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6832600000024

第24章 权力围城,云波诡谲——感受国王总统的政坛风云之谜(4)

坚强的密特朗并没有向逆境妥协,经过短暂的歇息,他又开始向戴高乐政权提出挑战了。在1962年11月法国的立法选举中,他终于击败戴高乐派的候选人,再次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经过奋斗,1981年,密特朗终于又登上了总统宝座,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夙愿。1988年,他再次击败对手,蝉联法国总统。年逾70的密特朗,经历了40多年的宦海沉浮,终于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并为自己奠定了在法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1995年,密特朗下台,1996年1月8日病逝。

格瓦拉出走之谜

切·格瓦拉曾被西方媒体称为“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尘世的耶稣”。究竟他为何要离开待他不薄的古巴和有着非凡人格魅力的卡斯特罗呢?

切·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后来参加古巴革命,成为古巴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后来离开古巴前往非洲和拉美开展游击战,最后在玻利维亚遇害。格瓦拉牺牲三十多年来,逐渐成为全球青年的时尚偶像,成为理想主义、革命和激情的象征。

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后来参加了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运动。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被政府宣布为古巴公民,先后担任土地改革委员会工业部主任、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1965年3月初格瓦拉在长时间出国访问之后回到古巴,3月15日,他向工业部工作人员汇报自己国外之行的有关情况,这是他在古巴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演讲。此后,他就神秘地消失了。一时间国际上众说纷纭,有善意的解释,也有恶意的攻击。直到几个月之后,卡斯特罗在一次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格瓦拉的告别信之后,谜团才逐渐解开。原来,格瓦拉在1965年4月1日秘密前往刚果,重新开始自己的游击队战士生涯。后来转战玻利维亚,直到1967年10月被玻利维亚政府军和美国中情局杀害。

格瓦拉在出走之前,担任古巴的重要领导职务,可谓地位显赫。他却为何放弃这一切名利,甘愿投入艰巨而且生死未卜的革命事业中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许多格瓦拉的崇拜者以及研究他生平的学者们。虽然人们对他的出走原因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格瓦拉之所以出走是因为他与古巴其他领导人在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路线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自新政府成立后,古巴在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路线上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人主张不要过度集中,应该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而格瓦拉则强烈主张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路线。卡斯特罗虽然一直避免参与这方面的争论,但他的观点却十分矛盾。他有时赞成精神鼓励,有时赞成物质刺激,实际上卡斯特罗默认和支持的是中央集权路线,因此格瓦拉对此大失所望。从实际情况看,格瓦拉认同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也陷入困境。面对古巴经济的严重困难,他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便产生了愤怒和失望情绪。

有些学者认为,苏联对格瓦拉政策的反对是迫使他出走的因素之一。当时中苏关系破裂,格瓦拉对苏联在一些问题上的做法十分不满。1960年11月格瓦拉访问莫斯科之后便访问了中国。他在中国期间,对中国采取了友好态度,并赞扬了中国的革命经验,赫鲁晓夫对此表示十分不满。另外,赫鲁晓夫不同意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直接参与拉美各国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政策,并要求卡斯特罗和格瓦拉从拉丁美洲革命中撤出来。不过,无论卡斯特罗,还是格瓦拉,都没有听从赫鲁晓夫的意见。1965年2月,格瓦拉在阿尔及利亚发表了震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著名演讲,几乎公开谴责苏联。1965年2月古苏签订贸易协定,古巴在经济上从属于苏联。尽管苏联援助增多,但古巴又回到单一经济的老路,格瓦拉的工业化和农业化彻底失败。这一切让格瓦拉更加失望,最终导致了他的出走。

对于格瓦拉出走的原因,人们仍然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他本人才能解释,可惜他已经离开人世了。

水门事件之谜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1972年11月,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获得总统连任,但就职典礼之后不久,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辞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水门事件”丑闻。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8日凌晨2点半,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被揭发后,尼克松否认他曾参与这起事件。在第一次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上,他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现在受雇用的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在11月的大选中,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获得连任。

实际上“水门窃听案”案发之初并未得到媒体足够重视,连审理此案的法官也并未关注这起事件,法庭只是走个过场。但《华盛顿邮报》两个年轻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似乎嗅出了一些具有报道价值的独特味道,因为在法院旁听的时候他们亲耳听到有一名嫌犯供职于“中央情报局”,而他们搜索到的一个嫌犯的通讯录上竟然有“白宫”两个字眼。更让人不解的发现是,水门案中的一个嫌犯曾打过很多电话给尼克松的一个竞选办公室。

几天之后,两位记者供职的《华盛顿邮报》头版以醒目标题爆出新闻:“白宫顾问与水门窃贼有染。”此条新闻立即招来白宫强烈不满。但政府越反应强烈,给人的嫌疑越大。在穷追不舍的报道下,高院也决定重审“水门窃听案”。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尼克松本人。

不久,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1973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8月5日尼克松交出了三盘录音带。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

面对不可避免的弹劾,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不过,“水门事件”的背景至今众说纷纭。尼克松政府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称,“在水门事件这场悲剧里,有两个主要的谜”。首先是谁、为了什么下令破门而入的?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微不足道的破门偷窃事件,或者按尼克松的说法,这个“三流企图盗窃案”,怎么会发展成为美国政治史上一次最大的丑闻,并最终迫使尼克松辞职的?

2000年1月21日,美国国家档案局首次公开出售导致前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录音带。这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原本以为“水门事件”终于能够水落石出,但未曾料到,在这盘录音带中,有18.5分钟被尼克松的女秘书罗丝·伍兹故意抹掉了。伍兹在接受调查时没有解释清楚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伍兹已于2005年1月22日去世,生前未向人透露这18.5分钟录音的内容,于是,原本就谜一样的“水门事件”更平添了几分神秘,也许这些内容将成为永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