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6827500000041

第41章 读文章,问在五处

上面探讨了一下假设提问法的一些基本要求。下面以语文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在学习中具体应用这种方法。

第一,在所学的关键内容处进行处理,然后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有提纲挈领作用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决定文章的走向),或是自己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结合具体文章来说,关键内容往往是阅读材料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者散文中的“题眼”,或者诗歌中的“诗眼”等。如果你能在学习中抓住关键问题,平中见奇、慧眼识珠,就能通过“提问——解答——提问”的模式排除疑难,学有所得。

第二,在内容的矛盾处提问。

有很多文章作者或有意或无意留下一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自己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以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为例。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词不能不引起强烈的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一句话中并列使用两个矛盾的词,他的用意是什么?结合整篇文章,我们很快就可以整理归纳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忘的可怜无比的人,对于他的死,根本就无人过问。因此,鲁迅先生就用这句话来作为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结局。并列使用的矛盾的两个词用意在于表明根据孔乙己的遭遇,无疑可以断定他是死了,但他的死活无人过问,因此又只能假设表示不肯定。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用语精炼、恰当之处吗?

第三,在伏笔置疑处提问。

很多文章由于谋篇布局的需要留有伏笔,为以后的发展留下空间。预留一手并不是文章中才有。爱好下棋的人都知道,棋着中有“闲棋”的说法,即在行棋布局中走出一步看似对当前局势毫无关系的路数。但是这一步棋往往在数十着之后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甚至会影响整个棋局的走势以及胜败!这就是“闲棋”的妙用。伏笔的作用与此类似。

以古文言文《促织》为例。文章写成名重新获得促织(即蟋蟀)一节,情节离奇,令人生疑。先是“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通“才”)举,则又超忽而跃”;等到后来写小虫与村中少年的蟋蟀斗,与公鸡斗,与宫中所有良种蟋蟀斗,竟能神乎其技、百战百胜。这些描写都为成名的儿子投井自杀,魂魄化为促织(蟋蟀)设下一个大伏笔,一直到最后文章才交代此事。这种伏笔置疑、埋设悬念,终篇点明收束的写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学习当中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提问,能使自己在感悟文章内容深刻的同时也初步领会高超的写作手法,一举两得。

第四,在激起悬念处提问。

所谓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许多学习实践表明,激起悬念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学习时的上佳心理状态,充分唤起我们的好奇心,使得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匠心和巧妙安排,体会到情节的曲折变化,从而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我们学习寓深刻于浅显之中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我们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和丈夫为了还清因为不小心失落了好友的钻石项链而带来的巨额债务,花了整整10年时间,以致玛蒂尔德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在这之后的某个星期天,她去了公园。此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无疑成为了一大悬念,也是回荡在所有人脑海中的一个大问号。这时我们不妨先猜测一下种种可能,然后再看小说结尾得出结论:玛蒂尔德邂逅了从前的女友珍妮(也就是钻石项链的主人),才得知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放弃了一切生活乐趣挣扎了10年,竟然只是为了一串价值五百多法郎的假钻石项链!她为了自己的虚荣,自己的醉心奢华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这样就可以使我们体会到结尾深刻的讽刺意义。

第五,在文句的蕴含处提问。

许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含义丰富,常常寄寓着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有些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旨;也有些句子,虽然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去不难理解,但联系全文却有“一石二鸟”甚至“一石三鸟”的作用。在这些文句中设疑提问,无疑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