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2800000033

第33章 致士(1)

【原文】

衡①听、显幽②、重明③、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④加累⑤。之谮⑥,君子不用;隐忌雍蔽⑦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⑧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⑨,不官⑩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怨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

【注释】

①衡:通“横”,遍,到处。②幽:隐晦,指隐居的贤十。③重:再。明:显着,指已显扬的贤十。④贼:陷害好人。⑤累:祸害。⑥谮:诬陷。⑦隐:通“意”。意忌:猜忌。雍:通“壅”,堵塞。蔽:遮盖。⑧禽:家禽。犊:小牛。禽犊:泛指送人的礼物。⑨流:指没有根据。愬:通“诉”,诉说。⑩官:官方,指正当的途径。

【译文】

广泛地听取意见、使隐居的贤士显扬、使显扬的贤士进一步显扬、使奸邪退却、使忠良进用的方法是:宗派集团互相勾结的吹捧,君子不听从;残害贤良、横加罪名的诬陷,君子不采用;猜忌、埋没贤才的人,君子不接近;用钱财礼物进行贿赂的请求,君子不答应。凡是没有根据的流言、没有根据的学说、没有根据的事情、没有根据的计谋、没有根据的赞誉、没有根据的诉说等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而是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君子对它们持慎重态度,听到了就把它们公开地列举出来,判断它们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然后对它们作出惩罚或是奖赏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像这样,那么奸诈的言论、奸诈的学说、奸诈的事情、奸诈的计谋、奸诈的赞誉、奸诈的诉说就没有敢来试探的了,忠诚的言论、忠诚的学说、忠诚的事情、忠诚的计谋、忠诚的赞誉、忠诚的诉说就都能公开表达、通行无阻、并起而进献于君主了。以上这些就是广泛地听取意见、使隐居的贤士显扬、使显扬的贤士进一步显扬、使奸邪退却、使忠良进用的方法。

【原文】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①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鱼龙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十民夫之。

【注释】

①挟:通“浃”,周遍。

【译文】

江河湖泊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着,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诗经》上说:“施恩这个国都中,以此安抚天下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那么龙、鱼就会离开它;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那么鸟、兽就会离开它;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

【原文】

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①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

【注释】

①作:开始。本作:本源。

【译文】

没有土地,那么人民就不能安居;没有人民,那么土地就不能守住;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危险;得到了他,国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书上说:“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①。

【注释】

①逐:赶走。魂:灵魂,精神。逐魂:失神。弄虚作假的人往往提心吊胆,所以会魂不附体。

【译文】

得到了民众,就能撼动上天;内心愉悦,可以益寿延年。真诚老实,就能精明如神;浮夸欺诈,就会落魄丧魂。

【原文】

入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①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注释】

①耀:照。耀蝉:是一种捕蝉方法。即在夜晚用灯火照蝉,蝉扑向火光,便可捕捉。

【译文】

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真心实意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这不是很难的吗?那些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先点亮灯火,然后再摇动树身;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无济于事。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原文】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①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②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

【注释】

①进:指选拔贤良。退:指斥退奸臣。诛:指惩处罪犯。赏:指奖赏功臣。②庸:用。

【译文】

在处理政事、治理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应对,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正和谐地观察决断以辅助他们,这是政治的中间阶段;然后运用进用、黜退,惩罚、奖赏的办法管理他们,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第一年给他们实施第一步,第三年才给他们实施最后一步。如果把最后一步用作为第一步,那么政策法令就不能实行,而官民上下也会怨恨,这就是动乱会从这里产生的原因。《尚书》说:“即使是合宜的刑罚、合理的杀戮,也不要用来立即执行,你只能说:‘我还没有理顺政事。’”这就是说,应该事先进行教育。

【原文】

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①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

【注释】

①节:即下文的“节奏”。

【译文】

度量衡,是测量物品的标准;礼制,是确定礼节礼仪等法度的标准。根据度量衡来确定物品的数量,根据礼制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根据品德来依次排列级别地位,根据能力来授予官职。凡是礼节礼仪等制度要严格,而抚养人民要宽容。礼节礼仪制度严格,就文明;抚养人民宽容,就安定。上面文雅下面安定,这是立功成名的最高境界,不可能再有所增加了。

【原文】

君者,国之隆①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注释】

①隆:山中央高起的地方,引申为高贵,地位高。

【译文】

君主,是国家中最高贵的人;父亲,是家庭中最高贵的人。最高贵的人只有一个,就安定;如果有两个,就会混乱。从古到今,还没有两个最高贵的人互相争夺权力而能长久的。

【原文】

师术有四,而博习①不与②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③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④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此之谓也。

【注释】

①博习:博学。②与:参与。③耆:六十岁。艾:五十岁。④陵:超越。不陵:指遵守。

【译文】

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却并不包括博学。尊严而使人害怕,可以成为老师;年老而有威信,可以成为老师;诵读解说经典而在行动上不超越、不违犯它,可以成为老师;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阐述,可以成为老师。所以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却并不包括博学。水深了就会打旋,树叶落下就给树根施了肥,学生显达得利了就会想到老师。《诗经》上说:“说话总会有应答,施恩总会有报答。”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原文】

赏不欲僭①,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注释】

①僭:超越

【译文】

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那么好处就会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罚滥用,那么危害就会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发生失误。那就宁可过分地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好人,不如让邪恶的人得利。

【鉴赏】

本篇主要论述了招引贤士的方法,如“刑政平”、“礼义备”、“明其德”等,同时也强调了贤士对于国家治乱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