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6830300000042

第42章 辩论战术的运用(17)

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孙大顺语气坚定地说:“不是,是凉鞋。”

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孙大顺的鞋子上,原来这双鞋子真的是一双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祁老师大为光火,大声问道:“凉鞋的后跟被剪掉了,它还是凉鞋吗?”

孙大顺昂起头,高声反驳说:“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但他还是一个人一样。”

祁老师一愣,又很快镇定下来,盯着孙大顺不紧不慢地说:“学校禁止穿拖鞋,禁止的是一种散漫的作风。”

孙大顺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深深地低下头去。

什么是拖鞋,什么是凉鞋,其实是一个不重要的问题,“乔装打扮”的鞋子是难以归类的。被这一类枝节问题纠缠,我们不能一错到底。

将错就错要学会恣意发挥,这是论辩的自由之境,是一个一般的高手所不易到达的层次。和许多精彩的方法一样,它可以让我们战胜对手,同时享受论辩的过程。

一个乡党委书记和这个乡的派出所所长争辩了起来。

原来,事情的起因是这个乡的几个地痞经常偷鸡摸狗,气焰日益嚣张,群众向乡党委书记反映了情况,书记于是找来了派出所所长,责问是否知道那几个地痞的胡作非为。当时,所长说知道情况。于是,书记又问为什么至今未对他们采取行动。

所长于是说:“采取行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像喂猪一样,如果还没等到猪肥就杀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这些地痞就像猪一样,现在还是瘦瘦的,没有喂肥,处罚起来没分量。所以这是个策略问题,群众不理解,我们可以理解。”

书记于是说:“你的‘肥猪论’太玄虚了,群众怎么会理解?猪是人们心甘情愿喂养的,而这些地痞,群众会甘愿喂养吗?还是听听我的‘肥鼠论’吧。如果有个人养了一只猫,指望它捉老鼠,可这种猫却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结果主人家老鼠成灾。主人找猫来问罪,可猫却振振有词地对主人辩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迟。’你猜主人对猫会有什么看法?”

所长似乎没有了主意,却又似乎有了主意。他喃喃地说:“这……书记的‘肥鼠论’更有哲理,我是一时糊涂,我马上就把那几只‘老鼠’抓起来。”

在某些场合,我们如果说错了话就改口,往往反而不美,甚至可能把错话越说越黑。就着错误妙打圆场,以下可以共鉴。

如果因为说错了话而陷入尴尬的境地,那么也可以引性顺着错处续接下去,自找台阶,为自己也为对方打个圆场。

婚礼正在进行中,一位来宾对新人的祝福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这个婚宴上的来宾正在争先恐后地祝福新人。一位先生激动地说道:“……感情的世界时常需要润滑,你们现在就好比是一对旧机器……”

举座哗然。一对新人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是各自离异后又重新组合的一对,自然以为那为先生的“旧机器”说隐含着讥讽。那位先生更是后悔不迭——原来,他的本意是要将一对新人比作新机器,希望他们能够少些摩擦,多些谅解,没想到却在脱口之间说错了话。

见改口反为不美,那位先生马上又补了一句:“已过磨合期。”见举座称妙,那位先生于是乘势而上,继而又充满深情地说道:“新郎新娘,祝愿你们永远沐浴在爱的春风里。”大厅内一时掌声雷动,一对新人早已笑若桃花。

被误会,或者被污蔑,申辩争吵往往无济于事。将错就错,巧释对方的词义,往往可以很快平息风波。

某学校举办作文竞赛,一个获一等奖的学生苗苗在颁奖大会上宣读作文。就在她满怀激情地朗读作文的时候,忽然有人高喊了一声:“抄的!”

在同学们的交头接耳中,苗苗同学却大声宣布:“是抄的!”

全场哗然!作文朗读也停了下来。老师一惊,低声却又不乏严肃地对苗苗同学说道:“作文比赛是一项严肃的活动,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假如你的文章是抄的,核实后将取消评奖资格。”

声音虽小,但全场又是一阵骚动。这时,苗苗同学却坦然地说:“请允许我把话说完。我说的抄,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打好腹稿之后,再抄到草稿纸上加以润色,最后定稿抄到规定的稿纸上。我抄的正是我自己独特的思想,难道这种‘抄’不对吗?”

一阵静默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佯装中计,突然反击

将计就计就是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去再向对方使计策,以达到维护自己、反击对方的目的。将计就计先让一步,佯装中计,因势利导,反让敌入我之彀,然后抓准机会,突然反击,使对方措手不及。

下例中,显示出邓小平同志是运用此计的高手:

1979年1月,当邓小平作为副总理访问美国,在签署两国领事、贸易、科技、文化协定时,美方有人问邓小平:“当美中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中国遇到了政治上的反对了吗?”在场的人都急切地等待邓小平的回答。邓小平开始说:“有呀!”稍停一会儿又补充一句:“我在中国的一省遇到了严重的反对,那就是台湾呀!”

当时美方代表提出的问题既敏感,又棘手,如果答得不严密,就会给对方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以口实。邓小平明察秋毫,将计就计,先故意顺着他们答,并有意停顿一下,趁大家惊愕之际,才突然补上遇到反对的具体省份——台湾。这个解答,既突出了中国政府与台湾当局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对立立场,又重申了只有一个中国的严正立场,也警告了一些人: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是不能得逞的。

我们再来看看基辛格如何智斗记者: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应付任何尴尬场面的外交家。1972年5月30日,他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天晚上,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弄,一般人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她是个迷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会错意了,追问道:“这是真的吗?”基辛格更认真地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费了好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成在V级潜艇上发射……”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基辛格所说的“向她解释”的那个问题,正是这些记者们一直追踪不放而基辛格一直守口如瓶的那个国家机密问题。

记者的发问显然想捕捉点“花边新闻”。基辛格佯为中计,故意去赞美帕莎,正当记者迫不及待进一步探问时,基辛格亮出底牌:他主要是向她解释导弹改装问题。而这正是记者千方百计打听而基辛格却守口如瓶的秘密。基辛格将计就计,顺势一击,强烈地揶揄了记者的能力,说明这个记者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连一个舞女都不及。

论辩术中的顺水推舟法,就是在言语上认同对方观点,用或顺推或反推或无中生有的办法,接着对方的话茬说下去,在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的过程,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归谬证明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达到婉言批评、辛辣讽刺等目的。

抓漏纠错

在论辩中,无论是哪一方都难以真正做到无懈可击。因而辩者应静心地听取对方的发言,敏锐地捕捉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就作为突破口,迅速发动进攻,撕破对方的防线。

抓住论敌的漏洞后,一般有两种进攻的方法:一是用极权威的话或确凿的事实直接证实对方的错误;二是用夸大或类比的方法来嘲讽批驳对方的错误。

下面是’90亚洲大专辩论会关于“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辩论中的一段辩词:

正方(东亚大学队):……在四小龙这个地方,在经济快速成长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确实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

反方(南京大学队):我想,对方同学实际上还是误解了这个题目。对方同学一直强调一种思想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说发动机可以推动汽车的运行,但并不是说发动机的制造原理、发动机的图纸可以推动它。对方同学如果不相信的话,不妨把图纸放到汽车上试试看。

正方:如果汽车不动了,那就需要人在后面推一把,以引发汽车机件本身的功能,这推一把就是推动啊!

正方企图以“确实”一词来强调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作用是儒家思想这一客观事实,反方洞察了对方把“人的思想”等同了“人的行动”,把“主要推动因素”等同于“主要推动作用”的漏洞后,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的批驳,而是巧妙地采用形象类比的方法,揭示对手强调“思想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就像企图用发动机图纸来推动汽车一样荒谬可笑。

在辩论实战中,有些辩手爱自说自话,缺乏抓漏意识,更缺乏抓漏技巧和攻漏手段,往往丧失取胜的极好机会。

辩论中因果关系的运用

一、注重因果关系

什么因,就有什么果。

有个流浪汉跛着脚艰难地走进医院,对护士说:“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我是个穷光蛋,没有钱交住院费用。”护士怀着一线希望问道:“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吗?”流浪汉说:“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护士彻底失望了,不禁生气地说:“修女?修女富得很!她们都嫁给了上帝,上帝不会没有钱!”流浪汉于是接着护士的话茬,顺应她的观点,也没好气地说道:“好!你就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后把账单寄给我姐夫就行了。”流浪汉摆脱了窘境,护士却不知道如何是好。

根据对方的观点,用归谬法顺其意而推,可以得出对方难以接受的观点。

前苏联童话作家奥雷启夫长得很黑。有一次,他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无赖嘲笑他说:“看,来了一朵乌云。”奥雷启夫按捺住心头的怒火,接过对方的话头,顺势推导说:“哦,所以癞蛤蟆叫起来了!”无赖自讨没趣,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由对方的观点顺推出令对方感到难堪的观点。

二、并不是所有的因都有果

一天,有位外国外交官看见林肯低着头在擦自己的靴子,心想,你这么一个总统怎么经常擦靴子?于是他说:“喂,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深谙其中的险恶用心,乘机反问一句:“是啊,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对方提出一个论点攻击我们,那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攻之,是谓反推。如果在应承对方的错误观点之中改变对方的意思,再向对方射去更加猛烈的炮火,那就是非同一般的高手了。

三、注意无因之果

顺着对方的话头无中生有,是谓“没有因,也有果”。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骗人,也可以用来逗乐(包括讽刺)。

对方怎么回答,那我就选择什么接着说下去,总之都是顺自己的语势而推,这算是算命卜卦的江湖术士之流给我们的启发。

大凡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占卜者,几乎无一不是靠顺水推舟混饭吃的。例如在大都市里面对那些忐忑不安的主顾,占卜者一开始就会说:“最近,你住处的附近正在进行工事,对不对?”因为大都市里几乎到处都有工事正在进行,听到这一句话的人就会心头一震,认为他算得好准。

经过了这个步骤以后,被算命的人就像接受了催眠术一般,一面点头,一面听着占卜者的“预言”。

如果主顾说他家附近并没有正在进行的工事,占卜者就会顺水推舟地说:“那就好。如果正在进行工事的话,你的运就会逆转。”

这时,主顾也会相信占卜者的解释——因为人们一般来说都对神秘的事情感兴趣,而且抗拒不了占卜者权威的口气和装束。

在辩论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对手提出的某些问题,我们难以回答,或者不愿答,或者不屑于回答,这时候,我们有必要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加以回答。这些巧妙的方法就是闪避答问。当然,这种回答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和话语进行辩论。

答非所问的重要作用

1928年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年仅28岁的共产党员夏明翰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刑罚,都不能使他屈服。国民党在对他进行最后一次审讯时,他用岔答术回答了愚蠢而疯狂的敌人:

“你姓什么?”

“姓冬。”

“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姓冬?”

“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当然也应说成姓‘冬’!”

“多少岁?”

“共产党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

夏明翰故意岔开敌人所要问的内容,使敌人一无所获,并一次次嘲弄敌人,真可谓一箭双雕。

在说辩中,有些提问者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企图通过提问使你处于难堪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如直言回答,便会中了对方的圈套,而采用岔答术,则能摆脱困窘,变被动为主动。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被一个心怀叵测的男人纠缠。男人对少女说:“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你贵姓?”少女答道:“我跟我父亲姓。”男人又问:“你父亲姓什么?”少女答:“当然姓我祖父的姓。”男人一无所获,还不死心,继续问:“你家几口人?”少女答:“和我家自行车一样多。”男人再问:“你家有几辆自行车?”少女白了他一眼,说:“每人一辆。”

少女的几句答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其信息度为零,既让那男人一无所获,又表明了对那个男人的轻蔑态度,使那人自讨没趣,悻悻离去。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日本记者问我国当时外交部部长陈毅,中国第三颗原子弹什么时候爆炸。陈老总回答说:“中国已经爆炸了两颗原子颗,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日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陈老总回答了记者,而且说了不少话,但全是无效的,记者从中得不到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信息。

在外事活动中,有些人经常被一些敏感话题推入困境,弄得不知所措,不会巧妙周旋,走出迷谷。什么是敏感话题呢?所谓敏感话题,是指那些“不能公开”,或“不想公开”,而在外事场合别人偏偏又要打听或询问的话题。这中间既有国家政事,也有私人生活。在这种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的微妙境况中,心中自然不快。如果你显出尴尬或愠怒,就标志着你滑入了困境。碰到这种微妙困境,唯一的出路只有冷静、沉着、巧妙应战。

答非所问的技巧

岔答术运用的核心是答非所问,关键则是抓准时机,选准岔口。岔口的选择,可从下列的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相近概念选择岔口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可有妓女?”周总理坦然自若,正色回答:“有,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掌声。周总理的回答,是用“中国台湾省”这一表示局部的下位概念,置换了“中国”这一表示整体的上位概念,巧妙地岔开了西方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充分表现了周恩来总理机敏的论辩艺术。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常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这种概念的不确定性,就可以把话题中某些概念转换为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岔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