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6827500000036

第36章 举一反三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举一反三可归纳为三个过程:

①去粗取精,要有所分析,有所鉴别;

②融会贯通,就是综合思索,找出规律;

③弃旧图新,就是独辟蹊径,不步后尘。

运用举一反三这一方法要注意:

①要大胆思考,以疑引思。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要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大胆思索问题。

②反复思考,举一反三,求得明白透彻的了解。

③经常思考,始终如一。养成经常思考的习惯,使得头脑越用越灵,越思越精,越勤学勤思越会感到自己知识不足,这又是敦促自己愈加勤奋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读书贵在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学习法与著名语言学家夏鄘尊先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不谋而合: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夏鄘尊的读一反三法 )夏鄘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夏鄘尊先生自己就是经常这样读的。

(贾平凹的举一反三法 )作家贾平凹也提倡这样一种举一反三的读书方法。他认为,书之为友不能一日不交;书是财富,要逼着自己静心地读书。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触一通三”法。他认为读书面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武术、绘画、舞蹈……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张连植树造林、做饭炒菜方面的知识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但博并非不要专。在这种泛览中,他认为只有精专于一,才能触类旁通。他对孙犁的《白洋淀记事》这本散文集,不只是读一遍完事,而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力求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知识。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结构、景物描写,再次学语言的运用,这样就逐渐摸索出写散文的门道。这本书读通了,读其他散文书就顺当了。对重点书他坚持多遍阅读,先欣赏,次吟味,再研究,然后方有得有悟。

(八个顾问 )被誉为“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潜心摸索读书方法,他曾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诀窍”,演绎成一首《八个顾问》的现代诗: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时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

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先生的“八个顾问”、“八个贤哲”、“八位何先生”,就是我们读书求知的良师益友、至爱亲朋!我们读书时能与这八位何先生结缘,能有这八位先哲带路,就敢想善问,能思会辨;就会开卷有益、学而致用,开拓创新、不断长进。

现在的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打开一本书,想想作者是“何人”,写“何事”,想引导读者“何去”……就不至于被诲淫诲盗的书籍拉向深渊。看到一个题目,想想作者将写到哪些题材?情节将怎样安排?故事会怎样发展?再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想法,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作者的欠缺。这种站在自己角度自我审视想问题的读书法,能激发最大的阅读兴趣与最广的思维空间。读到某一精彩语段或场面,稍作停顿,掩卷思索一番:作者何以这般想这么写如许说呢?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逻辑思维?……

我们都说爱读书,我们天天都在读书,但要将书读好,还真不容易。如果做到了举一反三,那这个“不容易”也就变成“容易”了。

读书札记也称读书随笔,随感。它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读书札记法,顾名思义,就是指读书的同时做摘录、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均得益于此种方法,许多古代名人都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札记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所见即记,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断性练笔方法。札记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最好结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札记要经常翻阅复习,“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在讲解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说说读书札记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