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6830600000044

第44章 非洲的最后一抹余辉(3)

中午时分,隆美尔看见了头一天才上任的非洲军团司令汉斯·克拉默将军。后者报告说,他的坦克仍在原地没动。“这次进攻显然正中敌人的下怀,”克拉默声称,“地上遍布地雷,而在西南方的正面也有一道火炮防御屏障。”从英军俘虏和侦察营缴获的文件中可以证实,蒙哥马利事先就已对卡普里军事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

隆美尔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的心已飞到了德国本土,对这里,他真的已不再留恋了。他不愿意再跟这些意大利蠢猪一起呆下去了。

下午5点,隆美尔取消了这次进攻。他的145辆坦克损失了50辆。“两面夹击的进攻肯定会有效得多,”他哀叹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使敌人措手不及,所以这次行动早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黄鹤已去空余楼

3月初,早在梅德宁战役之前,隆美尔就向希特勒发去了一份对突尼斯局势的估计报告。这份报告是他与阿尔尼姆及其他专家们经过长时间会谈后做出的一份力量对比的图表。阿尔尼姆认为:“要是给养物资送不到我们手中,到7月1日,突尼斯这里的一切全都泡汤。”隆美尔的集团军现有德意士兵共34万6千人,其中只有12万人尚具有作战能力,要他们继续战斗下去,每月至少必须提供6万9千吨给养物资。如果尚需物资贮存,以备将来的军事行动之用,阿尔尼姆认为起码还要上述数字的一倍才行。但在1月份,虽然意大利商船已做出英勇的努力,并损失了51艘补给船中的22艘,却只运来了4万6千吨给养物资,3月份大约也是这个数字。

隆美尔根据阿尔尼姆的统计提出:德国最高统帅部应该授权他再次撤退,并在蒙哥马利开始进攻前放弃马里斯防线,同时把梅斯的20万部队撤到自昂菲达维尔向内陆延伸的较易防守的小段战线上。也就是说,突尼斯的德意军团将防守在周长为150多公里的战线上。隆美尔承认这将意味着除了突尼斯城及其外围的一小块地盘外,必须放弃所有地段及重要的机场。在报告的最后,隆美尔提请“迅速做出决定”,因为蒙哥马利在下一次月圆时很可能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他自作主张地提前下令在昂菲达维尔构筑新的防御工事。

德国陆军参谋长约德尔于3月4日晚些时候向希特勒宣读了隆美尔的报告。希特勒听过后,不由得联想起1942年11月以来,隆美尔就进攻突尼斯的有利之处而许下的那些振振有辞的诺言。“这和他从前对我们讲的话简直大相径庭,”希特勒怒气冲冲地说道,“他想把部队撤到昂菲达维尔去,这绝对不行。”

“我立即起草复电。”约德尔说。

3月7日早些时候,仍旧站在713高地上的隆美尔收到了来自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复电。希特勒的拒绝使他惊恐万状。约德尔在电文中直接引述了希特勒的话:“陆军元帅隆美尔对局势的估计截然不同于他在的黎波里以东期间的估计。那时他认为一旦撤到目前的马里斯防线,一切潜在的危机就会随即消失。现在却要求把两个军团撤到突尼斯和比塞大一带无法施展的桥头堡地区,这必将是失败的开始。”希特勒根据约德尔的意见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两个装甲军团必须不断地向敌人进行短时而有力的攻击,使敌方失去平衡。至于补给问题,运往突尼斯的给养物资将“增加一倍,以后再翻一番”。希特勒就这样许诺隆美尔,但是他并未透露具体的实施办法。

看着这份电文,突然地,确实十分突然地,隆美尔感到自己病得已无法再支撑下去。他随手扔掉了约德尔的复电,一下子钻进车子,立即驱车下山。在回司令部的途中,隆美尔告诉他的随从人员:“我决定马上接受治疗——一刻也不再耽误。”

当天下午,隆美尔开始向他的将军们告别。阿尔尼姆没有赶来,因为他又一次瞒着隆美尔到罗马和凯塞林商谈去了,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才回来。

3月8日,匆匆赶回来的阿尔尼姆紧抓住隆美尔的手,恳求隆美尔利用他的影响挽救仍在非洲的这两个装甲军团的命运。“我们经受不起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的打击。还要等些时候意大利海军才能把我们救出此地。”

隆美尔两眼空洞地看着阿尔尼姆,过了好一会,他才说:“我将竭尽全力做到这一点。”他举起元帅拐杖敬了一个扎,并许下诺言:“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我会回来的。”

事实上他是一去不复返了。他的私人参谋、司机和汽车早已在他上路前就已返回了德国本土,并且还带走了他通常在总结战斗时用的打字机和文件。

第二天,即1943年3月9日上午7点50分,隆美尔在斯法克斯登上飞机前往罗马,随行的有伯尔恩德上尉、霍尔斯特教授。他再也不会踏上非洲的土地了。

下午5点,隆美尔晋见了墨索里尼。他素来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深表钦佩,但却鄙视他手下的那帮人,认为他们腐败无能。隆美尔和墨索里尼的会见是在和睦的气氛中进行的。他们一共交谈了25分钟。

墨索里尼用流畅的德语不紧不慢地询问卡普里军事行动失败的经过:“英国人事先知道我们的进攻吗?”

“知道。”

“你认为马里斯防线如何?”

“我们已尽了全力去加强它的防御,并埋设了18万颗地雷。但那是一条从前法国人的防线,没有天然的反坦克防御工事。”

“蒙哥马利会在什么时候开始进攻?”

“可能在下次月圆的时候。大约3月15日。他现在约有11000辆卡车和坦克。虽然他的空中力量比阿拉曼战役时削弱了一些,但他的大炮却占有绝对优势。”

最后,墨索里尼郑重其事地挤出这么几句话:“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突尼斯。它是欧洲的最后堡垒。一旦丢失突尼斯,世界力量的平衡就会于我们不利。”

隆美尔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他警告说,目前这个桥头堡近650公里的防线过于长了点。一切都取决于给养问题。

墨索里尼似乎很同意隆美尔的看法,但在会见结束时,他却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向抱着乐观的态度。我们有我们的问题,可我知道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也有他们自己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根本的问题在于意志力。任何人,只要拒绝接受认输这种观点,他就一定会打胜的。”

第二天,即3月10日,下午3点15分,隆美尔到了德国已攻占了的苏联领土上。一位中校驾车从卡利诺夫卡机场把他接到“狼穴”,希特勒在乌克兰腹地的那个秘密司令部。希特勒就是在这个简陋的临时木建营房里野心勃勃地策划了他在苏联南部的夏季攻势的,然而它的结局却是进攻部队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25万人在那里遭到了围歼。不过希特勒已经在着手进行反攻了。

隆美尔到达的时候,希特勒还在巡视曼施坦因在札拉罗什的前线指挥部。隆美尔利用这段空隙时间,私下和他在希特勒参谋人员中的老朋友聊天。下午6点,元首乘着四引擎的大型秃鹰牌轿车回来了,他派人来叫隆美尔。

希特勒喝着苹果皮加肉桂的淡茶,不动声色地仔细打量着隆美尔。这位陆军元帅的脸庞和脖子上长满了沙漠地区的脓疮,颈上围着绷带,他“神情沮丧,神经已支离破碎。”

隆美尔也在端详着希特勒,元首看来形容枯槁,一副病态,被斯大林格勒搞得心烦意乱。

但是希特勒说,人们在失败后总爱看到黑暗的那一面,“这是一种往往使人做出错误结论的危险倾向”。隆美尔完全清楚希特勒是在含沙射影地说他。他极端憎恨人们给他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此后,隆美尔接连三天参加希特勒主持的大规模的军事会议,并定期地陪希特勒喝茶。一次,他同希特勒一直聊到清晨1点半,因此有人说他仍在骗取希特勒的宠信,这使隆美尔大为不快。

此时,戈林的威望已经江河日下,因为德国空军无法阻挡盟军对欧洲的美丽城市进行灾难性的空袭。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的潜艇部队传来的消息要稍好一些。党卫队这颗明星正在冉冉上升,因为和正规陆军部队相比,武装党卫队的精锐部队在苏联一直干得挺出色。隆美尔把突尼斯的局势作了全面汇报,强调了与意大利人相处的难堪局面。隆美尔再次请求收缩昂菲达维尔防线,但是希特勒不肯同意。

3月11日,希特勒出人意料地派人召来隆美尔,授予他骑士十字勋章上佩戴的钻石。隆美尔成了第一个荣获钻石的德国陆军军官。但他仍然不肯放弃他的收缩昂菲达维尔防线的要求。晚间11点20分,希特勒邀请帝国元帅戈林和隆美尔一道进餐,随后召开了联席会议。

隆美尔继续坚持收缩防线的要求,这是他能为阿尔尼姆及其将军们做的最起码的一件事。希特勒夜里仔细考虑了这一要求,第二天中午,他把隆美尔叫来说,他决定赞同隆美尔的意见,尽管只是一部分。希特勒决定:“把第一装甲军团的步兵调到收缩的防线上,即昂菲达维尔稍偏南的瓦迪阿卡里特地区。但要用更多的部队守住马里斯防线,如果该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可以放弃。”这样一来,轴心国的防线就缩短了300公里。希特勒接着宣布,海军司令邓尼茨上将将亲自飞往罗马向墨索里尼施加压力,以加速对突尼斯给养物质的运输,至少每月得送去15万吨补给物资。

隆美尔终于觉得自己的希望得到了满足。

45分钟以后,他向希特勒告辞,飞往新维也纳,露西正在那儿等着他。与此同时,一封电报送到了正在罗马的凯塞林手中,“元首批准了隆美尔陆军元帅的病假……此事务必绝对保密,甚至对指挥官和士兵均不得泄露。”隆美尔写信告诉阿尔尼姆,他跟希特勒经过讨价还价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他接着说:“令人不快的是,元首没有答应我立即回到非洲去的迫切要求,而是命令我立刻开始治疗。我时时刻刻都惦记着非洲,并为之感到担忧。”

2天以后,希特勒让邓尼茨带给墨索里尼一封信函,这是一封在希特勒的特大号打字机上打下的十页纸的长信。希特勒解释:“鉴于医生的建议是刻不容缓的……我请求你务必对隆美尔的离职和目前非洲指挥的变动绝对保密……不管后人怎样评价陆军元帅隆美尔,对于他的士兵,特别是对于德军士兵,他在每一个指挥岗位上都曾经受人爱戴。他的敌人过去害怕与他对垒,现在也是如此。”

但在此时,非洲正是一片黄昏的景色。晚霞从西天的云层里懒洋洋地斜铺在天空中,然后慢慢地散去,直到剩下最后一抹霞光,尽管这道霞光是那么绚丽,那么迷人,那么让人留恋,但最终还是无情地被夜色吞没了。

接下来的9个星期里,隆美尔度过了他安安静静的疗养生活。在这几周里,隆美尔一直在撰写他的战争回忆录。露西担任打字工作,14岁的曼弗雷德用铅笔在作战地图上划出轮廓线。每当隆美尔动笔,许多往事便涌上心头,同时也使他想起了许多问题。自1941年2月以来,10000名德国士兵,包括9名将军已在非洲命丧黄泉。

他仍旧惦记着非洲,一直和军事上作为他的副手的阿尔尼姆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阿尔尼姆负责向他汇报每天的形势。

当时的事实越来越明显,突尼斯已经大难临头。隆美尔对曾在自己手下的几位将军——克拉默、贝劳威斯,乃至阿尔尼姆等人的命运深感忧虑。他清楚阿尔尼姆的境况已是岌岌可危。阿尔尼姆只剩下70辆坦克,用的燃料全是从惨遭轰炸的突尼斯城弄来的劣等白酒和酒精。隆美尔致函最高统帅部,请求至少应该把最有价值的德国专家和军官从非洲撤走。但是凯塞林却仍然像从前一样抱着乐观态度,他对最高统帅部说,一旦给养物资运到,守住突尼斯是不成问题的。希特勒偏听了凯塞林的话。他命令,“必须千方百计守住突尼斯”,部队必须战斗到最后一枪一弹。

1943年3月下旬,美英军队在完成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终于向突尼斯的剩余德意军队发起了进攻,英军亚历山大指挥的18集团军,至少有20个师又4个独立旅,人员和装备齐全。而德意联军只有14个师又2个旅,人员和装备的缺额很大,每师平均人数不超过5000人,且又处于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两支大军之间,态势十分不利。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以其大部分兵力攻打马里斯防线,并以一部分兵力从西南进攻德意联军的后方。德意联军面临被合围的威胁,不得不北撤马里斯防线的守军,并于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

4月19日,英美联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了总攻。英军第8集团军自南向北实施突击,美英联军从西向东发起进攻,经过18天的激战,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万德意军队由于没有运输船只可供撤退,只好于5月13日宣布投降。轴心国在非洲的冒险行动全部化为乌有。在这被押进盟军战俘营的25万人中,有15万是德国人。

德意军队在非洲的彻底覆灭,使得隆美尔空留在那里的名字也不复存在了。隆美尔的非洲生涯已完完全全地结束了。

“沙漠之狐”永远地离开了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