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2800000058

第58章 宥坐(2)

孔子说:“我有自认为耻辱的事情,我有鄙视的事情,我有自认为危险的事情。幼年的时候不能勤奋地学习,老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教育别人,我认为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离开故乡,侍奉君主从而显达,一旦遇到故人,没有一点念旧的话,我鄙视这样的人;和小人交朋友,我认为这是危险的事情。”

【原文】

孔子曰:如垤①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今学曾未如疣赘,则具然欲为人师。

【注释】

①垤: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也叫蚁封、蚁冢。这里泛指小土堆。

【译文】

孔子说:“学习就像堆土堆一样,我赞赏这样的人;如果像成形的丘陵一样,我就不赞同这样的人。”现在学习的人并没有成就,所学的还是无用的东西,就像人身上长的肉瘤一样,然而就自满地作为别人的老师。

【原文】

孔子南适①楚,戹②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③,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④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⑤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⑥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⑦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⑧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注释】

①适:到,去。②戹:同“厄”,穷困,困难。③糁:以米和羹。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⑤重耳: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以前流亡在外,路过曹国时,曹国国君对他很不礼貌,因此激怒了他,从此发奋图强,终于成就霸业。⑥勾践: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困在会稽山。后来卧薪尝胆二十年,终成霸业。⑦小白:即齐桓公,继位前,曾逃亡到莒国,受到无礼待遇。⑧庸:副词,难道。

【译文】

孔子往南方去楚国,被困在陈、蔡之间,已经七天没有吃过熟食,野菜粥里连米粒都没有了,弟子们都有饥饿的脸色。

子路走来问孔子说:“我听说:行善的人上天赐福给他,作恶的人上天降祸给他。现在老师您具有美好的品德、高尚的道义、博学多识,而且这样做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穷困呢?”

孔子说:“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你认为有智慧的人必定受到重用吗?没有看见王子比干被挖心吗?你认为忠心的人必定受到重用吗?没有看到关龙逢受到虐杀吗?你认为诤谏的人必定受到重用吗?没有看见伍子胥被肢解在姑苏门外吗?能不能被重用,这是时机的问题;贤能和不贤能,这是才能的问题。君子博学多识、深谋远虑的人没有受到重用的多啦!由此可见,没有受到重用的人世上多的是,不单单是我孔丘啊!

况且,芷兰这样的香草即使生长在深山老林里,也不会因为人迹罕至就不芳香了。君子的学习,不是为了显赫、受到重用,为的是即使不受到重用也不会困顿,即使忧愁也不会意志不坚定,知道祸福是有始有终的而心里不会迷惑。贤能和不贤能,这是才能的问题;做还是不做,这是个人的问题;受到重用和没有受到重用,这是时机的问题;生和死,这是命运的问题。现在有人生不逢时,即使贤能,他能施展抱负吗?假若遇到了好的时机,又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应博学、深谋远虑,修养身心,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等待时机。”

孔子说:“子路!坐下!我来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称霸的野心产生在被困住的曹国,越王勾践称霸的野心产生在战败的会稽之地,齐桓公小白称霸的野心产生在受到无礼待遇的莒国。所以没有处境困难的人就不会有高远的志向,自身没有流放的人志向不广大。您怎么知道我今日的穷困,不包含着将来得志的可能性呢?”

【原文】

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出而问于孔子曰:“乡①者,赐观于太庙之北堂,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②皆继,彼有说邪?匠过绝邪?”孔子曰:“太庙之堂亦尝有说。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日贵文也。

【注释】

①乡:以前。②盖:通“盍”,何,什么。

【译文】

子贡参观鲁国宗庙的北屋,出来问孔子说:“刚才,我参观宗庙的北屋,我没有停止脚步,回头看到那九扇大门,都是由一块块木头拼起来的,是否有什么说法?还是被工匠弄断的?”

孔子说:“宗庙的屋子也曾经有过传说。监造的官员把技术高超的工匠都请来,根据木材的纹理来加以装饰成为花纹,不是没有好的木材,是因为他们重视上面的花纹。”

【鉴赏】

本篇摘取“宥坐之器”中的前两字作篇名,实指“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皿。

这种器皿注满水就会翻倒,空着就会倾斜,水注得不多不少才端正。它放在座位右边,提醒人不要过分或不及。全篇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了孔子的一些言行事迹,表现了作者对孔子思想的向往与继承。

孔子在鲁桓公的宗庙中看到一个“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欹器,发出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慨。随从孔子的子路于是问道:“敢问持满有道乎?”

孔子持满的方法是“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这一思想和老子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的“不争”的思想非常相近。

孔子的处世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这种“不争”的态度对于他来说,只是一种偶尔发的感慨。’孔子曾经遇到长沮、桀溺两个隐士,他们劝说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听过之后,只是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所以,从本文看来,应该是荀子接受了老子的一部分观点,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写的。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君臣易位,父子相残,整个世界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孔子以天下为重,一直不肯放弃对各国君主的游说,到处奔波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和长沮、桀溺等隐士的冲突就由此而生。荀子虽说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但是在社会处于大动乱前期的他,凭借自己的敏感,嗅到了危机,所以还是以明哲保身的态度来处世。

【精典事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弟子多达几十人,后来他们中比较有贤名的有子路、颜渊等。其中,子路的形象比较突出。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作出榜样,然后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劳作。”子路请求进一步讲讲。孔子说:“持久不懈。”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时,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

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

当孔悝作乱时,子路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只好离去了。

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时,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没有了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