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3100000021

第21章 忤合(3)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廉颇却又固守不战,又不能驱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二十万精兵,前往代替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一旦代将,立即东向而朝,威临军吏,致使将士无敢仰视。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尽改廉颇往日约束,易置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雎探知赵国已人圈套,便与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范雎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敌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四十六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长平一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赵兵四十万,除年老年幼者二百四十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四十五万,大大挫败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虽曾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赴楚征援,又有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能是争一时之生存,无法挽回赵国败亡的厄运。

纵观长平之战的全过程,其根本败因便是赵王听了范雎所散布的流言,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其中决定战役成败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便是范雎,虽然此中很少提及,但他以离间之计蒙蔽赵王更换主将可以看做是战争的转折点。散布流言表面好像是在为赵国出谋划策,实际上还是在为秦国取胜创造条件,这也就是所说的“计谋不两忠”,计谋的使用只会有利于一方,而有害于另一方。

荀彧找到了用武之地

忤合,是一种事君术。如果君主欣赏你的言论和才能,则合;如果君主不欣赏、不信任你,则忤,即离开他。

荀彧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父亲荀绲曾做过济南相。叔父荀彧后来官至司空,在“荀家八龙”中才学最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荀或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少年时代就出类拔萃,在同龄人中特别突出。他年龄虽小,但已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再加上品行端正,深得乡邻赞誉。南阳何颐善于识别人才,一见荀彧,连声称奇,说他不同凡响,将来必定能成为王佐之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送至京城洛阳,经过考试,成绩优秀,又被授予守宫令之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不久,董卓兵变,荀见洛阳日益混乱,便要求赴外地为地方官,于是朝廷任命荀为亢父(今山东济宁市南)县令。董卓作乱以后,荀彧知道天下即将大乱,担心自己和亲属的安全,便弃官返回故乡颍川。他劝家乡的父老乡亲应该迅速离开,以躲避战乱。但乡邻难舍故土,不愿背井离乡,四处流落。此时,同郡人冀州(今河北临漳县)牧韩馥,因仰慕荀彧,派人前来接荀或及众乡亲到冀州。由于颍川乡亲仍不愿前往,荀彧便耐心动员本宗族的人迁往冀州。后来董卓派部将李催领兵出关,所过之处掳掠烧杀,荀彧的众乡邻很多被杀掠,他们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荀彧的劝告。

荀彧率本族人到冀州后,韩馥见其中有不少饱学之士,很是高兴,都被委以重任。荀彧也深得韩馥信赖。后来,袁绍夺取冀州,灭了韩馥。他久闻荀彧的弟弟荀堪以及同郡人辛评、郭图等,都受到礼遇,并被袁绍委以重任。

苟彧虽久闻袁绍大名,但他发现袁绍外宽内忌,不善用人,治军不严、多谋寡断,他预料袁绍终难成就大事。智者择主而事之,荀或觉得冀州非久居之地,打算另觅英主,更换门庭。

不久,奋武将军曹操领军击败黑山农民起义军白绕部,朝廷命他为东郡(今河南濮阳市)太守。荀或知道曹操有雄才大略,通晓兵法,思贤若渴,多谋善断,虽然目前实力不强,但断定他日后终成大业,于是便把自己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荀彧毅然离开袁绍,于191年前往东郡投靠了曹操。曹操见荀或来投奔军中,十分高兴,同荀彧谈话后,对他评价很高,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当时荀彧才29岁,被拜为奋武司马,帮助曹操管理军务,并参与军事策划。

荀彧虽得袁绍器重,但发现袁绍外宽内忌、不善于用人等许多重大问题,预料其难成大事。而曹操有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断定他能成大事。他适时地运用忤合术,毅然离袁投曹,深得曹操的重视,得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在这里,荀彧适时地运用忤合术来审时度势,投靠明主,对他的影响重大。

张良远离是非之地

张良,字子房,又以封地称留侯。出身名门望族,其祖及父五世为相韩国。韩被秦灭后,他图谋复韩,曾指派刺客持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击秦始皇而未中,因此获罪逃亡在下邳(今江苏雎宁北)藏匿。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立即聚众响应,先投项羽之叔项梁,并劝说项梁立韩国贵族后裔成为韩王,实现了自己复韩的理想。后韩王因投靠刘邦为项羽所杀,张良复归刘邦,成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他深谋远虑,而且出谋必胜,很为刘邦赏识和佩服,赞誉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他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绩,是汉代立国的大功臣,是史家所称“汉初三杰”之一。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名扬史册的大谋略家。

张良先是投奔项梁图谋复韩,“合”之,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就投奔刘邦,“忤”项“合”刘。适时地实行忤合术,是张良成功的关键所在。

张良善谋国也善谋身。张良既是一个胸怀宏图大志、敢作敢为(如刺杀秦始皇等)的人,又很谦虚谨慎,懂得适可而止。这充分反映在张良对待刘邦称帝后给他论功行封的态度上。劳苦功高,忠诚汉室,刘邦非常敬重他,因此在论功行封的会议上,刘邦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国三万户的食邑,张良却辞让不受,反而谦虚地请求封给他首次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只有万户)。刘邦为其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他辞封时说:“自己在韩国灭亡之后沦为一个布衣,一个布衣能得封万户,位在列侯,应该满足。”封建士大夫出身的张良,在业成功垂之后,不仅不居功自傲,还能自谦相让,实在难能可贵!

张良谋国有远虑,谋身知近忧。尽管刘邦待他不薄,但他深知刘邦的为人。当他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陆续遭致悲惨结局之后,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范蠡、文种在扶助勾践再兴越国后的不同选择和结果。他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他不愿意步文种、彭越、韩信的后尘,而是要明哲保身。于是他主动向刘邦提出告退,“忤”之而专事修道养身,并想轻身成仙。后因吕后感德张良,极力相劝,张良才仍食人间烟火。但他对于国政大事已不再积极过问了。

在国家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张良年迈知退,让位后人,现在看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百里奚的曲折为官经历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虞国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在虞国是个讲忠义、有才干之臣。晋献公知其贤,便想任用他,派大臣去劝说,但遭到百里奚拒绝。这时,正值秦穆公派使者到晋国,向晋献公的长女伯姬求婚。因为百里奚不愿归顺,献公决定把他作为陪嫁奴隶送到秦国。

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利用一次看守不严的机会逃跑了。百里奚逃到楚国的领地宛城时,不慎被本地人当作奸细抓起来。秦穆公在清点晋献公送来的礼单时,发现陪嫁奴隶中有百里奚的名子,却没有这个人,便追问原因。护送礼物的人员禀告秦穆公说:“百里奚是虞国的臣子,在路上逃跑了。”穆公觉得很奇怪,便询问百里奚的情况。了解情况的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也很有能力,是个贤才,只可惜没有遇到好时机。”秦穆公求贤心切,立刻派人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当得知百里奚在楚国为奴时,穆公欲以重金赎回。

有个大臣对穆公说:“楚国之所以把百里奚当奴隶看待,是因为不知百里奚之贤,如果以重金赎回,岂不是告诉楚国百里奚是个贤人吗?这样做百里奚是不能归秦的。”于是秦穆公改变了主意,派人到楚国,对楚王说:“我有个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你们这里来了,请让我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秦穆公表面与楚王“合”之,实际“忤”之,骗过了楚王,使楚王毫不迟疑地同意了。

百里奚到达秦境时,秦穆公派使者前往迎接,把他从囚车中释放出来,并视为上宾。秦穆公召见百里奚,请教治国方法。百里奚说:“我是个亡国之臣,怎么有资格谈论治国之道呢?”穆公说:“虞国国君没有重用你,没有听取你的意见,所以亡国了,那不是你的过错。”

百里奚看到穆公态度诚恳,于是畅所欲言,两人谈了三天,谈得非常投机。穆公高兴之余,问起百里奚的年龄。百里奚说:“七十出头了。”穆公说:“可惜老了。”百里奚笑着说:“你如果派我去追逐飞鸟,搏击猛兽我确实老了,但让我给你出谋划策,那我还年轻呢!当年吕尚八十岁遇文王,今天我遇你不是比吕尚还早十年吗?”

穆公大喜,要授予百里奚处理国事大权,百里奚推辞说:“我的才干远不及我的好友蹇叔,蹇叔之贤,世人并不知道,如果你想治理好国家,最好请他辅佐。”

穆公从未听说过此人,便问起蹇叔的情况。原来当初百里奚离开妻儿,远离故土,想寻找明君,做一番事业。百里奚游说到齐国,因没有人向齐襄公引荐,后来路费用光了,流落街头。百里奚乞食遇到蹇叔,他看出百里奚不是等闲之人,收留了他,并结为兄弟。蹇叔家境贫寒,百里奚便替人养牛糊口。

不久,齐国公子无知杀了襄公自立为国君,到处张榜招贤,百里奚想去应招,蹇叔认为无知杀君夺位,必然自取灭亡,劝止了百里奚。果然,过了一个多月,无知在一次出游时被杀。蹇叔的劝告,使百里奚幸免于难。后来,百里奚想做周王子家臣,蹇叔劝他不要干,后来避免了周室内乱发生的灾祸。百里奚为辅佐虞国君以摆脱贫困,就没有再听蹇叔的劝告。百里奚两次听了蹇叔劝告,避免了两次危险;一次没听,差点丧了命。

穆公听了百里奚介绍蹇叔的情况,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派人以重礼迎接蹇叔出山,并任命百里奚和蹇叔为上大夫。

百里奚想投奔无知,投奔周王子,都“因事为制”而忤之,最后与秦穆公“合”之,得到了重用。这些都是经过一番曲折,看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而作出的决定。

曹玮以假象惑敌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境,一次他们又来骚扰,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打了胜仗。敌人丢下物资逃跑了,曹玮派人打探到他们已经走远了,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他们丢下的物资,慢慢地往回走。敌人逃了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零散,就又返回想袭击他们。曹玮得情报后,仍然不慌不忙地带着队伍慢慢走,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把牛羊丢下吧,带着这些东西,跑也跑不动,打也打不了,敌人追上来怎么办?”曹玮对这些话全不理会,队伍还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半天,到了一个比较有利于战斗的地形,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的到来。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对他们的首领说:“你们从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想乘你们疲劳决战。”敌人正跑得筋疲力尽,听他如此说非常高兴,坐下来休息。过了好长时候,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休息好了,咱们可以交战了。”于是双方击鼓进军,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败。

曹玮的部下对这一仗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曹玮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乏。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财物作出贪图财物的样子,是为了诱骗敌人。让他们走了很长的路之后再来袭击我们。这时如果马上和他们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士气正旺,谁胜谁负就难定夺。我让他们先休息,是因为走过远路的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就会腿肢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我就是根据这一经验打败他们的。”

请看,曹玮故意制造假象,迷惑了敌人,表面上合乎敌人的判断,而实质上早已制定好了对付敌人的计划。计划的制定是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特点而制定出来的,这样一旦和敌人作战,就能克敌制胜。“忤合之而化转之”。这正是对忤合术的灵活运用。

纵横家们的离间术

《鬼谷子》本是一部纵横奇书,其本意是讲战国纵横家如何巧舌如簧、合纵连横的。忤合之术,常被那些纵横家、策士们用来搞离间。他们在离间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常常是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的。

从利益关系入手

在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中,利益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关系。纵横者往往从利益关系入手,有意在对手和当权者或他方之间,挑起利益之争,使之相互残杀,然后坐收渔人之利。

楚国和齐国曾是合纵国的中坚,秦国要实现兼并六国的野心,必须瓦解楚、齐的合纵关系。张仪为此出使楚国。张仪首先从利益方面人手,对楚王许下诺言,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与楚。楚王想到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六百里土地,又可以与强秦修好,相形之下齐国对他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楚怀王马上就答应了张仪的要求,断绝了与齐的合纵关系,就是在张仪回秦后称病,不敢带楚使臣上朝履行诺言时,仍没有唤起他的警觉,反而以为是秦认为自己与齐绝交的决心不大,而令人到齐边境去谩骂齐人,以示绝齐的决心,彻底断绝了与齐的关系。齐人则因怨楚而偷偷抢先与秦合好。楚怀王既没有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又断绝了与齐的关系,最可恨的是被张仪戏弄了一回,恼羞成怒的楚怀王于是发兵攻秦,想雪耻,不想被秦打个大败。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为报吕礼加害之仇,挑动秦相魏冉和齐相吕礼的利益之争,从而达到离间秦齐关系的目的。田文对魏冉说:秦齐联合,因齐为强国,则吕礼会被重视而得利,魏冉因被轻视、失宠而得害;如果魏冉说动秦助魏攻齐,那么魏冉一方面可得到魏国送来的封赏,另一方面会因破齐而建功,还会以能操纵魏国而受到重用。在这样的利害关系面前,魏冉当然会劝说秦王攻齐,而不是联齐了。

从情感关系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