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6827500000016

第16章 用对比法理解数字

①13的平方为169,14的平方为196。

②浓盐酸的密度为1.19g/cm3,火警电话为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为公元前119年。

③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邮编查询电话为184,黄巾起义的年代也为184。

④空气的密度是1.293/L,把最后一位的3略去为1.29,在29前再加个4整好是氧气的密度,即1.429g/L。可见氧气比空气略重。

⑤地球陆地面积为1.49亿km2,地球距太阳的距离为1.49亿km。

⑥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km,而地球表面积为5.1亿km2,相当于整数和小数互换位置。

⑦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被称为一个天文单位,而太阳与冥王星的距离为60亿km,即40个天文单位。

⑧黄赤交角23.5°与南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相等,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66.5°同南北极圈所在的纬度相等。

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反映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的昼夜转换点,这四个节气的日期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从春分算起,月份分别为3、6、9、12,均为3的倍数,而日期分别约为21、22、23、22。

用对比法理解数学概念

①自然数与整数。

自然数即正整数(1、2、3、4、5、6、7、8……),其性质是:有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永远可以施行加乘两种运算。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其性质是:无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永远可以施行加减乘三种运算。

②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其性质是:无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稠密性和间断性,永远可以施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除数不为零)。

无理数专指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③等式、代数式、方程的区别。

等式含有等号,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直线、射线、线段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由无数的点构成的,在直线上取一点,则直线可分成两条射线;取两点则可分成一条线段和两条射线。把线段两端延长或把射线反向延长就可得到直线。

区别: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表示直线的字母无序;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表示射线的字母有序;线段有两个端点,可度量长度,表示线段的字母无序。

用对比法记忆物理概念

①音调、响度和音品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押 音调、响度和音品(也称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区别?押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离声源距离远近决定;音品由发声体本身性质决定。

②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a.把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将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1摄氏度。摄氏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b.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

c.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K。

③熔化和凝固。

a.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b.固体熔化时吸热,液体凝固时放热。

④熔点和凝固点。

a.晶体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b.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⑤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点的固体为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为非晶体,二者区别在于有无一定的熔点。

⑥汽化与液化。

a.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b.液体汽化时吸热,气体液化时放热。

c.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降低温度,另一种是加压。

⑦蒸发与沸腾。

a.蒸发与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b.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c.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⑧升华与凝华。

a.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b.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在凝华过程中放热。

⑨质量与重力。

a.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指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

b.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重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

c.质量在哪里大小都不变,重力随位置而变化;

d.质量用天平称,重力要用弹簧秤量;

e.质量单位一般用千克表示,重力单位一般用牛顿表示。

⑩压力与压强。

压力是指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用对比法记忆化学概念

①分子与原子。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氧气;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

②原子与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③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

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扩散、结晶等属于物理变化,燃烧、风化等属于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往往两种变化同时发生,这时要看以何种为主,关键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

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等,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叫做化学性质。

⑥单质与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⑦原子量与式量。

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砝码”去称量其他原子质量,所需要的“砝码”的个数就是被称量原子的原子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为式量。

⑧标准状况与通常状况。

标准状况为1个标准大气压,0℃。

通常状况为1个标准大气压,20℃。

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如NaCl、NaOH、ZnSO4等。

由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如H2O、CO2、HCl等。

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水。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白酒。均一、稳定、透明等性质是溶液不同于悬浊液、乳浊液的特点。溶液有液态、气态、固态之分,通常指液态。

紜{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关键区别是能否继续溶解。

紝{1}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HCl、HNO3、H2SO4都属于酸类。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NaOH、KOH、Ca(OH)2都属于碱类。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Na2CO3、NaCl、MgSO4都属于盐类。

紞{1}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紟{1}氧化与还原。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的过程为氧化;原子或离子得电子的过程为还原。

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还原剂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紡{1}风化与潮解。

风化是结晶水化物在常温下,自然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而被破坏的现象。风化是化学变化过程。例如:Na2CO3·10H2O和Na2SO4·H2O都可失去水变为白色粉末。潮解是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而自身溶在其中,形成饱和溶液的现象。潮解多是物理变化过程,也有的是化学变化过程。例如:CaCl2可潮解为溶液,所以CaCl2为常用的干燥剂。

紣{1}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都是化学反应。从反应的条件来看,都是可以被氧化的物质与氧气(也可以是其他物质)接触;不同点是反应的程度不同。

燃烧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时才能发生;缓慢氧化在常温下即可进行;自燃则是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且燃点较低的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由于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使热量积累,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而自发燃烧。

从现象来看,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缓慢氧化有热量产生,但不易觉察到升温的变化;自燃在达到着火点之前与缓慢氧化相类似,达到着火点后与燃烧现象相同。

紤{1}摩尔与物质的量。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指物质所含指定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离开了摩尔这个单位,物质的量就失去了它的特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