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子谋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3400000025

第25章 孙子谋略人生(24)

“有雄志和想称霸是两回事。”伍子胥说,“想,止于心;雄志,则见于行。为君者有无雄志,一看他能否任用贤才,二看他能否躬身自励。阖闾自登极以来,得一士则狂喜,闻一善则若惊,有谏必听,有过必改,他器重愚兄、华登这一班人,虽说比不得伊尹、姜子牙、管仲这些先贤,却也算吴国这块地盘上的佼佼者。他多次号令国中,说‘今后无论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其罪至死而不赦!’此话在我听来,有些过分,但能够看出阖闾敢于用人而且用人不疑。我所提出的发展农耕,减轻赋税,兴修水利,训练将士等项主张,他都全部采纳了。至于躬身自励,阖闾在当今君主中恐怕也是少见的榜样,登极后的数月中,他食不贪嘉味,耳不听逸声,目不视淫色,寝不重席,行不乘车,屋室不设崇坛,器皿不事雕饰,衣服财用,从陋从简。在国,勤恤黎民,与之共劳逸,天有灾祸,则亲视孤寡而救其乏困;在军,挂怀士卒,与之同行止,饭熟则分而后乃敢食,夜宿则遍查诸营后乃敢自寝。你说,此等行为,其志如何?”

孙武再也没有推脱的理由了,便笑道:“如此说来,我只好听从仁兄吩咐了!”

“哈哈哈,这就对了!”伍子胥大笑起来,接着便站起身来,走出去,向远处招了招手。

车轮声和马蹄声立即响起,越来越近,孙武也出了门想看个究竟,却见一辆驷马车驾停在门口。几名士卒从车上搬下黄金十镒,白璧一双,孙武问:“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大王对贤弟的一点心意。”伍子胥说。

“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孙武皱起了眉头。

“为兄虽然愚钝,却深知贤弟的脾性。”伍子胥笑道,“我要是先把礼品拿出来,你必不肯出山。”

“唉!”孙武叹了一口气,说道:“仁兄陷我于利禄之辈矣!”

“来而不往,非礼也。”伍子胥满不在乎地说,“贤弟也给大王一份回礼便是。”

“穷乡僻壤之野民,有何礼回赠大王?”孙武问。

伍子胥说:“带上你的兵法,这就是最好的见面礼。”

“兵法尚未完成呢!”孙武说。

“有多少就带多少。”伍子胥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乃为至理。”

晚上,孙武设宴款待伍子胥,酒酣,孙武兴致大增,离席持“飞云”之剑而舞,引吭高歌:

龙潜渊兮浪波平,

鹏举翼兮击长空。

士居茅舍兮舐翰墨,

一朝振臂兮拔千城。

运筹兮无迹,

庙算兮无形。

变万端者云雨风,

守其恒者日月星。

微乎微乎窥玄机,

神乎神乎悟天声!

“妙哉,妙哉!”伍子胥夸赞道,“大丈夫出世则蛰伏,入世则建功。用兵在于运筹庙算,运筹庙算乃无法之法,其中有千变万化,如同云雨风;又要遵循恒定的轨道,如同日月星,而用兵奥秘的掌握,全在一个‘悟’字。贤弟不但兵道精深,而且诗才横溢!”

“舞文弄墨而已。”孙武摆了摆手,“仁兄见笑!”

当夜,孙武安排伍子胥在小庄园里住下后,来到自己的书屋,他把已经写出的兵法十三篇重新审阅一遍。其实,以前已经审阅过许多遍了,没有错字漏字。但这一次,他觉得好像缺少了一些内容,缺少什么呢?不清楚。他站起来,在屋子里徘徊着,心想:如今的天下,是君主择良士,士人择贤君,但我眼前所面临的情势,却像是单方选择,即阅闾在选择我,而我,却已经无可选择了。这样,阖闾必生骄矜之心而视我如敝屣。因此,有可能出现种种不愉快的结局,这就必须预先作出估计。

如果兵法中所表述的主张与阖闾的见解相悖该怎么办?如果他并没有领会兵法中所阐明的道理而不置可否该怎么办?如果他用其人而不用其计又该怎么办?

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最好事先亮明自己的态度。于是,孙武拿过一支简片,写上了如下一行字:“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墨迹干了之后,孙武将它插入了第一篇正文中间。

次日,伍子胥与孙武同乘一车,往姑苏城进发。路上,伍子胥问孙武:“倘若大王问贤弟,欲成霸业当以征伐何国为先,贤弟将如何对答?”

“当然是先讨伐楚国。”孙武答道。

“贤弟有此言语,吾仇可报矣!”伍子胥不胜惊喜,“望贤弟在大王面前力陈这一主张。”

“仁兄不必嘱咐。”孙武笑道。

伍子胥陪同孙武来姑苏,将他安排在王室特设的客栈中,自己进宫去见阖闾。

阖闾听说孙武来了,十分高兴,问道:“为什么不带他进宫?”

伍子胥答道:“孙武乃天下少有的将帅之材,大王须亲自前往馆舍迎他进宫。”

“若非爱卿提醒,寡人险些怠慢了孙先生。”阖闾道,一面站起来,“走,爱卿陪寡人一同前往。”

“不可!”伍子胥说,“须备车驾。”

阖闾略有愠怒之色,说道:“寡人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出宫时一律徒步,难道为了迎接一个臣子而破此规矩不成?”

“大王省衣食,舍车马,举国上下无不称颂。”伍子胥说,“不过,按前代之规矩,迎客以车驾,乃是接待上宾之礼,大王平日徒步而接孙武以车驾,正可以表示大王求贤若渴之心,不但孙武本人会感恩不尽,天下人也会愈加敬仰大王的。”

阖闾听罢大喜,当即命人备驷马车驾三辆,伍子胥道:“两辆即可。”

“为什么?”阖闾疑惑地问。

“大王自乘一辆,臣亲自为孙武驾车。”伍子胥说。

阖闾感叹道:“寡人能得人心,全赖爱卿之力也!”

当两辆车驾从馆舍返回王宫的时候,那场面竟成了姑苏城里的一大景观,市民们比肩继踵,前呼后拥,指画着,议论着,他们看到,前一辆车驾上连伞盖都没有,为吴王驾车的是一名普通的驭士;但驾着后一辆车的却是大名鼎鼎的行人伍子胥,这等阵势使孙武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人们的目光不知不觉地集中在他的身上,他们都明白,在吴国的宫廷里,出现了一位与伍子胥旗鼓相当的新的权要人物。

孙武并不喜欢这种带有招摇味道的阵势,却又无法拒绝阖闾和伍子胥的盛情,他坐在车上,有些局促,心里盼着马车走得快些,以便尽早结束眼前的场面。然而,马车偏偏走得很慢,这就更使他焦急不安。他知道,隆重的迎接仪式是要靠今后显着的战功作为回报的,想到这一层,双肩便产生出沉甸甸的感觉。

进了宫以后,孙武将兵法献给阖闾,阖闾将简册摊放在御案上,浏览起来。兵法总共十三篇:一曰计篇,二曰作战篇,三曰谋攻篇,四曰军形篇,五曰兵势篇,六曰虚实篇,七曰军争篇,八曰九变篇,九曰行军篇,十曰地形篇,十一曰九地篇,十二曰火攻篇,十三曰用间篇。阖闾读着,时而微笑,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时而拍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读完了,兴奋地说:“孙先生的兵法,使寡人茅塞顿开,虽然有许多地方没有读懂,但各篇的主旨还是能够领悟的,兵法内容全面,见解深远,为将者如能把这十三篇融会贯通,则必定驰骋四方而无往不胜!”

“大王过奖。”孙武欠身道,“这十三篇兵法,只是草草凑成,言不尽意之处较多,还有待于日后仔细斟酌。”

“此乃先生过谦之辞。”阖闾说,“这些‘草草凑成’的文字已经使寡人大饱眼福了,想来先生完稿之后,必能震惊天下,流传千古。”

“这部兵法的许多地方确实可以称得上兵家的至理名言的,那是因为吸收了先贤的着述成果。”孙武说,“也有一些论说是小民自己的思考,它的正确与否要靠实际的战争来检验和印证。”

“寡人看了先生的兵法,虽说耳目一新,但战争中还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阖阊说。

“大王请讲。”孙武道。

阖闾问:“如果我军出境作战,驻扎在敌国,敌军从四面包抄过来,我军陷入重围,而周围的地势又很险峻,难以通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围?”

孙武答道:“先要筑起深沟高垒,向敌军显示出我军打算固守阵地的假象,却暗自布告全军,讲明我军的危险处境,让将士明白唯有以死相拼才能获得生机,随后把随军的马匹杀掉让将士们饱餐一顿,再将剩余的粮食统统烧毁,断掉他们坐守阵地以求生存的侥幸心理。这样,将士们就会意识到,自己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拼死突围。突围时要砥甲砺刃,并气一力,分两路向敌军发动突然进攻。进攻时要鼓声杀声大作,造成强大的声势,使敌军心怀恐惧而无所措手足。突围出去的士卒要返身从敌军背后打回去,接应尚未突围的兄弟,使敌军阵势混乱。故兵法云: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阖闾又问:“如果情况相反,我军包围了敌军,如何歼灭他们呢?”

“山峻谷险,敌军无法逾越,这在兵书上称之为‘穷寇’。”孙武说道:“歼敌的办法是:三面围定,为敌军留出一条逃跑的缺口。这样,就唤起了敌军的求生欲望而瓦解了他们的斗志,从而使其丧失拼死的决心。敌军逃跑时,我军要在路边埋伏好弓箭手,杀伤敌军,并派部队截击敌军。如果敌军处于死地而斗志旺盛,就不要跟他们硬拼,而要顺着敌军的思路去对付他们,把我军的长处隐藏起来,让敌军弄不清我军的情况,也琢磨不透我们的动机,与此同时,还要掐断敌军的粮道。”

“嗯,见解果然精当!”阖闾赞许道,又问,“如果敌军占据山川险要,而粮食又十分充足,我军想引诱敌军出战而不成,那么应当怎样寻找敌军的疏漏之处进攻呢?”

孙武答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要分兵把守周围的要害之地,告诫士卒提高警惕,毫不松懈,禁止敌军的一切对外活动,然后派出间谍去刺探敌方的虚实,同时用小利引诱敌军。时间久了,敌军一无所得,就不得不改变坚守阵地的策略。一旦敌军离开守地,我军就全线出击,致敌于死命。”

阖闾越听越觉得精神充实,思路开阔,想问的问题也就越多,孙武刚刚说完,阖闾又迫不及待地说道:“在先生的兵法第八篇,也就是九变篇中,有这样几句话,寡人尚不能领悟其中的深义。”

孙武问:“是哪几句?”

阖闾把简册翻了好一阵,说道:“找到了,在这里:‘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段文字一共有五句话。”孙武说,“第一句话‘途有所不由’,是说有的道路不一定要走,有些地区,部队进入浅了达不到目的,进入深了后方接应困难,部队一行动就会产生不利后果,要是不行动,就有被包围的危险,这样的道路还是不走为好。第二句话‘军有所不击’,是说有的敌军不一定对它进行攻击,双方准备交战,估计我军的军事力量能够击溃对方并俘获其将领,但从长远的利益考虑,还有更巧妙的办法,不必浪费这样大的军力跟敌军较量,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虽然能够战胜敌军,也不必去打它。第三句话‘城有所不攻’,是说有的城池不一定要去攻取,如果我军的力量足以攻下某个城池,但攻取这个城池对我们下一步计划并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占领之后又不能很好地守住这座城池,再如强攻某城比较困难,如果不去攻占它,而是在这座城池的前方活动,造成一种有利于我方的形势,那么该城的守军就会因为恐慌甚至绝望而放弃城池,即使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这座城池在敌方手中并不危及我军的安全,对于这样的城池,我们虽然能够攻取它,也不必去攻取。第四句话‘地有所不争’,是说有些地方不一定去争夺,比如山谷水泽,军队难以生存,对国家又没有什么利益,就不必去争。最后一句话‘君命有所不受’,是说国君的命令不一定执行,当国君的命令违背了上述四项的时候,统兵的将帅就可以不必听从;君命有所不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主将把情况禀奏给国君,国君根据得到情报制定作战计划,之后向主将下达指令,当主将接到这个指令的时候,战场的情况已经变化了,因此国君的指令就往往不能适应变化后的情况,如果主将刻板地执行君命,就必定贻误战机。”

就这样,阖闾与孙武一问一答,发问者单刀直入,追本穷源,对答者纵横捭阖,鞭辟入里,直至红日西偏,二人尚不知倦。伍子胥虽然与孙武多次谈论过兵法,但今天听孙武所论,仍觉新鲜深邃,受益匪浅。

御膳房的厨师几次过来催促,都被内宫侍卫挡住了,说是不敢惊动大王。后来,一个侍卫向伍子胥做了个手势,伍子胥会意,便说:“治国治军的话题,恐怕十天十夜也说不完,人食五谷方能从万事,大王且先饱微臣和孙先生的荒腹如何?”

阖闾哈哈大笑,说道:“爱卿今天说话最少,却最先叫苦。不过,经你这么一提,寡人的肚子也饿起来了,你说怪也不怪?”

孙武和伍子胥都笑了。阖闾当即吩咐备餐,热情款待这两位贵客。

自从阖闾见到了孙武以后,竟着了魔似的酷爱起兵法来了。他频繁地召见孙武,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学生遇到了学识渊博的老师。

对孙武的军事才华,阖闾已经毫不怀疑了,甚至可以说,远远超过了他先前的估计和期待。不知不觉地,他在意念中萌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开始,他没有明白这种冲动的具体指向,后来,他意识到了,是建立霸业的雄心。不必说,这种雄心是在他做吴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的,但那时大致只是在想象领域中游荡,因而显得遥远和空泛,现在不同了,他做了君王,应该把雄心转化为行动了。随着他与孙武见面次数的增多,付诸行动的欲望也愈来愈迫切。

正在这个关口,吴国又遇到好事。楚国有个名叫伯嚭的人,他的父亲伯郤宛是楚国的左尹。当吴王僚派其弟掩余和烛庸伐楚时,伯郤宛奉命率兵抵御吴军,后来,掩余和烛庸闻知吴王僚被杀而分别逃往徐国和钟吾国,伯郤宛趁此机会把失去主将的吴军打得落花流水,缴获无数。楚昭王将战利品的一半赐给了伯邰宛,以嘉其功。费无极心怀妒忌,便与右尹鄢将师策划出一条毒计来。费无极对令尹囊瓦说:伯郤宛想宴请国相,托我费某探听一下国相是否能屈尊光临。囊瓦听了,十分高兴,就答应了。费无极又对伯郤宛说:国相很想来你家做客。伯郤宛说:我位居下僚,蒙令尹屈驾,不胜荣幸,自当尽心款待。费无极问:你以何物表示敬意?伯郤宛道:不知国相所好。费无极说:国相戎马一生,所好者惟兵器也,大王既然把你所获之战利品的一半赐予你,你当以所获之精良兵器陈列于宅第,以供国相观赏。伯郤宛不知是计,就照办了。费无极又对囊瓦说:人心不可测啊,我差一点坑害了国相。囊瓦忙问其故,费无极说:伯郤宛宴请国相是假,杀害国相是真,在下刚才得到门人的禀报,说伯郤宛宅第中刀枪林立,国相前往,必定有去无回。囊瓦未肯全信,就派人前去探望,果然如费无极所说。囊瓦大怒,当即将此事告诉了鄢将师,鄢将师说:伯郤宛乃吴国之奸细,破吴之时,众将皆欲穷追败兵,伯郤宛却主张班师,他觊觎国相之位久矣!囊瓦一听,更是火上浇油,便一面派人禀奏楚王,一面调集军队包围了伯郤宛的宅第,伯郤宛知道自己中计,自刎而死,其子伯郤出逃,奔吴国而来。

不必说,在吴国的宫廷里,又凭空增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阖闾感到庆幸的。

但另一方面,他的忧虑也加重了:伍子胥的才干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但他有一个明显的短处,那就是感情常常左右着思考,他对杀父杀兄之仇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极力主张伐楚,伯嚭也是父亲在楚国遇害而避难来吴国的,复仇之心不亚于伍子胥,伍子胥举荐他,自然包含着同命相怜的成分。倘若一个国家的重大行动建立在个人的恩仇基础之上,那将是很危险的。孙武就不同,他的主张会公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