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6832700000022

第22章 文学泰斗(5)

在《西游记》第45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枉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赃枉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赃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怪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吴承恩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除《西游记》外,其作品尚有《射阳先生存稿》和《禹鼎志》等,可惜多已失散,吴承恩老贫无子,晚年流寓南京,靠卖诗文糊口,潦倒而终。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曹雪芹: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清代著名小说家,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家之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家奴),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曹氏不仅为“钟鸣鼎食之家”,同时还是“诗书管缨之族”。所以曹家的先世不仅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而且又有着文学方面很深的家学渊源。这些都给曹雪芹以深刻的影响和熏陶,使他具有了对生活多方面的认识和艺术才华,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条件。

清代乾隆四年(1739)八月十五,江苏句容县令叶仲秋适庆五十大寿,不料城北民宅着火,熊焰蔓延已殃及三家。尽管街坊百姓奋力抢救,但一时压不住火势,于是有人赶紧上衙门禀告县太爷。谁知这位平时聚敛贪狠、鱼肉人民的“父母官”却不予理睬,仍在酒宴上与豪绅富商举杯痛饮。家仆见来举报者诉苦央求,遂又向叶仲秋传报三次,叶仲秋大为光火,下令家仆赶走举报者,以免这“祸星”冲掉了他的喜气。恰在这时,生性耿直而好抱不平的曹雪芹游历此地,目睹毁焚之火情,又闻县令漠不关心之事,刹间怒上眉头,义愤填膺,欲直面谴责这不顾百姓生死的昏庸贪官。然而一想,自己素与县令无交往,怎能相见呢?略一沉思,他便有计了,即叫随从取出笔墨,写了副对联作为“贺礼”,连同“拜帖”一并送往衙门府第。叶仲秋接到家仆呈上的“拜帖”,拆开一看,打心眼里高兴,赶紧请之入上席。曹雪芹进门后,县太爷为了炫耀自己与当朝财赋要职“江宁织造”之公子的交谊,喜出望外地亲手把对联展开,让前来祝寿的客人们观赏。没想到,当大家看了“贺礼”后不觉面面相觑,叶仲秋莫名其妙,待定睛一瞧,才恍然大悟,只见联云:

火魔驾风,横行霸道,四野难容老叶;

焰妖遇酒,助桀为虐,万民皆怨仲秋。

此联明白如话,意与境合,双关生趣,不仅没有祝颂之辞,且以上联嵌其姓,下联嵌其名的手法,将那位搜括民脂而不为民办事的县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鞭挞。叶老爷顿时感到当众丢了丑,直气得脸像猪肝,浑身打冷颤,却又奈何不得“江宁织造”之公子,只好挥手示意大家前去救火。

在雍正初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曹雪芹之父也牵连进去,被革职下狱,抄没家产,家道从此败落。后来举家北返,在北京过着贫困的生活。从锦衣玉食的显贵到“举家食粥”的贫民,曹雪芹感受颇多,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曹雪芹生前基本定稿的《红楼梦》只有前80回,原名为《石头记》,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现在通行的《红楼梦》120回本中后40回通常认为是高鹗续补、加工而成。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主线,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一群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两位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根据考证,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亲身体验。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共出现450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红楼梦》有着百科全书式的博大精深,它的叙述、描写就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逼真、丰富深厚。《红楼梦》对当时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描绘精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烹调、医药、琴棋书画、建筑、戏曲等多方面的才华。

《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有些青年读者甚至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得流泪。但是《红楼梦》也引起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无论怎么禁止,《红楼梦》仍然在群众中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名著。

乾隆二十八年(1763),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中,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即1764年2月12日,一代文毫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40岁。

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创造和发展,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后世人们对《红楼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趋于败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年的鲁迅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度过的,他常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鲁迅大约12岁时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熟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在课余还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传统白话小说。这一期间他积累了浓厚的国文功底,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13岁那年,他祖父在一桩科场案中惹下大祸,被捕入狱,他们全家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家境的衰落使他为避祸而逃到乡下。少年的鲁迅常来往于药铺与当铺之间,紧接着的灾难便是多病父亲的病故,从此全家人过上了一种凄凉、贫苦的生活。

1898年,鲁迅18岁时考入了洋务派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在这里,他初次接受西学。1902年,鲁迅被选派留学日本。在东京期间,他接触到许多海外反清救国人士,受他们的影响,鲁迅决心将一生奉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1904年9月,带着将中国从愚昧落后状态拯救出来的抱负,他来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他的初衷。在一次课间放映的时事幻灯片里,鲁迅看到日俄战争中许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日军捉来杀头示众的同胞。他痛感医学并非紧要事,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唤醒国人麻木的觉醒。

1909年,鲁迅因生活窘困回国谋职,在杭州绍兴教学。辛亥革命后,鲁迅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官场生活使鲁迅感到难以忍受的寂寞,辛亥革命的失败更使他感到悲愤。这时,《新青年》杂志向他约稿,于是《狂人日记》发表了。这是一篇向封建主义的礼教和仁义道德开战的檄文,他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的摧残。“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剥开了“仁义道德”的真面目,这就是“易子而食”、“割股疗亲”、“食肉寝皮”等残酷的罪行。

1926年7月到1927年9月,鲁迅相继到厦门和广州应聘教书。在此期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珠江两地也在喋血。在血腥的氛围中,为了新的战斗,鲁迅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和战斗的历程,终于扬弃了多年来思想的武器——“进化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观点,在战斗实践中,自觉地站到无产阶级阵营中来。为了新的战斗,鲁迅决定前往上海。

1930年3月2日,由鲁迅、郭沫若、茅盾、钱杏邨、蒋光慈、郁达夫、柔石等50多位作家发起,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鲁迅成为“左联”重要领导人之一。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了中国文艺革命的方向,对进步作家提出了正确的要求。后来“左联”在思想斗争和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做出了成绩,这与鲁迅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下,东北三省先后沦亡了,1932年又发动“一·二八”事变。鲁迅与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反对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33年,鲁迅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社会活动,此外,他还以多种形式发表抨击时政的杂文。他的文章迂回于刀枪剑戟之中,极具讽刺性,让反动当局见了他的文章毛骨悚然。

1934年到1935年,中国文化界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蒋介石及其反动文人推行复古尊孔运动,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在“东三省”鼓吹建立“王道乐土”。鲁迅一方面日益关注社会形势的发展,一方面著文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专制,表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抗议。他还翻译引进苏俄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让人们了解进步的革命思想,使国内的革命阵营更加强大。

1933年后,鲁迅的健康状况逐渐坏了起来,他却因此投入更加紧张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那颗热烈战斗的心停止了跳动,放下他未完成的工作与世长辞了。鲁迅的遗体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一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作品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说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小说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不少的散文和散文诗,它们是鲁迅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最能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才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力量,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鲁迅的杂文自由、大胆地表现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培育新生力量。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我国思想和文学史上一面灿烂的旗帜、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