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6827500000051

第51章 建立原始模型(1)

原始模型的质量如何,对即将进行的阅读顺利与否影响重大。原始模型的建立并不是凭空的、随意的,而是可以根据一些非正式信息(即正文以外的信息)来建立的。这种可供利用的非正式信息是很多的,可以粗略地归为关于著作和关于作者的。书的序、跋,乃至书名、目录都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书的重要信息。还有别的渠道获得的书评、介绍。如读一部文学名著,先读读文学史的有关部分就可以获得这部书的大致轮廓。作者的生活时代、思想观点、风格特征也是极有价值的信息。有了这些非正式信息,我们就可以预构书的结构模型了。当然,我们可以利用非正式信息预构出各种具有可能性的结构模型,也就是说,原始模型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这种仅利用非正式信息建立的原始模型,也许是极粗糙、极模糊、极不稳定的,但总比没有强,它毕竟为下一步阅读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去向。

阅读—校验模型

原始模型建立后,就进入阅读,即进入用原著的“现实”来校验模型的过程。校验的过程就是由模型向结构逐渐演进的过程。模型向结构演进的路径有单向的,有多向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者原始模型不断修正,或者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总之,整个过程始终保持单一模型。这是一种单向的演进路径。还有一种多向的演进路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出现多个模型并存的局面。阅读中,时常碰到需要假定多个结构模型,以便筛选、比较,这时就出现多向路径。采用单向还是多向,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模型读书法的优越性

模型读书法比传统读书法,有两点显著的长处。首先表现在便于集中注意力。而阅读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是理解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带着问题阅读注意力更易集中。

模型读书法还有一个传统读书法所不具有的长处,就是它的全面性。模型,实际上就是结构的模拟。在阅读的初期阶段,模型是模糊的,还是整体的,这是模型本身的要求。用模型读书法读书,阅读是围绕模型的演进而进行的,这样,读者就能保持思维的全面性,利于对原著作全面整体的把握,而不至于肢解原著。

模型读书法对读者的要求

模型读书法有比传统读书法优越之处,也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读者要具备以下思维:

①开放型思维。

要求读者知识面广,对新鲜事物保持浓厚兴趣,具有足够数量的信息储备,以便在构造模型时左右逢源。否则,就难免随心所欲,使模型无效,甚至产生相反效果,既不能帮助你揭露原著结构,而且使你越来越背离它。

②批判型思维。

保证模型向结构正确演进要靠批判型思维。要求读者毫不吝惜不合适的模型,根据原著的客观实际,不断修正和重建新的模型。否则,固执先入之见,就有可能歪曲原著,始终不能达到与客观结构同一。

③反省型思维。

即要求读者读懂一本书后,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被抛弃的模型之所以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模型又是如何建立的?久而久之,养成了反省的良好习惯,就可以熟能生巧,有效地运用模型读书法,其受益是很多的。

“模型”读书法创立人话“模型”

模型读书法的创立者许晓平,就是“模型”读书法最大的受益者,他先从江西省一所农村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后又被免试推荐为该系研究生。在谈到自己创立“模型”读书法的初衷时,他写到: 模型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模型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引人注目。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大都遵循这么一条路径:先提出理论模型,然后用观察到的事实对先前的模型进行校验,在校验过程中,再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修正或推翻重构。随着模型的不断完善,达到认识对象的本质结构。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模型——校验(包括修正或重构)——结构。这个过程是对传统经验主义方法论的革命,它体现了人向自然发问的时代观,有着重要的哲学意义。人们在考虑到它的哲学意义时,还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将要对教育学发生影响,很少有人谈到它可以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并予以足够重视。

据此,“模型”读书法正是把科学研究中的模型理论移植到学习领域的产物,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高声朗诵、密咏恬吟,两者结合起来。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高诵便于记忆,适用于读诗词、古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及外语、科技书籍。恬吟便于思索,细细地品味,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更深刻地领会其气势节奏、神韵。

高诵恬吟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能够锻炼培养口才,提高演讲的能力。它也是一种温故知新的重要方法,理解有利于高诵恬吟,高诵恬吟也能巩固理解,高诵次数多了,自然会加深记忆印象,就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朱自清读书强调“读”

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也颇丰。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认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怎样学习国文》)。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陈?声“兴到高声呤” ) 陈 声是蜚声国内外的工业微生物学家。他平生最爱读书,特别是古文,发过薪水总要购买一些心爱的书,先睹为快。平时,陈老致力于科研事业,略有闲暇,他便“倚窗展诗卷”,“兴至高声吟”。这样一种读书方法,使得他对古文很熟悉,在论著中能够引经据典,达到更好的效果。

傅雷教子背诵古文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从小就要求他们背诵古文。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 《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像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 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做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选……”望着已经知错的儿子,傅雷翻开《岳阳楼记》这一篇,让儿子高声朗读起来……

托尔斯泰动情读文章

对于国外的和现代的作品,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托尔斯泰就很喜欢朗读文学作品,并在诵读中感受或评判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

托尔斯泰在休息、闲暇或与友人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动情地朗读起他所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并经常因朗读而感动得掉下眼泪。有时候,他在朗读之后,还会加以评说。像托尔斯泰这样喜欢朗读别人的作品,然后再加以评说的情况,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并不多见,但这对于加深一篇文学作品情愫和内涵的理解,却有极大的好处。

这些大家的教诲,我们也应该牢记。对于经典,应该常常高诵恬吟,力争能够更好的理解。

选择最佳用脑时间的学习方法。最佳用脑时间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这时间人的精力专注,思想活跃,想像力丰富,记忆力强,创造力旺盛,大脑接受信息、整理信息和贮存、创造、输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时间均高。

掌握最佳时间法,要注意:①摸清规律,即细心观察、体验、摸清自己什么时间用脑效率高,即最佳用脑时间。

②合理安排,即把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每天的最佳时间里去做。而其他时间学习些轻松的东西和处理其他事情。

③持之以恒,即将每天在最佳时间里的学习形成习惯,这样会使大脑形成条件反射,每到此时大脑即兴奋,立即进行高效率学习。

学习当中,记忆是关键,然而,记忆也是最需要讲究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不是单一存在的,它同思维意识等大脑活动紧密相关,毕竟记忆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疲劳记忆等不卫生的记忆方法不仅不能记住需要记忆的东西,还会造成记忆力下降、记忆混淆等不良影响。科学记忆,事半功倍。

学习要讲究方法,以下七要诀希望对在记忆上存在问题的同学有所帮助。

保持稳定而愉快的情绪

记忆不是单一的思维活动,愉快的心情能够增强记忆的广度和深度,在心情愉悦情况下不仅会让你记得更快更多,也会记得更牢靠。这也好理解,愉悦的心情会让你对记忆充满主动性而不是苦不堪言的勉强硬塞。

注意适当的营养

大量的记忆消耗的能量多,所以需要补充适当的营养。有计划地、适量地吃点鱼、肉特别是蛋黄,对于维护记忆功能是很必要的。另外,新鲜空气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增强记忆力。空气污浊,头脑发胀,影响记忆效果。

一定不要抽烟饮酒

吸烟降低人的记忆力效果,吸的支数越多降低越明显。长期饮酒,可使人注意力涣散,理解力降低,记忆力下降,意志消沉。

劳逸结合记忆不累

打疲劳战妄图广种薄收的方法绝对是笨方法也十分不可取。与其说昏昏沉沉地耗,不如劳逸结合,学习一段时间以后,适当地休息一下,做体操、打球、唱歌、谈笑,都可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进而在大脑恢复活力后事半功倍的学习记忆。

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人体生物钟总是有节律的,如果形成了每日的生活规则,在固定的时间从事固定的活动容易让身心达到较佳的状态。如果经常无规律地安排生活学习,身体就会和意愿唱反调,全然不是想像的那回事。制订好每日的作息时间就严格遵守不轻易更改,这样才会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迎接高考。

注意掌握最佳的记忆时间

尽管不尽然,但是一般说来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心理学研究证明,记忆事物总是容易对首尾记忆深刻,那是因为记忆总是相互干扰,而首尾的干扰因素少,也就更容易记住。在早晨,大脑没有睡前学习材料的干扰,而临睡,不再受新学习的干扰。所以每天临睡前,把一天内学习的主要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这对记忆的巩固很好。晚上记的材料,第二天早晨再记一遍,效果会更好。

合理用脑

合理用脑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和抑制,有助于增强记忆力,使人保持不疲劳的状态。长时间啃一门课不如不同课程交替学习的效果好。内容相似的课程不要挨着复习。学习时用的是右半脑,听音乐、歌曲是用左半脑。左半脑兴奋几分钟,右脑就可休息一下。用音乐来调节,做到合理用脑,在世界各大学里已被广泛重视。

区别对待法是根据需求,区别对待,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方法。

由于书刊文献的类型、性质、内容、写法等不同,读者的需求状况不一,因此不可能用等量齐观、一种方法的统一的模式去阅读;只能是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书籍要逐章逐节认真地精读细看;而工具书、资料书只是当工作需要时才进行翻阅和查找。从读者的需要来说,读书的宽窄深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各种人对各书刊的读书目的、要求、深度、广度等都各有差异。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图书进行分类,加以区别对待。

历史学家陈垣读书先分类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读书,就有个“三分类”的方法。

少年时的陈垣,有次偶然得到了清代学者张之洞写的《书目答问》一书。打开一看,发现这本书开列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典籍,并作了鉴别,为读者介绍了学习的门径。陈垣十分高兴,连忙按照书目购买了大量书籍。有人问他:“你买了这么多书能念得完吗?”陈垣回答道:“书并不都是要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有的书要必求甚解,有的则可以不求甚解嘛!”原来,陈垣根据书的内容和用途,把要读的书分成了三类:即一般浏览、仔细浏览和熟读记诵。有的一两天就翻过去了,有的要读上个把星期,有的则需翻来覆去地背诵。

这种“三分类”法,使陈垣读书避免了“一刀切”、平均投入精力的毛病。他读的书比一般人多,精读的书比一般人深。直到老年,一些历代的名篇他仍然能够背诵出来,90岁时,还能把骆宾王的《讨武后檄》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差。许多基本史料,他不用翻检原文即能引用,给治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作家伍尔芙夫人读书有两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