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6832700000040

第40章 文学大师(3)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他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后在基尔灵疗养院。1924年去世。

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也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正是由于他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诞生在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世家。他父亲当过近卫军军官,爱好文学,善于写诗,有一间私人藏书室,里面收藏着大量的名著。他的叔父是当时彼得堡的知名诗人,他也想把侄儿培养成伟大的诗人。

普希金的家里经常有许多文学名流来往,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8岁的普希金就开始用法文写诗,他能背诵许多法国和希腊的古典长诗,同时他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他非常热爱民间文学和诗歌。

1811年,12岁的普希金跟着叔父来到彼得堡的皇村中学。校长是一位具有进步启蒙思想的学者,政治教师和其他一些教师对普希金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期间爆发了反法卫国战争,这场战争唤醒了俄罗斯民族,也对普希金童年时代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爱国思想的激励下,诗兴大发,激情澎湃。他和同学一起创办手抄刊物,并写出了优秀的爱国诗篇《皇村回忆》。当他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时,他那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作诗天才使得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讶,他也越来越受到整个诗坛的瞩目。著名诗人卡拉姆在读过他的诗后叮嘱普希金:“你要像一头鹰似的翱翔呀,但不要在中途停止飞行。”普希金没有辜负他的希望,他展开雄鹰的翅膀,勇敢地向文学高峰飞去。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他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人们也许不知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

普希金的绘画有肖像、风景、奔马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尤其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往往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有伟大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和狄德罗、英国诗人拜伦、俄国作家格里鲍耶陀夫、俄国诗人雷列耶夫等,形像传神,栩栩如生。

从普希金画的另一些素描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佛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就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他为自己作的自画像。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1828年,在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一次舞会上,普希金与被称为俄罗斯第一美人、16岁的纳塔利娅相遇,她的美貌强烈震撼了普希金。同样,诗人的才华和气质也深深打动了纳塔利娅的心。1831年,他们在莫斯科结婚。在7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养育了四个子女。普希金曾在信中告诉他的朋友:“我生活非常幸福,我希望这一切不会改变。”然而,由于他的妻子纳塔利娅是莫斯科第一美人,沙皇对她垂涎三尺。1837年,沙皇政府收买了一位法国亡命之徒丹特士,策划了一场阴谋,让丹特土借一切机会追求普希金的妻子,随时向他的妻子倾诉衷情。此事引得整个社交界和普希金的政敌议论纷纷,大家都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这位亡命徒的卑劣手段奏效了,气愤之极的普希金答应和他通过角斗来了结此事。可是角斗时,普希金刚刚准备停当,狡猾的丹特士却提前开了枪。这狠毒的一枪打中了普希金的腹部,普希金倒在了血泊之中,俄罗斯大平原上一颗巨星坠落了,长期受迫害的诗坛盟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被杀时年仅37岁。普希金虽然死了,可他创造的业绩却无法抹杀,他的作品将和他的名字一样流传后世!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总是东征西讨,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父母常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对雨果的思想有很大影响。童年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同情保皇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由于母亲接受的是自由教育,爱好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她的这一爱好对雨果的一生深有影响。

1809年,雨果和哥哥欧仁被母亲送到巴黎一家私塾,他们在那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在学习和游戏中,雨果的想象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181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雨果兄弟俩在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了一年。第二年,雨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兄弟俩随母亲回到巴黎,这时他们不再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这一时期,雨果兄弟读了许多有益的书籍。母亲酷爱读书,她对儿子的读书兴趣也十分放心,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他们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连续博览了老胡野约尔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狄得罗、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等,不管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游记和惊险作品,无所不读。书读多了,雨果也越来越想自己动笔写点什么,他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14岁时,雨果写了一部悲剧《伊尔塔敏纳》。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要不就一事无成”的豪言壮语。少年的雨果敢于向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创立者提出挑战,显示出了雨果的勇气和魄力。他写下这个誓言不久,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写了一首长篇《读书乐》,列举了历史上大量事例,雄辩地证明在最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如何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结果,这个年仅15岁的诗人获了大奖,被誉为“卓绝的神童”,这个消息在各个报纸上都作了报道。

17岁那年,雨果同两个哥哥合办刊物《文学保守者》,开始创作小说,写了中篇小说《冰岛魔王》。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获得“百花诗赛”第一名。20岁时,他把少年时代的诗歌以《欲歌和杂诗》为名出版,他的这本诗集深受国王路易十八的称赞,决定褒奖这位年轻的保皇党诗人,赐给他1000法郎的年俸。同年,雨果出版了诗集《颂诗集》,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雨果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雨果一生都很感激母亲。在母亲的引导、培育下,雨果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资聪慧走进了文学的大门。母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一次,雨果看见一套时髦的服装,便向母亲吐露了心愿,母亲却教导雨果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着!”雨果一直把这句话铭刻在心里。1821年,雨果的母亲因肺炎逝世,第二年,他的一个哥哥又患了疯癫病,这时,穷困潦倒已同母亲分居的父亲回来照料患病的儿子。雨果在和父亲朝夕相处中对这位拿破仑时代的老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面对老人,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偏见,写了《献给我的父亲》一诗。

随着雨果在文学上的成功,残酷的封建统治使他日益醒悟,雨果的政治观点也开始有了改变。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这部剧本标志着雨果走上了同保王主义思想彻底决裂的道路,是雨果的世界观转向进步的明显标志。剧本的序言一发表,立即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此后,从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许多绚丽多彩的诗歌、戏剧、小说从雨果笔下像泉水般涌出来。1831年,雨果出版了浪漫主义的杰作、反封建反教会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它紧张奇异的故事情节、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性格夸张的人物形象、华丽活泼的语言,震撼了法国文坛。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读者美好人性的情感,激起人们去反对过去时代的,并且仍然笼罩着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小说刚一发表,立即就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但是,随着1831—1834年间几次工人起义的失败,雨果在政治上采取了同现实妥协的态度。这个时期,雨果在政治上的徘徊,影响到他所写的作品,从此,他在文学创作上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事独裁,雨果坚定地站在共和派一边,参加反政变的斗争。拿破仑三世对他恨之入骨,下令悬赏通缉。雨果每天更换住处以逃避暗探的追捕,最后化装逃出巴黎,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间,他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的收买,也拒绝了拿破仑三世的“大赦”。在艰难的岁月中,他写了政论《小拿破仑》,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它们如同一把把匕首,揭露着专制统治的虚伪与罪恶。在诗歌《最后的话》中,雨果表达了自己的斗争决心:“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定是其中之一;万一只剩下一百人,我还是不会放下武器;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那第十名;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人!”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接着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但政权落在资产阶级政客中。由保皇党人组成的所谓国防政府,立即宣布向普鲁士投降,并与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雨果结束了长达19年之久的流亡生活,赶回巴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主权,雨果自告奋勇,以68岁的高龄报名参加了国民自卫军。他捐出稿费,铸造了两门大炮,一门命名为“维克多·雨果”送往前线,打击侵略者,给法国军队带来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