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6827500000028

第28章 用图忆法记文章(3)

Ⅰ.读完一个段落后再画重点。假如边读边画重点,你会发现有些重点其实并不重要。

Ⅱ.不要画太多重点。在书上画太多重点,反而看不出重点所在。原则上每页所画的重点不能超过该页信息的20%。

Ⅲ.划重点有助于做读书笔记。

Ⅳ.用双线、曲线或黄色荧光笔把最主要的概念画出来,每段只画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并且只在其关键点画线即可。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数段,可用1,2,3等数字加以标示,以利记忆。

Ⅴ.用单线画重要细节。通常每段不要画两个以上的重要细节,而且只在其关键点画线即可。

Ⅵ.对于最重要的概念可在书中空白处用“※”加以标示,以利于复习。

Ⅶ.重要的学术名词的定义可用圆圈注记。

Ⅷ.重要的细节如举例、因果、步骤、特征等可在书中边缘处用“例”“因”“果”“步骤”“特征”等字词加以注记,以利查考。

复述材料,检验阅读的效果

第四步,Recite,叙述、详述,在这一步,可以给自己或者学习伙伴重述或者解释一下你所阅读的材料,也可以回答自己早些时候提出的各类问题。最好是大声地说出。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和同伴交流材料,或是自己大声地复述出来。和不这样做相比,对学习更加有效。

这一阶段在其他学习方法中称为背诵(记录、总结或测验)。它们都同复述有关——从头至尾温习一遍你刚刚读过或学到过的东西,通过口头复述、某种方式记笔记或通过回答问题来作小结。

没有复述这一阶段,在一二天时间内,你会忘记读过的80%的内容。只有借助立即复述,你可能记住80%或更多。

①合拢书本(或放在一边)。在某些学科,尤其是理科,当你要证明自己理解和记住了什么,在学习中,你可能会有一半的时间要合拢书本。

②努力回答最主要的问题,并在回答时试图运用你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在检验你的复述情况时,提出一种模型是一个好方法。随着理解和复述量的增多,模型可以逐渐复杂。

③尽量运用图表、曲线或框图等直观表现手法。如果这些直观形式本身十分重要,最好能凭记忆加以描绘。

④对你要记住的要点抓住更多的细节(你的潜意识将发现更多的细节)。

⑤顺手记下自己仍然要作出回答的问题或没有完全理解的名词术语。

⑥再次翻开书本,再次浏览这一节或这一章以检查你的答案及直观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和精确性,进一步补充你需要作出回答的那张问题表。

⑦如果有必要可再次进行提问、阅读和复述两个阶段,具体集中在:  Ⅰ.扫清难点。Ⅱ.完善理解。

⑧复述整章的要点和主要的细节,具体可以采用两页纸:

Ⅰ.一页纸把整章内容分解成关键词模型,每一个关键词应该能够使我们回想起与之相联系的要点及观点。

Ⅱ.另一页纸收集一些不容易放在模型之中的具体材料,例如公式、定义、统计数据、图表和问题等。你可以用数字或符号将这些材料与模型联系起来。

⑨寻找机会复述或运用你已经学到的东西。每一次复述不仅帮助你记忆新的信息,也强化了已经掌握的东西。

适时温习材料,达到长期记忆

第五步,Review,温习(应该也伴随有评论的意思)是记住自己所学习材料的必要条件。前面几个步骤的重新回顾和反思,能够让自己注意到资料的不同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全景式的认知。

有规律的复习会巩固记忆的东西。这就是说,它把最初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化为长久储存的信息。更进一步说,它保证了存储的信息在必要时很容易得到恢复。

如果你已经运用了SQ3R方法,每次复习都应该只花费几分钟,这是因为你必须反复复习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第一次没有掌握的东西或者把你已经遗忘的东西再学一遍。

①第一次复习应该在学习后立即就进行。它通常应该只花2~5分钟,因为这时候大脑中的印象还十分新鲜,通过复习能够使信息在溜掉之前就被抓住。换句话说,即时复习能预防遗忘。

▲在完成复述阶段之后休息5~10分钟,伸伸肩膀,站起来走走,揉揉眼睛等等。在你休息时,大脑将对已经学到的东西产生更强的内部联系。

▲ 当你休息完之后开始复习时,你应考虑使用以下哪一种复习方法更为适当。

▲你可以运用已经准备好的关键词模型。首先,不要看这个模型,看看你是否能同时复述出要点,然后检查一下。接下来再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要点,看看是否能同时复述更详细的要点,并再检查一下。如果某个关键词不能引出所需要的信息,那就表明你需要寻找更适当的关键词来替代。

▲如果你现在是对已经读过的整章内容进行重新复习,需要准备一个能对整章内容作出概括的关键词模型,当你能够复述每一个要点和次要点时,大脑便会重新搜索与关键词模型相联系的细节。

▲如果你已经从一本书或教师讲课中做过笔记,可以将笔记大致浏览一下,看看这些笔记的内容与关键词模型怎样吻合。你可以运用画线、数字和符号等将笔记内容与关键词模型联系起来。

②第二次复习应该在第二天就进行,以便信息渐渐遗忘之前再次强化记忆。这次复习也应该只花2~5分钟。第一次复习和第二次复习合起来,一共花4~10分钟,但能够节省你将来考试前复习的几个小时时间。

③第三次复习应该在一周之后进行。第四次应该在一个月之后。这样不仅增强了记忆,而且也能够提供自己有关这门课程进步的情况。

④显然,在考试前需要最后一次复习。以前几次复习越是有效,考试前复习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同时也能够增加更多的知识。

其实上面这些步骤,在学习的时候,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老师都有提到过,我们可能不自觉地也用过。不过没有把他们系统的联系起来分成递进的几步。最关键的,没有相对应地作些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效果上不甚理想,只能自己地自觉和学习积极性来获得。如果我们能够贯彻这一方法,持之以恒,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还必须说明,任何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药方,更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检验学习方法的唯一标准是看其对自己提高学习成绩是否有效。所以,在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时,除了注意吸收他人经验,学习那些被公认的优秀方法外,还必须强调在学习实践中,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它们进行改造与创新。

学习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具体做法是:①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②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

③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④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⑤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做法是:

①勾画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②勾画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

③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④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⑤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

①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②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③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喜欢读书、渴望读书,但绝不能见书就读。因为世间的书籍浩如烟海,多不胜数。如此浩繁的书总是瑕瑜互见——有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好书,也有诱人堕落的垃圾书刊。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切不可“照单全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恩格斯重视读原著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恩格斯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筛选择优读书法”。

博览—通读—精读,是逐步筛选择优读书的过程。博览(浏览)是筛选读书量的基数,没有大量书籍的浏览也就谈不上筛选,但只停留在浏览阶段,对专门知识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从浏览的书籍中,择优选出一部分进行通读,可以了解书籍的梗概从而决定取舍,再从通读书籍中择优精读。只有在大量浏览的基础上才能选得准、选得精,也只有精读了部分书籍内容,才能保证主攻方向的深入。在精读主攻方向的指导下浏览,才能心中有数,不至于漫无边际。这种在主攻方向指导下浏览和在浏览基础上深入精选是筛选择优法读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