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方圆全书
6815800000024

第24章 方圆之中恪守人格(2)

张咏第一次去四川赴任的时候,恰好赶上了饥民暴乱,朝庭派遣王继恩、上官正两人领兵前来平叛。然而,两个人一到益州,就在那个地方花天酒地的享乐起来,也不约束部下,以至兵卒到处奸淫抢掠,什么坏事都做。张咏作为蜀郡的执政长官,对平叛的军队虽然没有管理的权限,但却有管理当地治安的权力。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律令,凡是扰民者,一律按暴徒当场斩首。并将律令张贴各处,让人尽知。

这一道律令刚发下来的那天,张咏的手下便捉了几个抢掠财物的士兵,问张咏应该怎样处罚他们,张咏对部下说:“你只要依照命令行事就行了,不要报到我这里,我可是什么都不知道啊。”部下明白了他的用意。原来张咏为了不得罪王继恩和上官正,又要维持好治安,因此才下的这道律令。王继恩、上官正一旦计较起来,自己也好推说不知。果然,第二天王继恩就找上门来,责问张咏说:“你的属下有什么权利杀死我的士兵?”张咏虚张声势地说:“王将军,这件事情我一点都不知晓,请你不要生气,事后我一定要查清此事情!”接着张咏又说道:“听说有些兵卒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做,要是部下按律令把他们当成暴徒处治了,我也一点办法也没有啊!”王继恩看到张咏一脸正气,又不敢发作,只得不了了之。但是城内的治安却突然的大有转变,逐渐的好起来了。

又过了月余,王继恩和上官正仍然还没有出兵的迹象。张咏想:假如向朝庭汇报这件事情,一定会得罪这两个人,说不定事情会变得更糟糕。突然,他灵机一动,有了办法。有一天,张咏在军帐中设盛宴款待二人。张咏说:“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宴请二位和诸将校吗?我今天为二位摆下的是饯行酒啊!”王继恩和上官正两个人都不理解他的意思,正待相问,只见张咏却抛开了二人,端着酒杯对帐下的军校们说:“今天我在这里为诸位饯行,你们蒙受国家厚恩,为国效力,在这个时候,正是大家推卸不掉的责任啊!诸位此行,随二位将军,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建功立勋,以报皇恩;假如在此地一直就这样耽搁下去,劳师旷日,朝庭怪罪下来,此地还是你们的死所啊!”一番话,说的众军校激昂慷慨。王继恩和上官正看到了这样的形势,知道他表面上是在激励众将士,但话的潜台词却是在严责自己啊!二人自知理亏,也只好顺势而下,一起齐声道:“今日蒙张蜀督相送,明日定当直捣贼窝。”第二天,便整军出征,领兵深入,果然获得了胜利。

暴乱是平息下来了,王继恩和上官正捕捉了很多参加叛乱的人,押到益州之后,准备以此邀功,但张咏却立即向朝庭提出了意见,速下赦令,使其尽快各归其家,以彰显皇恩浩荡。王继恩和上官正两个人都十分的生气,张咏解释道:“昔日贼寇掳掠之际,百姓有一大部分都是被迫才肯协从的,我们把贼首杀害了,其余的便应该以平民待之,这样就可以安抚民心,使其各归其家,安心种田,休养生息。正是昔日逼民为贼,今日我等还贼为民啊!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吗?如果杀之,则藏匿在山中的人必不敢回家,时间长了必然会再生变化。这哪能是你我所期待发生的事呢?”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把两个人说得心服口服,直点头称是。

真宗即位后的成平二年,张咏出任杭州。不想这一年竟然大旱,粮食欠收。百姓多以贩卖私盐以自给,狱中已经关押了百余人,但依然禁止不了,张咏到任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当时的状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于是就命令狱中悉数放人,宽刑而待之。同僚中有一大部分的人都不理解,责问道:“严以刑罚,尚不能禁,枉法纵之,岂不更甚?”张咏说:“钱塘十万家,饥者十之八九,假如不让他们贩私盐,把他们这一条自活之路堵死了,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即深又大矣。等到秋天收获以后,仍以旧法治之。法者,罚也,假如百姓连活下来的道路都没有了,罚有什么用呢?”

有个年方十六七岁的少年,状告其姐夫吞并其财产,其姐夫则把所有的证据都呈上来了,说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瞎扯的。原来,在少年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其父得了很严重的病,临终时把儿子嘱托于其姐夫,并立下遗嘱:死者的财产由姐夫一权掌管,等到儿子长大成人以后,将财产的三成分给儿子,七成分给其姐夫。谁知张咏看了遗嘱后,立即命令让人给他拿酒来,祭奠死者一番,随后对被告说道:“你的岳父,是一个聪明而又知道怎样变通的人啊。他以幼子托你,假如是以七成给儿子,儿子则早死在你的手上了。看来你岳父对你的为人非常了解,才不得已立此遗嘱啊!但你能将他抚养成人,功不可没。”于是,将财产的七成判与少年,三成判与其姐夫。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只要是听说过这件事情的人,都为他的明断所折服。

还有一件事情,也反应出了张咏处世的灵活性。寇准对于张咏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因为是寇准发现他的才能并向皇上推荐的。寇准任宰相的时候,张咏在成都对左右说:“寇公,奇材也,若能再注意一点学术修养就好了。”寇准虽是一个治国的能臣,但却为人轻狂,不太注意礼节,为此得罪了不少的人,这些人便合力排挤他,以至被贬到陕州。临走的时候,张咏设宴来送他,最终,寇准紧握着张咏的手说:“我今日被贬,张公可:有什么话教我吗?”张咏想毫不犹豫的就说出寇准的不足之处,又怕他不能接受,就叹了口气道:“寇公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一疆取来《霍光传》认真读之,当读到“不学无术”一句话的时候,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后就说:“这是张公在劝我啊!”虽然寇准知道了张咏的意思,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改正过。不久虽再次被起用,但终又被贬岭南,客死他乡。

张咏年轻时也是一个性急固执、刚愎自用的人,崇尚严厉治世的方略。有一次,手下有一小吏犯了错误还不愿意承认,张咏一气之下,竟然把他枷起来,当给他去枷的时候他却不让,还非常生气的说:“若要想将此枷从我脖上去掉,除非砍掉我的头!”张咏听到这番话,就更加生气了,真的就一刀将他的头砍了下来。为此事他受到了严厉的处分。后入朝做官,曾经得高人指点:“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就是忠于皇上却不要显示自己比别人对皇上更效力),公不言己能(办事要出以公心,但不要显示出处处自己比别人强)。只有这样去做官,才能够上得天时,下得人和啊!”因此,这些话张咏一直都牢记在心,办事总是在不失原则性的状况下,灵活的处理,以平和的心态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这一点就是皇帝最赏识他的:“咏在蜀,吾无后顾之忧啊!”下得百姓的爱戴,中间又和同事之间相处的非常和善。他虽然一身正气,却不是嫉恶如仇,即办好了事,也不损伤同事的利益,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对他都充满了信任,这些是得益于他灵活处世的作风。

灵活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为人处世,首先就要知道一个观点:人都有自私之心。

人们制造工具是为了使工具得其所用,在劳动中为人类服务;人们说的某一句话,办的某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达到他心中的一个目标。商人把商品卖出去以后,是为了得到钱或者是赚更多的钱,以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和实现自己的某一个梦想。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地套开去,跟着和自我关系的越来越疏远,套开的圈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社交范围也就慢慢的形成。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亲的;兄弟姐妹与我们情同手足。因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最至密的。父母兄弟姐妹,满足着人自降生以来的第一次关键性的需求。所以,人们往往把父母兄弟姐妹看作是与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人。

可是,由于人们的自私发展到了最高端,损害他人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越自私往往损害的人就会越多,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损害到自己的亲朋及父母兄弟姐妹。

朱元璋为了把国家大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才演出了火烧庆功楼的这场好戏。“权力”这个东西,你占得多了,他就会占得少,宋太祖似乎也非常了解这个道理,杯酒释兵权成了他的拿手本领。

私与公的关系要正确的处理,也就是正确的看待远和近、大和小的问题。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私心,但人与人的私心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差别。愚蠢之人只顾自己私心,不看众人私心,最后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只能落得个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仅见得到自己的私心,也看到了他人的私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众人谋求利益,他的自私眼光更为阔大。众人得到满足后,自然会称道于他,他自然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这样世界才会不停的走向进步。

举个例子来说吧,郑庄公与共叔段本都是姜氏之子,可是由于姜氏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于是姜氏对庄公遂生厌恶,便想立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姜氏千方百计把共叔段安置在要地,后来在郑武公那里讨了京城这块地方,于是共叔段就大大方方地做起了“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城过了百雉,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京地超过了它本应有的限度,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控制不住的。”郑庄公就说:“姜氏要这样,怎么可以避开祸害呢?”祭仲说:“姜氏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不如早给共叔段安排个便于控制的地方。”郑庄公只是回答道:“你就等着看吧!那小子一举一动都不正当,必会自取灭亡的。”

之后那个“京城太叔”共叔段划出属于他自己的地域。郑大夫公子说:“一个国家是容不得两司之状的,你打算把郑国送给共叔段,那我就侍奉他;假如你要是不心甘情愿把位子让给他,那让我去除掉他!”郑庄公非常平淡地说:“肯要就用不着,你等着看吧!他会自己赶上灾难的。”

共叔段非常自私,又把原来划出的地域正式收为自己所有,到了郑邑庆延。于封说:“土地广大了会得民心。”郑庄公却说:“共叔段不义,不能笼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会垮台。”

共叔段继续修葺城墙,并且开始制造甲衣武器,准备步车兵车,要攻打郑国。姜氏欲为内应,为共叔段开城门。郑庄公听到共叔段袭郑的日期,说:“好极了!”便命封率大队人马伐京,京人背叛共叔段。最终共叔段仓皇逃跑。

共叔段和姜氏两个人可谓是自私的不能再自私的人了。姜氏因生郑庄公难产便不想让他继承王位;共叔段不仅自私,并且还很爱耍小本领,时而划分疆域,时而扩充地盘,时而招兵买马。庄公一直按地不动,任其弟为所欲为,只是说:“等着看吧!等着看吧,到时候他会自己碰到灾难的。”等共叔段准备暗袭郑国的时候,庄公才出动军马大加征伐。共叔段为了争王位只可以偷偷摸摸的,灭郑也只可以用“暗袭”的方法,而郑庄公争王位却是堂而皇之,灭掉共叔段也完全可以采纳“大加讨伐”的形势。

共叔段目光短浅、胸无点墨;而郑庄公则胸怀大志,让共叔段自己露出狐狸尾巴,之后以正义之师出师讨伐故而一举获胜。这就是所要说明的正确处理了远和近、大和小之间的关系。

做人与处世亦须圆滑

苏丹梦到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于是,一觉醒来,他召来一位智者为他解梦。智者说:“陛下,您很不幸,只要掉一颗牙,就预示着你会失去一个亲人。”

苏丹非常的生气说:“你这个大胆的狂徒,竟然敢在这里胡说八道,重打100大板!”

之后,他命令人把这位智者重打了100大板。

于是苏丹下令又找来了一位智者,并且向这个智者叙述了他所做的梦。仔细听完之后,这位智者对苏丹说:“高贵的陛下,您真幸福呀!您做的这个梦非常的吉利,意味着您的寿命比你亲人的寿命还要长。”

苏丹非常高兴,令人奖赏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的时候,一位礼宾宫很不解,于是就问他说:“真是没有想到,为什么他受到的是惩罚,而你却得到奖赏昵?”

第二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表达方式决定的。”

很多时候,幸福和不幸,做人和处世可以说都是在一句话之间。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要说出实话,但处世说出真相也要圆滑。在有些时候,做人太真诚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做人和处世就好比是对待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到别人的脸上,就会造成伤害;但是,如果加上圆滑,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肯定会很高兴的接受。

在人生的每一个路口,对于每次的选择都会有切肤的疼痛,因为曾经的汗水以及泪水都溶进了这一段路程当中,岁月不会因为你的留恋而停止它匆忙的脚步,轻扶过去,面带笑容面对你的将来,选择是人生的必然。

认真的审视那些没有了棱角的巨石,感受着一种搏击过后的成熟,坚硬在心永不改变的刚强毅力,也许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启示:外圆内方。方,指的就是做人的正气,良好的品质;圆,指的就是处世的技巧,圆滑的行动。方,是原则性的;圆,是灵活性的。方,有棱有角,保持做人的个性;圆,圆滑世故,免受所有没有必要的干扰和伤害。

规矩与方圆

什么是规矩,它所指的就是一定的规章守则、法律制度,其中它所包含的也有我们的工作职责;方圆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正常秩序,安定的人民生活。认真的研究历史与现实,我们就会发现,规矩无所不在。远的有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近的有刚刚颁布实行的婚姻法;简单的有汉高祖的“约法三章”,复杂的有确立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1781年宪法……

假没一个企业没有规章制度,一个职工不尽他应该尽的职责,那么,假想一下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船舶靠码头后,液压码头没人操作,船上的车、人就无法走到岸边;现场工作人员不认真放行车辆上船,不仔细做好危险品的查堵工作,船舶航行就会存在着安全隐患;员工不依照规定统一着装,不讲服务文明用语,窗口形象就会受到破坏等等状况。这样,我们这条“蓝色公路”还会顺利而行吗?

这和喝水是同一个道理,假如没有杯子的话,水就会流得到处都是,这杯子对水来说就是一种约束;而我们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对每个员工来说也是一种约束。又有激励机制,又有约束机制,我们的企业才会蓬勃发展。只要有规矩,才会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每个人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然而,落实到行人与斑马线之间、行人与红绿灯之间,好像就没有方圆了。

社会需要每个人把规则写在心中,因为规则里蕴涵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曾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河水对河岸咆哮说:“你像两堵墙立在我的身旁,妨碍我随意的流淌,限制我的发展。”

河岸严肃而仔细地回答:“正是因为有我的存在,淙淙河流才能汇聚成滔滔巨流!”

河水不听劝告,冲毁堤岸,野漫横流……慢慢的没有了。

这则寓言故事正好印证了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