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6832700000029

第29章 思想圣哲(3)

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那么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则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地说,康德告诉我们: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他的哲学比做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做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这个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一辈子只崇尚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孤寡老头,这个终生没离开过家乡小镇,却奇迹般地创造出古典哲学大厦的哲学泰斗,同时从不暴露自己科学院院士头衔的高尚的人,其仙逝时,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16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1.6米的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康德的墓前。

2004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也是德国文化界的“康德年”。在德国乃至整个世界,人们都在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思想界的巨人。“康德年”之际,德国多家出版社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最新“通俗版”的《康德传》。

书中的康德被描绘成一个衣着讲究入时的绅士,而非原先人们印象中“清心寡欲”的古板角色。据称,哥尼斯堡的年轻女士们目光一直追逐着穿着雅致的康德硕士。他虽然个子不高,但眼睛炯炯有神,谈话风趣幽默。可他对女性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不管哪个女孩多么狂热地追求他,他都不会越雷池半步。事实上是康德心里已经有意中人了,那就是凯塞林克伯爵夫人。这位中年丧偶的伯爵夫人端庄美丽,气质优雅。康德每天都到伯爵夫人家为她儿子上课,为的是看一眼“心上人”。而在伯爵夫人的私人沙龙,人们也看到在她座位旁一直为康德保留着一个空位子。但由于世俗的禁锢,一个伯爵夫人是不能嫁给平民的。1763年,凯塞林克伯爵夫人只好嫁给了一个贵族,康德不无悲伤地辞去了家庭教师工作。

此外,康德也不是一位“讷于言”而闭门埋头著述的哲学家。

他喜爱参加哲学圈子以外的沙龙,且谈锋甚健、机智幽默、富有魅力。在课堂上,他也颇受学生的欢迎。演讲时的侃侃而谈,自然与“三大批判”中的晦涩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康德对“绝对律令”的遵守也并非不折不扣,据说他规定自己每天清早只能抽一斗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烟斗却越来越大。

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到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1843年5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燕妮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参加同盟的改组工作。

1847年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的领导人,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同年6月,马克思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革命失败后,欧洲各国处于专制统治之下。统治者对工人运动严厉镇压,逮捕了许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员,马克思一家迁居到英国伦敦。这时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1851年夏天,马克思开始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可是所得的稿酬仍不够一家人的开销。马克思曾经在给恩格斯的信上说:“我不能再出门,因为衣服都在当铺里;我不能再吃肉,因为没有人肯赊给我了。”

1852年,马克思在完成《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这部著作以后,连寄书稿的邮费都没有。他曾十分幽默地说:“小册子的作者因没有裤子和鞋子而被囚禁在家里,他的一家人过去和现在每分钟都受到极端贫困的威胁。”

孩子们缺吃少穿,加上不适应英国潮湿的气候,马克思刚满1岁的儿子小亨利·吉多就患肺炎夭折。过了1年,小女儿弗兰契斯卡也死了。3年以后,马克思又失去了爱子穆希(原名埃德加尔)。1855年4月6日,马克思在信中把自己的悲伤心情告诉了恩格斯:“可怜的穆希已经不在人世了,今天五六点钟的时候,他在我的怀里长眠不醒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可怕的时刻,你的友谊是怎样地减轻了我们的痛苦。”

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困难处境是十分关心的。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使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理论著作,恩格斯毅然决定重返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从这时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钱给马克思。恩格斯还常常帮助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修改英文稿件,有时帮助马克思把他用德文写的稿件译成英文。当马克思忙着写《资本论》的时候,恩格斯甚至替马克思为报纸写文章。《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一组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因为署的是马克思的名字,所以直到191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发表出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文章的真正作者是恩格斯。恩格斯还常常替马克思还债,给马克思的孩子们买礼物和食品,马克思对此深为感动。他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

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他们还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一方面关心、指导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恩格斯也常把有关资料寄给马克思,并且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867年4月初,当恩格斯得悉《资本论》第一卷写成的消息以后,马上写信说:“好啊!我终于看到白纸黑字,知道第一卷已经脱稿了,就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欢呼声。”马克思把《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交给出版商以后,曾到曼彻斯特恩格斯家中做客。两个人对下一步工作交换了意见,并且商定要在书的附录中作一点补充。恩格斯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部巨著的第二个校阅者。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它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有力的武器。

第一国际的成立和《资本论》的发表,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马克思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

严谨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也有助于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严谨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无产阶级领袖恩格斯

费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门市,先祖是犹太人。父亲老弗里得里希是工厂主,虔诚的基督徒。母亲心地善良,遵守礼教,喜爱文学和历史。

恩格斯从小就喜欢思考。有一天,他问妈妈:“为什么有许多人吃不饱?”妈妈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去研究吧!”恩格斯拿着早餐到学校去了,以后他总要带些食品到学校去,回家就拼命地大吃。妈妈觉得奇怪,一天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他把食物都带给了贫困的同学。恩格斯如实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感动,以后就多做一份让恩格斯带去。恩格斯的极富观察力与同情心这些品格都铸就了他日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高尚情操。

1837年,恩格斯被父亲命令从中学辍学,到营业所学习其厌恶的经商。1838年8月,恩格斯在父亲的安排下去不来梅当办事员。在这个自由和民主思潮澎湃的城市,恩格斯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并以弗·奥斯沃特为笔名写下许多激情诗篇。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受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