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6826900000023

第23章 荣誉与职责(1)

一、1944年度新闻人物

马歇尔没有当上“霸王”战役的最高统帅,带着委屈和痛苦的心情回到华盛顿。但在美国全国各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各种报刊杂志,到处都刊登了他的照片,到处都是赞美称颂他的文章,陆军部长史汀生,在12月31日的新年前夜,设宴招待马歇尔,庆祝他的63岁生日。

元月3日,新的一期《时代》杂志出版发行。封面上印着马歇尔身着将军服的大幅照片。他被选为1944年度的新闻人物。《时代》写道:“他身着将军服,却是我国民主社会平民主体精神的象征,他获得了举世一致的崇敬。”是“国家的监护者”,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福雷斯特·C·波格:《乔治·C·马歇尔:胜利的组织者:1943~1945》,纽约,1973年,第348页。

马歇尔获得如此高的声望最主要的在于他的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美国利益服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组织训练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支武装部队,达800万人,他们在非洲、在波斯湾、在地中海、在印度、在大西洋作战,或是提供后勤服务。凡是造访过五角大楼的人都不难理解为什么罗斯福离不开马歇尔。因为他所肩负的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他每天面临和处理的问题,就其规模、难度、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都是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单讲在他手下直接工作的官兵就有3 000人之多。他通过他们了解前线的情况、盟国的打算、敌人的阴谋以及总统和国会对某个问题的态度等。丘吉尔称颂马歇尔为“胜利的组织者”,这是很有道理的。

马歇尔对部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坚持原则,显得很教条和古板,但有时他又容许他的部下犯错误,能够容忍那些有才能而在行为上不怎么检点的人。在公众舆论和国会面前,他言语不多,表现得特别的谦恭含蓄。在名利面前,做到适可而止。他拒绝国会授予他元帅军衔一事,受到普遍的赞扬和称颂,又一次展现了马歇尔的魅力和风采。

1943年2月,在海军的催促下,罗斯福总统考虑提升马歇尔为陆军元帅、金为海军元帅,因为担任他们类似职务的英国人和俄国人,大都领有元帅衔,走到一起,军阶低了,难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海军部长诺克斯同史汀生谈了这一想法,史汀生回到陆军部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马歇尔,但遭到了马歇尔的反对。马歇尔对史汀生讲,他担心这种提升会破坏他对国会和人民的影响,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只图私利的人。千百万普通士兵在前线流血牺牲,英勇作战,默默无闻,而他们这些在安全的后方工作的人反倒不断升迁,他于心不安。马歇尔认为,这种拟议中的晋升将给他完成赢得战争胜利这个首要任务带来障碍。史汀生对马歇尔的反应感动不已,他对新闻记者说:“马歇尔的无私行为,真了不起……”

由于马歇尔的反对,史汀生向罗斯福写了一份备忘录。指出:“我曾和马歇尔谈过此事,他认为,就他自己来说,此次提升有害而无利,特别是关系到他和国会的关系以及美国人民的反应。他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很强烈,我倾向于同意他的意见。”几天后,罗斯福与史汀生谈论了此事,他们决定作罢。

1943年下半年,晋升马歇尔为元帅的问题又一次提了出来,并且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在国会里声势不小。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是国会和公众舆论主动发起和提出的,认为马歇尔当之无愧。马歇尔本可以顺理成章的接受,因为这不会影响他与国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但马歇尔又一次拒绝了。他说,把他的名字和元帅头衔放在一起,念起来会显得很滑稽,因为“元帅”一词的英语发音与“马歇尔”一词相同。

此外,了解马歇尔与潘兴之间关系的人知道这中间还有个秘密,是马歇尔不便挑明的私人感情。潘兴是马歇尔的老上司和保荐人,潘兴的军衔是四星级上将,在美国历史上,只有他一个人获此殊荣,马歇尔还未当参谋长的时候,有一次,潘兴对马歇尔说,总有一天,马歇尔也会像他一样,当上美国陆军上将的。马歇尔诚惶诚恐。对潘兴将军说,美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潘兴,没有人在军阶上超过他。潘兴被马歇尔的奉承话激动得热泪盈眶。现在,马歇尔的偶像正在华盛顿陆军里德医院的病榻上呻吟,如果接受元帅头衔,就会在军阶上超过潘兴,这对一个自信、傲慢而又脆弱的老人来讲,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因为马歇尔的拒绝,海军领导人没有当上元帅,在美国历史上也就只有五星上将的最高军阶。

要指挥这样一场全球战争,协调各战区、陆海军、盟国以及与总统国会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马歇尔把这一切管理得井然有序。不仅对前线战局了如指掌,而且各种关系处理得驾轻就熟。他还是像和平时期一样,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除非有外宾来访,出国参加会议等特殊情况,否则他从不熬夜,也不愿意在办公室里多呆一分钟。他对他的部下也一样要求,一切工作都在上班时间里解决,不必拖到下班以后再去处理。早晨,他骑马的老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在继女或教女的陪同下,沿着波托马克河走上那么半个小时,晚餐他都坚持回到家里吃。凯瑟琳早早的做了准备,等他下班以后,先是散一会凡步,让他放松放松,然后两人共进晚餐,边吃边聊。但马歇尔从不把国家大事和与同事之间的不愉快带到家里来。

在指挥作战方面,马歇尔调度有方,关键是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其中每天的“情况汇报会”最具特色,是他掌握和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

情况汇报会,每天上午9点钟准时开始,各部门准备汇报的军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口才出众、善于概括的年轻人,马歇尔特别喜欢重用他们。战争期间,他们中间的一批一批的在参谋长办公室接受一年半载的参谋工作训练后,优秀的人员,就被送往前线担任高级指挥官,然后,又从基层挑选一批上来。他们必须清晨4点起床,整理头天夜里从各战区发回的电报。在情况汇报会上,马歇尔不能容忍那些啰啰嗦嗦,词不达意的汇报,要想在参谋长办公室混下去,取得参谋长的赏识,就得精心准备,这对那些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马歇尔每天准时听取汇报,从不迟到,这时,地图已经张挂起来,各个汇报人员都已到齐。马歇尔对此显然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也令世界各地的美军和盟军司令官们羡慕不已。马歇尔后来回忆说:“介绍世界战况对我和主要工作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如此众多的战区作战,而国内形势又随时风云变幻。”马歇尔赞扬他部下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变得精于此道,把汇报会搞得有声有色,确实引人人胜。整个战争的最新情况一览无余。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易于了解战况”。

后来,马歇尔有一次在伦敦艾森豪威尔总部听了一次情况汇报会,没有条理,没有秩序,主题也不集中,成了巴黎公园随处可见的沙龙。马歇尔不禁大吃一惊。他要主持汇报会的最高统帅参谋长史密斯将军回华盛顿观摩一下,“看看情况汇报会是怎么个开法”。

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作战,不断向参谋长伸手,要求增加人力物力,有时甚至表现得有些专横和不可忍受。他的使者又来华盛顿,准备向马歇尔要东西,正值情况汇报的时候,马歇尔邀请他一起听听。此君把其他各战区的物资供应状况暗暗地与南太平洋作了一个对比,被惊得目瞪口呆。五角大楼不仅没有克扣麦克阿瑟,而是大大地照顾了。会议结束时,他再没有转达上司过分的要求,而是敬了个军礼,面带体谅神情,离开了汇报室。

马歇尔办事认真,不苟言笑,常常把那些新来的不了解他的年轻人吓得要死。甚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惊胆战的中尉被叫去见他,当场吓瘫在地、犯心脏病而死。这当然不是事实,但说明了马歇尔确实很严肃。通常是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在马歇尔那冷漠的蓝眼睛的凝视下也会变得结结巴巴或张口结舌。

有一次,一个年轻军官送文件到马歇尔的办公室,被马歇尔的严肃神态给吓懵了,把文件往地上一扔,夺门而逃。

“他怎么了?”马歇尔问他身边的助手,“他被您吓跑了”。

“谁,我?”马歇尔说,“嗨,我还想尽量友好和温和一点呢。”

事实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他的副参谋长汤姆·汉迪将军说:“人人都能与他共事和同他争论。只要你完成工作,就啥事儿没有。”当然,如果你工作完成得不好,他一旦发作起来,也非常粗鲁。他会把人臭骂一顿,把你晾到一边。为了全面了解战况,尊重大家平等的权利,参谋部所有大小官员,都可以直接向他汇报。对于那些有出息的年轻人,他总是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发展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一展才能,而决不把他们埋没在他的参谋部里。

就在马歇尔受到全国上下一致赞扬的时候,由于在一些会议上出言不逊招来了一些小小的麻烦,弄得马歇尔心神不安。

1943年年底,铁路工人与雇主之间关系开始紧张起来,铁路工会已经发出信息,准备12月30日在全国发起总罢工。罗斯福已告诉史汀生,说如果政府与铁路工人不能在30日前达成一项妥协,就由陆军来接管铁路。29日,工会宣称取消罢工,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公开摊牌,暂时避免了。但一些工会组织还是不能接受资方的条件,矛盾仍很尖锐,史汀生相信,全国罢工只是推迟了而已。

劳资之间的关系和纠纷是需要政府来加以调解和解决的。马歇尔历来对此采取不介入的态度。但现在是战争时期,铁路部门的正常运转,是保证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而且,一旦罢工发生,而总统又命令陆军接管铁路的话,陆军不可能抗拒总司令的命令,这会深刻地影响到陆军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这是马歇尔很不愿意看到的。更为糟糕的是,美国国内的混乱和不团结,只会为戈培尔的宣传机器提供材料涣散美军的士气,延长战争。从这些考虑出发,马歇尔反对工人举行的罢工。

史汀生希望让公众了解马歇尔的想法,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他安排马歇尔同“战争动员局”官员见面,想通过战争动员局的官员来做工会的工作。恰好,动员局的官员带来了几个“可信赖”的新闻记者。在情况交流中,马歇尔一反往日谦恭谨慎的作风,情绪激动,行为粗鲁。他“一拳砸在桌子上”,严厉地指出:为了尽快战胜德国,让纳粹卫星国失去对德国力量的信心进而背叛德国,是十分重要的。而任何分裂美国的行为,只会鼓舞他们继续留在敌人的营内,其结果是战争的延长,盟国多付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代价。威廉·富雷:《马歇尔:公民战士》,第351~352页。

马歇尔的评论,迅速在全美各地传播。开始,舆论把它归咎于英、美政治集团中某位职务很高的官员的腔调,但很快就弄明白,这是马歇尔将军的话,大家为马歇尔发表这样浓厚政治色彩的评论而感到吃惊。这是把工人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无限上纲上线,是用战争这个大帽子来扣人。美国工会联合会主席迅速作出反击,他要马歇尔或罗斯福行政当局的其他任何人提供证据,证明劳工战线是在为敌人的宣传帮忙。

但大多数的舆论工具对马歇尔抱谅解的态度,指出在当时的美国,除了总统以外,没有人比马歇尔肩负着指挥战争的更大责任,马歇尔的评论虽属严厉了一点,但其出发点是好的,基调也是对的。美国国内的任何公开争论和不团结,事实上都会削弱对战争所作的努力。

对马歇尔来说,最没有预料到同时也是最感伤心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他声称:马歇尔是想当美国的总统,他正在开始发动争当总统的运动。

马歇尔被弄得心烦意乱,他被自己的同胞和舆论所误解。在史汀生的建议下,他携夫人凯瑟琳到迈阿密作了一次短暂的旅行,以调养身心,这一事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公众和舆论对马歇尔总体的评价没有改变。

二、和谐与冲突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战争期间,都算得上是西方资产阶级杰出的领导人。但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丘吉尔是首相兼国防大臣,喜欢同他的参谋长们一起讨论问题,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他的参谋长们很容易了解首相的基本思路和想法。罗斯福同参谋长们没有定期的会面讨论习惯,他喜欢让他们按照一般性的原则去放手大干,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时,他就把他们叫来。这样,美国的参谋长对总统的思路和基本考虑往往有些捉摸不透。

因为战争的需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和彼此的信赖和崇拜,丘吉尔和罗斯福两人联系十分密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战争期间,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们这样经常在一起会谈,讨论问题而又亲密无间的,再也找不出其他的例证。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比他们与各自参谋长之间的关系密切。罗斯福的一些想法和打算,丘吉尔常常比马歇尔和金将军要早些获得信息,这样使马歇尔显得很被动。

但马歇尔由于同迪尔之间建立了密切关系,使他多少弥补了一些在这方面的不足。到了1944年,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亲密无间、无所不谈的地步,马歇尔让迪尔分享只有极少数人才准许知道的通过“魔术”破译的日本情报,并且把他在华盛顿出国访问时使用的私人密码给了一份迪尔,这是对迪尔的极大信任。作为回报,迪尔则把帝国参谋部在伦敦作出的决定的机密提要告诉了马歇尔,正是通过这一渠道,马歇尔能够及时掌握丘吉尔和他的英国同行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行动方向,而且,往往能够了解到罗斯福总统的思想脉络。

他们的这种交往关系当然是冒极大风险的,两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稍微不慎,便会破坏整个的英、美关系,他们自己即使不受到处罚和责备,也会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但他们对棘手的问题,都能应付自如,既不使他们自己也没有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

马歇尔珍视他同迪尔之间的私人关系,也十分重视维护战时英、美两国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对参谋部内那些激烈的反英情绪他常常加以抑制。同样地,为了美国利益,他也不能容忍英国人中的反美情绪。1943年夏天,由于丘吉尔在选择东南亚战区司令长官时,无意中准备任用一名具有强烈反美情绪的官员,此事引起了马歇尔的强烈反对。导致了英、美之间一场小小的危机,要不是迪尔在这中问斡旋,事情有可能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