有见到,甚至还没有听说过。我和我的师傅每人弄到了一份,先一步地做了深入研究。今日应邀,冒昧在这里试作讲演。讲好讲歹,只管一讲,讲完之后,请各位多多指教。”说到此,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地看着大家。

“中,中。”

“这年轻孩中。”

有人小声议论说。听众们开始有点佩服了。

坐在前排靠后的那个头戴白金发束的少年开始高兴了。他看着徐甲的长方形的俊秀脸庞,看着他的红裤、蓝衫以及头上那肘双牛角般的高发髻,心里说:“嗨,他真行。我看最多只有十八岁,比我大不多。年轻轻的就会传道了。听他说话又清又脆,还带点奶腔。不赖。”

坐在书几南边的刘老头心里笑着说:“这孩子能讲。可就是,你把老聃先生抬举出来,先生并不知道。他要知道一定会动气的。”

接下去,徐甲学着老聃先生以往的样子,把天道学说的内容大概地作了介绍;把道体的无状之状作了描述;把天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政治层面时所产生的人德、政德作了讲解;把天道创生万物以及它带着自己特性往物界落实时所表现出的规律作了阐明。在场的听众无不感到此种学说新鲜,独到,上合天理,下合人情;无不感到徐甲是个新出现的能说能讲的人材。

店主人刘老头高兴地站起来说:“好!徐传士已将五千言的道德学说讲解完毕;现在请十七画先生向听众进行讲演!”

话音刚落,几个店员半是搀着半是护拥地陪同老聃先生走进屋来。

看到一个手持拐杖,半掂半拄的白胡大仙一般的老人走来,场上的听众一下子轰动了。“咦,我的娘哎,我说十七画先生是个啥样的人哩,这不是个风度不凡的老爷爷吗?”大家张大眼睛够着头看。后边看不清的,干脆从蒲团子上站了起来。有的还从后头跑到前边去了哩。

“坐下!坐下!请各位坐好,好让十七画先生给咱们演讲!”

刘老头笑着,朗声地喊着,用双手往底下按着手势说。

听众重新坐好。徐甲离开麻扎,给先生誊出座位,自己在书几北边的蒲团之上坐下。

老聃先生在书几后面麻扎之上稳稳坐下。他,亲切,祥蔼,逸然,大怀,清雅之中透出一点风趣。这居于平凡而不平凡的风度一下子使在场的所有听众悦然起敬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