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3100000026

第26章 揣篇(3)

李信率二十万秦军分兵两路攻楚。蒙恬率军攻寝(今河南临泉)。李信率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初战获胜。于是,李信又挥军西进,与蒙恬会合攻城父(今河南平舆北)。项燕率领楚军,在秦军攻城掠地时一直尾随其后,伺机而动。当秦军会师城父,立足未稳之时,项燕率领楚军经过三天三夜的强行军,出其不意地背后发起攻击,大败秦军。

秦王见李信果然战败,追悔莫及。他亲自去频阳王翦家中,向王翦诚恳地说:“我悔不听将军之言,导致秦军大败。现在楚军向西逼进,威胁秦国,将军虽有病,能丢下我不管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疲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秦王卑辞恭请,定要王翦复出将兵。王翦见无法推辞,再说:“大王逼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只好听从王翦的意见,拨兵六十万人攻楚。

六十万人,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队。王翦手握重兵,深恐秦王猜疑,当秦王来到灞上来送行时,他故意请求秦王赐给大量的田宅园地。秦王不解地问:“将军出征,还怕家里贫穷吗?”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领,有功也不能封侯,我想请点田宅作为子孙的产业。”王翦在部队就要出关时,又五次派人回咸阳向秦王要求赐封良田美宅。有人对王翦说:“将军向大王这样乞求赏赐,未免太过分了吧?”王翦解释说:“不然,秦王性骄而不信人,今空秦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啊?”

王翦乞封,用心可谓良苦。他清楚地看到,秦王其人骄而多疑。向秦王请赐田园,根本之意不在福荫子孙,而是为了表示自己忠于秦王,没有叛逆之心,借以消除秦王的疑忌。唯其如此,也才能放手指挥国事,保证对楚作战的顺利进行。这正是对“揣术”中“说人主则当审揣情”的运用。

楚王闻王翦率领大军压境,也倾国中之兵,命项燕率领同秦军决战。王翦见楚军来势凶猛,就采取了“坚壁而守”的作战方针,任楚军挑战,始终闭营不战。王翦每天只让士卒洗浴休息,吃饱吃好。他经常深入卒伍之中,关心他们的疾苦,“亲与士卒同食”。过一段时间,他问“士兵们都在做游戏吗?”回答说:“士兵们正在做投石跳跃竞赛的游戏。”王翦高兴地说:“士卒可用矣。”

这时楚军寻不到战机,斗志松懈,遂向东转移。王翦抓住战机,乘势挥兵追击,至蕲(今安徽宿州南)以南,大败楚军。秦军乘胜向楚国的纵深推进。次年,王翦又与蒙恬协同作战,俘虏楚王负刍,将楚地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秦国所以能战胜六国,统一天下,王翦等将领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与王翦灵活运用“揣术”是分不开的。

萧何的政治生涯

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以项羽兵败自刎终结,刘邦终于像秦始皇一样,成了至尊至贵的皇帝。

接下来便是论功行赏了。

文臣武将一个个睁大眼睛,争说自己功劳如何如何,闹得不可开交。刘邦快刀斩乱麻,先封萧何为酆侯,食邑八千户。翘首以盼的众将领议论纷纷,说这个封赏太不公平,最后去找皇上说理:“我们披坚执锐,多的身经百余战,少的也有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有差。萧何不曾有汗马之功,留在关中,操持文墨,发发议论而已。如今却先封了他八千户,是何道理?”

刘邦冷笑一声,问:“你们知道打猎吧?”

众将摸不着头脑,你看我,我看他,末了,说:“知道。”

“知道猎狗吗?”

“知道!”众将又是一声呐喊。

“打猎,逐鹿捕兔的是猎狗,指挥猎狗追捕的是猎人。”刘邦话锋一转,指向诸将,“你们只能逐鹿捕兔,一群功狗而已。人家萧何,谋略策划,是一个功人。况且,你们一般都是一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两三人。而萧何让他的家族数十人跟我出生人死,这份功劳,我是不会忘的。”

众将虽心中不服,但也不敢再说什么。

过了不久,刘邦与群臣讨论勋臣的位次,众将都说曹参勇冠三军,身上的箭伤刀疤就有七十多处,战功最为显赫,应排在第一。曹参战功卓着,刘邦是知道的,但在心里,他还想以萧何为第一,只是不便说出口。这时,有个叫鄂千秋的,人很机灵,看出了刘邦的心思,站出来替萧何争功,说曹参野战略地,只不过一时之功,少几个像曹参这样的人物,也无碍汉家帝业;萧何坐镇关中,筹措粮草、兵马,供给前线,使皇上能放手与项羽角逐,此乃万世之功,应以萧何为第一,曹参第二。众将面面相觑,刘邦却高兴得心花怒放,趁机宣布萧何为功勋第一,特赐他人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这种殊荣,后来的霍光、王莽、梁冀、曹操、司马懿等等,也曾荣膺。但是,他们已是不臣之臣。刘邦意犹未尽,又增封萧何两千户,以报答当年萧何多送他二百钱盘缠;又封了萧何父兄子弟十余人食邑不等。

公元前197年九月,陈稀举兵反,刘邦御驾亲征,命萧何协助吕雉留守长安,淮阴侯韩信试图与陈稀里应外合,在长安举事。翌年正月,萧何帮吕雉擒杀韩信,然后派人北上,报告远在邯郸前线的刘邦,刘邦夸赞了萧何一番,接着派人赶回长安,宣布他的嘉奖令:晋升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增派五百名卫士,由一名都尉率领,加强对相国的保卫。与丞相相比,相国的职权没有什么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印绶不一样,丞相是金印紫绶。相国是金印绿绶;从名称上说,相国更尊贵一些。加上新封的五千户,总数已达一万五千户。经过长期的战乱,汉初人口锐减,曲逆(今河北完县)昔日有数万户,却后余生者仅五千户,刘邦见了还惊叹不已,说除了洛阳,就数曲逆富庶了。萧何的食邑,至少在三四个县。相府有卫士,人数不详,现在又加派五百人,对一个臣子来讲,这是难以想像的殊荣。消息传出,留在京城的大小官员纷纷来道贺。

就在相府一片喜庆时,召平却前来吊唁,此君秦时是东陵侯,富贵一时,秦亡,他的侯爵也没了,以种瓜为生,种的瓜很有名,人称“东陵瓜”。萧何活得好好的,为何却来吊唁?他解释说:“相国大难临头了!您想一想,皇上征战在外,您留守京城,没有枪林矢雨,却给您增加卫士,这是何故?那是因为淮阴侯谋反,皇上对您也放心不下。增派卫士,不是来保护您的,是来监视您的。如果相国上书辞谢封赏,再把家产全部捐出来,以助军用,皇上就会转忧为喜。”

萧何依言而行,果然博得刘邦的欢心。

不过,仅仅过了七个月,萧何又遇上了一次“信任危机”。这年七月,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消息传到长安,刘邦正在病中,此时他已六十一岁了,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他的健康受到了损害,这次他不打算御驾亲征,准备让皇太子刘盈挂帅。

此时的刘盈,地位不稳,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大吹枕边风,要刘邦立他的儿子刘如意为皇太子。有人告诉吕雉,刘盈挂帅出征,一旦失利,便会给戚夫人以可乘之机。吕雉便跑到刘邦病榻前,说那英布乃一代枭雄,太子岂是对手,必须皇上亲自出马才行,皇上龙体欠安,可以躺在车上指挥作战。她一边哀求诉说,一边痛苦流涕,哭得刘邦心烦,遂决定御驾亲征,让萧何和吕雉留守长安。车驾东进,刘邦越来越担心萧何:此番抱病出征,凶多吉少,他会不会趁机搞些小动作?果真如此,刘氏江山就危如累卵了。刘邦越想越后怕,只好不断地派人回去侦探萧何的动向。

不久,萧何就发觉有密探在监视他。为了取信于皇上,萧何只好加倍小心,努力工作,安抚百姓,又像上次一样,捐献家产助军。“相国离灭族不远了。”一个慕僚对萧何说,“您位居相国,勋臣第一,还能再往上提升吗?相国一人关中,就得人心,如今已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戴您,而您还在做一些争取民心的工作。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探视,就是怕您有什么动作。您为什么不买地买房放高利贷,自己搞臭自己?如此,皇上才能放心。”确实,萧何越克尽职守,名望就越高,刘邦就越不放心。

萧何采纳了这个幕僚的高见,用低价强买百姓田宅数千万亩,价格之低,如同强取豪夺,百姓大骂“贪官”,怨声载道。

刘邦镇压了英布的叛乱,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他的车驾一过潼关,就不断有人拦驾告状,说萧何如何如何强夺他们的田宅,恳请皇上严惩那个大贪官。刘邦越听越高兴,萧何来迎驾,他大笑着说:“相国这样做才是有利于百姓。”说完,把那一大捆百姓控告萧何的竹简都交给萧何,让他自己去处理。

萧何“自污”,暂时让刘邦放宽了心,君臣相安无事。

过了两个月,萧何看到长安周围地区人多地少,民生艰难,就奏请刘邦把上林苑中的空闲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免收租税。本来,这是一桩既对贫苦百姓有利,又对稳定刘氏皇朝统治有益的建议,作为当国丞相,萧何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是职权内的一件小事。谁知,刘邦听后大发雷霆,指着萧何大骂:“你收受了商人的贿赂,竟然来替他们要我的花园!”当即下令逮捕萧何。

一桩小事,何以惹得刘邦如此大动肝火?

这年,刘邦六十二岁,病情日重。久经枪林矢雨的刘邦对生死还算看得开,不讳疾忌医,更不像秦始皇那样梦想长生不老。刘邦为什么逮捕萧何,文献未详,我们推测,刘邦有意杀掉萧何。萧何德高望重,群臣惟他马首是瞻,很可能刘邦担心他一咽气,懦弱的儿子难以震慑众人,若萧何再有二心,刘氏江山难保。为了子孙家天下,他自然就要除掉萧何。

有生以来,萧何第一次入狱,且进的是自己作为开国第一勋臣的皇朝的大狱。他没有作任何申辩,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与萧何同辈的老臣们也无一人替他说话。

萧何大难不死,靠的是一个姓王的卫尉。

卫尉乃九卿之一,统领卫士,把守宫门。这位王卫尉名字叫什么,文献失载。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是战功显赫的开国元勋。一天,他在殿中执勤,刘邦找他说话,他小心地问:“相国犯什么罪,陛下把他投进了大牢?”

“我听说李斯相秦始皇,好事都归皇上,坏事一人担下来。”刘邦说,“相国拿了商人的金子,来要我的花园,献媚百姓,所以把他抓了起来。”

这话多少透露了刘邦逮捕萧何的原因:萧何献媚百姓,与他争民心。说穿了,刘邦还是担心萧何的威望太高,危及刘氏江山。他时时处处提防的,就是这一点。越到晚年,他对萧何越加猜忌。

王卫尉不是那种落井下石的人,尽管他人微言轻,还是替萧何分辨了几句:“有便民之事而奏请皇上,那是宰相职权内的事,陛下怎能怀疑相国收受了商人的金子!”这话戳到了刘邦的痛处。他说萧何受贿,纯是“莫须有”,可没个罪名,又怎能把一个当朝宰相投进大牢?王卫尉揭了他的伤疤,刘邦顿时拉下了脸。王卫尉全然不顾,仍按自己的思路往下说:“当年,陛下与项羽逐鹿中原,萧何留守关中,他若有个三心二意,关中就不是陛下的了。陈稀、英布反叛,陛下御驾亲征,也是萧何留守,他若有贰心,那也是大好时机。那时萧何忠心耿耿,不谋私利,现在怎会看上商人一点金子?秦始皇就是因为没有听到他的过失,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李斯替皇上分过,又有什么可称道的!”刘邦沉思良久,最后下令释放萧何。这一方面是刘邦“良心”发现,另一方面,恐怕也是顾及此事给公卿大臣带来的影响。王卫尉对此事尚且如此考虑,那些与萧何一同出生人死的人不仅也会有同样的想法,而且还会担心步萧何后尘,他们的沉默只是表面现象,心中郁积的是怨恨、恐惧,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刘邦之所以放了萧何,这后一个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用“悲喜交集”一词来形容萧何获释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他赤着脚,一副罪犯的打扮,人宫谢主龙恩——萧何在演戏,演给刘邦看。果然,望着满头白发的老相国诚惶诚恐地跪在脚下,刘邦颇有悔意,说:“相国起来吧!相国为民着想,我不准,行同桀纣。相国是个贤相,我把你投进监狱,是想让百姓都知道我不是个好皇帝。”这后面几句话显然是开脱之辞,言不由衷。不过,这几句话也表明,刘邦意识到,即使要除掉萧何,自己也无能为力了。

五个月后,即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病故。终年六十二岁。

皇太子刘盈承嗣大位,是为惠帝。一代枭雄刘邦撒手人寰,萧何仍做他的相国,他再也不必担心受猜忌了,年轻的皇帝和幕后的吕雉,对他信任有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尽头,重病缠身的他在刘邦死后第三年,也寿终正寝。

他给子孙留下了一个万户侯的爵位,还有几片薄田。他曾对人说:“如果子孙贤能,就会学习我的节俭;不肖,那几亩薄田有权有势的人也看不上,不会被他们强取豪夺了去。”

李命摸清实情再送礼

窦宪是东汉和帝时的一位权臣,仗着自己的妹妹是皇后,在朝中骄横跋扈。大大小小的官员没有不怕他的,都奉承他。

有一年,窦宪纳妾,各地官员争着送礼庆贺。汉中郡太守也准备了厚礼。太守手下有一个叫李命的官员,很聪慧、细心,办事稳妥。他认为窦宪专权,树敌过多,料日后必有杀身之祸。因此劝阻太守不要与窦宪来往。他说:“有史以来,专横擅权的外戚,有几个能有好下场的?当今的窦宪以将军和皇亲国戚自居,为所欲为,倒霉的日子快到了。希望大人能一心一意敬奉皇上。不与窦将军来往,不送这份厚礼免招灾祸。”太守听了感到很为难,但是还是怕当时得罪了窦宪,决定派人送礼。李命见阻止不了,前来主动请求说:“大人执意要给窦将军送礼,我也没什么话说。只是请您把送礼的差事交给我来完成,保证使大人满意。”太守同意了。

李命携带礼品上路以后,叫人打探京城里的情况,当时,朝廷中的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很深,又流传着皇帝对外戚积怨很深的消息。根据所得情况,李命估计在不长的时间里,朝中就会有变故,所以他命随从人员慢行,以拖延时间,观其事变。不几日当他们走到扶风的时候,从京城传来窦宪自杀身亡的消息。原来汉和帝(当年14岁)得知外戚集团中有人要谋害自己,就支持中常侍官郑众,捕杀窦宪同党,窦宪就自杀了。李命听说后,淡淡一笑,立即带领从人返回,向太守复命。

由于窦宪的事,他的亲信和与其有交往的人中,被疑者不少,被杀、关、管的当然也不少。惟独汉中太守,因没与其交往而安然无恙。太守经此事也很佩服李命的头脑和为人,对他倍加信任。

是李命能掐会算吗?否。是窦宪的为人,窦宪的专横,教李命思索有所得,这正是对揣术的把握,通过对人情事情的揣度,推测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权衡出了事物的利弊、得失。

曹操不费兵马除劲敌

曹操灭掉袁绍之后,又向他的三个儿子进攻。不久,曹军攻下青、冀,杀了袁谭。袁尚、袁熙自知难以抵抗,遂投奔乌桓。曹操欲乘此一举平定东北方,彻底解除今后进兵南方的后顾之忧,遂又向乌桓进兵。

乌桓为东胡一支,居住辽西草原,其部落首领过去都曾受过袁绍的恩惠,其中辽西单于蹋顿,与袁绍关系密切。当曹操大军进抵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东境)时,正遇袁尚、袁熙、蹋顿等带领乌桓人马数万,前来复仇。白狼山下一仗,蹋顿战死,人马全散,袁尚、袁熙又率少数亲随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