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方圆全书
6815800000062

第62章 张驰并济人生自在有方圆(9)

从阴阳协调的角度来看待刚柔相济,我们就可以纵向地去分解这样一个问题,从人的个体本身,即人的性格方向也需要刚柔相济,从人的营养饮食的角度更要刚柔相济,热量高、脂肪高的食品与维生素的食品搭配进食利于人体生长发育,如果一味的大补特补时,就会使身体机能不能够得到协调性质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会危及自身的健康。

从做人风格上也需要做到刚柔相济。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在刚性中追求,那么就会失去柔性的功能,如果在思想上刚性惯了的人,肯定会忽略柔性的作用。

在古代,对于一个成功的将帅,就必需具备有刚强的性格,刚烈,然而却不固执已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就是通常所讲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并且软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到最后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失败。因此,要做到温和而又刚强,刚柔并济才算是最好的状态,才是一个人最为理想的性格特点。

这段文字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讲述了将领自身应具备的修养。文中提到刚柔相济这样一个要求,说明“纯柔”或者“纯刚”都不行,一定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刚和柔之间的结合,是刚中含柔,柔中见刚。

吴起是战国时期魏国大将,他爱兵如子,“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在用兵的时候,可以令士卒“交兵接刃而乐死”。依靠士兵的支持拥护,吴起纵横捭阖,挥师千里,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就特别值得现在的人借鉴。

有意思的是,被孔子看得很高的老子却也一直强调为人处世的“柔”的作用,而且对之陈述颇多,对刚则不甚推崇。

在待人处世中,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伤已的双面利刃。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通常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和杀伤力都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会被别人当枪使。对人方面,少直言指出他人处事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无数个事实证明,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在和其过不去。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别人的堡垒攻破,把人家从里面揪出来。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拐个弯,点到为止。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对事不对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说说而已。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批评事也等于批评人了。因此,我们始终要记住这句话: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耐心可胜

“按兵不动”这一成语出自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这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将赵简子准备攻打卫国。在其攻打之前,赵筒子派史默到卫国去了解卫国的情况,以便根据当时具体的情况,采取与之适当进攻的办法。史默回来时说:“我对卫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我们攻打卫国,不但不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恐怕还会遭到祸殃。原因是现在的卫国是遽伯玉为相国,由史鳅辅佐,孔子正在卫国,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的谋臣。卫国执政掌权的人,都是一些有才能的人。”赵简子听了史默的汇报,经过自己认真的的思考之后,觉得现在进攻卫国,确实不是时候,因此他便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着进攻卫国的时机成熟之后,再作进攻的打算。

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是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认真详细的去了解和分析,在搞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再下结论,要学会耐心地等待,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加圆满与成功。

成功需要等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过于浮躁,急于求成,见花求果,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是必须要学会等待的,学会等待是一种成熟。

歌手韩红在自己不到6岁的时候就永远地失去了父亲,母亲再嫁后她就只好跟着奶奶、叔叔一起生活。再到后来她进入二炮文工团,但有的人认为她潜力不够、形象不好,她被迫到通信站当总机接线员,一干就是10年之久。1995年,始终相信自己会成功的韩红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随从李双江,同年获得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大赛铜奖,自此她的演唱事业如日中天。在谈到自己曾经遭遇的“委屈”时,韩红说:“我不抱怨,我只是怀才不遇而已。只要有机会就准能让我遇着,让我张开了嘴就能够把好歌给唱出来。”

平时我们所听到得最多的就是所谓的“怀才不遇”,然而,韩红——这个身材胖胖、相貌平平的女孩,却根据她对挫折、失败的独特理解,给予“学会等待”以最准确的诠释。她的等待是一种积极的等待,我们要学会这种等待,学会在等待中驱散阴霾,在等待中走出逆境,在等待中寻觅发展自己的机会。

一个研究人员做了一个特殊的实验:给10个孩子每人一块糖,让他们在手里拿着,规定3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3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现在这10个孩子当中仅仅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剩下的九个孩子全都经不住诱惑吃掉了。十几年后,他又把这10个人叫到一起,结果发现当年那个没吃糖的孩子事业最成功。最后这位研究员根据这个实验得出结论说道:人,只有经得起诱惑和等待,才有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一旦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惑,那么到最后是不能做成什么大事的。

虽然对于如此的说法有些偏激,但确实也不无道理。为什么春小麦没有冬小麦那样粘稠、芬芳、好吃呢?实际上也就在于它没有经历过严冬与风雪的多次洗礼。植物尚且如此,更况且是人呢?经过数次的等待和考验的过程才会变得更加的美丽,一个人若不能够学会等待,学会在生活中磨练自己,那么他的生活就会与快餐毫无差异,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温饱。而懂得等待的人常常会具有深沉的耐力与宽广的胸怀,他们行事不会仓促,不会为情绪所左右。他们会把生活泡成一杯茶,慢慢且细细地品尝一番。

等待并不是守株待兔,也不是作茧自缚、坐失良机。其实等待也就是自身默默地积蓄力量,自我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等待不能患得患失、好高骛远,等待也不能放弃,不能失意。等待需要坚定不移与沉着冷静,等待更需要自己的一份信念,一种真诚。

成功的等待既需要一种安于寂寞的静守,又需要一种审时度势的清醒。这是一种伺机而发的等待,一种充满着生命张力的等待。对人生而言,这样的等待永远是一支瞄向“发展”的满弓弦箭,它时时都在屏息静听,候望成功的召唤。

等待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哲学,是在恪尽职守之后所付出的一分合理而又踏实的期盼。对于那些喜欢垂钓的人们可能就会有如此相同的体会:即使水清鱼稀,只要肯临溪静坐,波间的浮标总会有被牵动的一刻;而一个心情浮躁、不肯耐下心来静候的人,是永远钓不到一条鱼的。钓鱼是一种等待,等待在水中,也在人的心中,更有可能的是在心和水以外。你看,那鱼钩多么像一个问号,你把问题投进水中,等待着鱼的回答。鱼回答或鱼不回答,其实最终的答案都已经存在。问题和答案早已在垂钓之人的心中。鱼的回答与否只是个印证而已。人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显得更为平静一些,这就需要自己具有极平静的耐心。姜子牙放直钩垂钓,这是隐者之钓,钓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这是隐者的等待。可是却不知,最平静的是垂钓之人,最不平静的也是垂钓之人;谁能够说清,是鱼被人钓了,还是人被鱼钓了。到最后是得还是失?其实人生并不在得失,而在一个期待的过程,一个静静等待的过程。

等待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耐心的等待之中,品尝着生活且渐渐长大。感谢生活给我们一个等待。做人还是最好常生活在等待中,这是一个遥远的期待,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可以天天渐渐接近这个目标,这就是永远的渴望,是一种极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等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了等待,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确立起远大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可是往往在许多时候,等待常常会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十分消极而又被动的作法,中国古代寓言中所谓“守株待兔”的故事,成了众多嘲笑等待者的保留典故。其实,等待并非全是坐以待毙,或者等待着借饼从天上掉下来,而是等待者对时机的一种把握,是对等待者的信心和意志的一种考验。

等待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积蓄力量,是掌握时机,一旦有了实现愿望大展宏图的机会,等待者就将会一跃而起,一改往日的安详,而像脱兔那样地迅捷。人生并非像一首美妙的诗,我们所追求的事业也不会一帆风顺,当苦难挫折如同四面楚歌围上来的时候,当复杂多变的形势似迷雾笼罩在眼前时,我们就应当做到暂时停止行动以观其变,重薪制定新的策略应付局面,如此的等待其实是一种做人的睿智。

那些在漫长的征途上长期艰难跋涉的人,当预想中的成功或荣誉没有来临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志向和目标是否错了,或者对自己的潜力失去应有的信心,于是便开始苦闷、彷徨、或者忍耐不住寂寞,不是改弦更张放弃初衷,便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然而却不知胜利常常就伴随在隐忍多重的等待之后,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

进取是一种境界,等待也是一种境界。进取是一支飞行的箭,那么等待便是射出箭的弓;进取是力量的爆发,那么等待便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生中有进取是值得称道的,但忽视等待或者说误解等待的作用,必定会造成许多智慧的丧失。等待可以说是另一种进取。

等待与进取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当我们处于沉沉黑夜之中的时候,我们就只能按兵不动地耐心等待早晨的到来。在耐心的等待之中,我们才能够咀嚼进取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找出不少经验和教训,通过等待我们才能够平息进取当中所存有的焦虑,冷静地考虑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只有经过等待,进取才会更加有生气,更加富于策略,更有成绩,我们才能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强,从平凡走向伟大。

如果在为人处世中能够做到善用“按兵不动”这个策略,学会等待,也就是学会生活,这样也就学会了更好地掌握生命的方式。

以理服人

古代一些喜欢游说君王的谋士们,灵活且机警,如果不自傲,往往是可以达到成功的。危言、直言不易被其接受。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往往就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

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死了,赵太后便临时管理起了国政。到了第二年,秦国派兵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很是危急,赵国就派人向齐国请求救兵,但齐国说:“必须让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我国来当人质,我们才能出兵。”赵太后心疼自己的小儿子,不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都来劝谏,然而赵太后就是不听,她还下令说:“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一定要朝他脸上吐唾沫。”如此一来,谁也不敢去劝谏了。

左师触龙见国情十分危难,便想了一个计策,前去会见赵太后,赵太后见了触龙,顿时显得很生气。然而触龙却故意走得很慢,而且东拉西扯地和赵太后说了些闲话,这才使赵太后稍微和气了一些。接着,触龙又说起自己的儿子,意思是想为儿子谋求个差事。赵太后高兴地答应了,触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接触正题,谈起了长辈该如何爱护儿子的道理,赵太后因为已经消了气,所以对这些道理也听得入耳了。触龙说,为儿子着想,不能光看眼前,重要的是还应当考虑到他的将来,让他建功,这样才能够使他立业。到了最后,赵太后终于被触龙说服了,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到了齐国之后,齐国果然出了兵,最终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触龙就是运用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讲话技巧最终把赵太后给说动的。我们可以想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巨大力量。

一个严寒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脖子上面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路经此地的诗人乞讨。诗人囊中羞涩,面露难色,他思忖片刻,说道:“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顺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这句话。

路过乞丐面前的行人在看到这块牌子之后,顿时在内心涌起一种酸楚的滋味,纷纷施舍这位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诗人写的那行字而博得了众多人的同情与施舍。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诗人善于利用人们的“情态心理”,从而唤起了人们的态度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一句合乎情理的话语。对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有这样一个例子:蒋某学习一向优异,因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很多债,但父亲仍想方设法借钱让其读书,蒋某很懂事,不想读书了,以帮助父亲减轻压力。于是他的朋友知道后便对他说:“父亲生意失败,家里困难,这是现实情况,但你父亲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仍送你来读书,就是希望你能有出息,将来比他强,依我看,这是你父亲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投资,如果你现在不读了,我相信你父亲一定会很伤心。”蒋某在听了这番话语之后,很快振作起来,没过多久又成了年级的佼佼者。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交场合也不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去解决,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一些非社交性质的强制手段,然而这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说服不局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若想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说服工作是处处存在的,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呖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人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说服需要耐心、韧性,打持久战。但如遇到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对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