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2800000023

第23章 王制(4)

殷之日,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安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赏庆以先之,严刑罚以防之,择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贯也,是以厌然畜①积修饰,而物用之足也。

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②之,掩盖之于府库。货财粟米者,彼将日日栖迟薛越之中野,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材技股肱③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顿竭之于仇敌,我今将来致④之、并阅⑤之、砥砺之于朝廷。如是,则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日积佚。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⑥焉日日相离疾也,我今将顿顿⑦焉日日相亲爱也,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国为是者霸。

【注释】

①畜:通“蓄”。②拊循:通“抚据”,抚摸,指揩擦、保养。③股肱:大腿和上臂。喻指得力助手。④来:通“徕”,使……来,招来。致:招引。⑤并:吞并,接纳。⑥厉厉:严厉地,恶狠狠地。⑦顿:通“敦”,诚恳笃厚的样子。

【译文】

在国家富强的时候,采取不动用兵力、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方针,慈爱百姓,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改进设备器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他们,加重刑罚来防范他们,挑选这些士人中明白事理的人率领他们,因此他们就安心地积蓄粮食财物、修理改进兵器用具,财物用具也就十分充足了。

武器装备之类,他国是一天天把它们丢弃毁坏在原野之中,而我们现在则修理改进它们,爱护保养它们,并把它们收藏在仓库里。财物粮食之类,他国是一天天把它们遗弃散落在田野之中,而我们现在则把它们储藏积累汇合聚集在仓库里。有才能技艺的辅佐大臣、健壮勇敢的武士,他国是一天天让他们在敌人手中受挫折、遭困顿、被消耗,而我们现在则在朝廷上招募他们、容纳他们、锻炼他们。像这样,那么他国一天天越来越破败,我们则一天天越来越完好;他国一天天越来越贫困,我们则一天天越来越富裕;他国一天天越来越劳苦,我们则一天天越来越安逸。君臣、上下之间,他国是恶狠狠地一天天互相疏远憎恨,我们则诚心诚意地一天比一天更加相亲相爱,以此来等待他们的衰败。把自己的国家治理成这样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

【原文】

立身则从佣①俗,事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立身则轻楛,事行则蠲疑②,进退贵贱则举佞悦③,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立身则惨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④,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⑤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

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择也,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⑥也亦远矣。

【注释】

①佣:通“庸”,平庸,平常。②蠲:除去。蠲疑:毫不迟疑,指急躁鲁莽、毫无顾忌。这种人立身轻率,所以做事鲁莽。③悦:通“锐”。佞悦:口齿伶俐。④故:巧诈。⑤籍:税。敛:征收。⑥县:“悬”之古字,悬殊,差别。

【译文】

做人则依从一般的风俗习惯,做事则遵循平常的成规旧例,在任用、罢免、提升、贬抑方面则提拔普通的人,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态度则是用宽容和仁爱,像这样的君主只能安全生存。做人则轻佻恶劣,做事则肆无忌惮,在任用、罢免、提升、贬抑方面则提拔巧言令色的人,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态度则是热衷于索取侵占掠夺,像这样的君主就危险了。做人则骄傲暴虐,做事则搞倾轧破坏,在任用、罢免、提升、贬抑方面则提拔阴险巧诈的人。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态度,则是喜欢利用他们为自己卖命出力而不把他们的功劳放在心上,喜欢利用他们上交税收而不管他们的本业,像这样的君主就会灭亡。

以上这五种不同的做法,是不能不好好地加以选择的,它们是称王、称霸、安存、危险、灭亡的条件。善于选择的,就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别人就要制服他;善于选择的,就能称王天下;不善于选择的,就会灭亡。称王和灭亡、制服别人和被人制服,它们之间相差也太远了。

【鉴赏】

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如何才能统一六国?这是战国时期几乎每个有识之士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每个着书立说的学者不可回避的。这也是摆在荀子面前的问题,荀子指出的道路是实行“王道”。至于怎么实行这个“王道”,在本篇中,荀子明明白白地做出了回答。

政治上要举贤任能、诛灭元恶,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废黜无才无德的庸人,把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和混淆是非的学说都严令制止,鳏寡孤独都要进行照顾收养,这样才能在政治上达到“天德”的境界。其中,荀子还谈到了百姓和君主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对君民关系最着名的比喻,甚至在几百年后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还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王者和其他君主有什么不同呢?荀子认为:王者争夺民心,霸主争夺同盟国,好战的强国争夺土地。争夺民心的王者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臣子,争夺同盟国的霸者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朋友,争夺土地的强国就会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敌人。使诸侯臣服的能称王天下,同诸侯友好的能称霸诸侯,和诸侯为敌的就危险了。显然,荀子的最终目标不在于一国一家的治理,而是整个天下都得到治理,这样的理论为秦国统一六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精典事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对君民关系最着名的比喻,历史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英明的君主都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不会轻易地去加重苛捐杂税来损害人民的利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皇帝拓跋嗣就是一位爱民的好皇帝。

北魏一连几年发生霜旱灾害,收成不好,云中、代郡一带的老百姓有很多都饿死了。太史令王亮、苏坦向北魏国主拓跋嗣进言道:“按着谶书的说法,我们魏国应把都城建在邺城,那样的话,百姓才可以富足欢乐。”

拓跋嗣向各位大臣征求对这事的意见,博士祭酒崔浩、特进京兆周澹说:“把都城迁到邺地,可以解救今年的饥荒,但却不是长久之计。现在,一旦迁都,便要留下军队戌守旧都,这样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向南迁移,这些人不可能住满几个州的土地,只好与汉人参杂居住在各郡各县,这样,我们人少的实情就会暴露,恐怕四方的邻国也都会因此产生轻视我们的想法。况且我们的百姓,不习惯那里的水土,得病、受伤、死亡的人一定很多。再者,旧都的守兵减少之后,屈丐、柔然等国就会有攻打我们的想法,假如他们率领全国的军队前来进攻,云中、平城一定会发生危机。现在我们居住在北方,假如崤山之东的地区有什么变乱,我们派遣轻装骑兵向南进攻,把部队分布在林野中间,谁能知道我们人数的多少?老百姓看见我们的征尘就会畏慑敬服,这就是我们国家之所以用威力制服汉人的真正原因。明年春天到来之后,杂草生长起来,家畜吃饱之后,牛奶奶酪等便可以供应上了,再加上蔬菜水果,便可以维持到秋天粮食成熟的季节,我们面临的这些暂时困难便可以克服了。”

拓跋嗣说:“现在国库彻底空了,已经没有办法再等到来年的秋天,如果明年秋天又出现饥荒,我们将怎么对付呢?”

崔浩等回答说:“应该把最贫穷饥馁的人家挑选出来,让他们去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去谋生。如果明年再发生饥荒,到时候再想办法,只是现在不可迁都。”

拓跋嗣高兴地说:“只有你们二人与我的想法一致。”于是挑选百姓中最贫寒的人家前往太行山以东的三个州去谋生,并派左部尚书统率军队镇守鲁口,安抚召集他们。拓跋嗣本人也亲自耕种农田,又命令有关部门劝勉指导人们从事农业和种桑养蚕的劳动。第二年,庄稼丰收,人民于是富足安定。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其中,须眉不让巾帼的赵威后就是其中之一。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

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好的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