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6815600000069

第69章 决策智慧——博弈中胜(8)

有一天,秦桧的妻子王夫人进内宫拜谒显仁皇后,两人坐下闲聊的时候,皇后不经意地抱怨说:“最近怎么很少看到大尾巴的子鱼了?”王夫人想都没想,应答道:“臣妾家里有,改天给您进献一百条吧。”

王夫人回到相府后,把这件事告诉秦桧,秦桧听了勃然大怒:“你这个蠢货,怎么可以胡乱说话呢!宫里没有的东西我们家却有这么多,皇上会怎么想?你想为我们家招来灭门之祸啊?”王夫人听了,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秦桧见骂王夫人也解决不了问题,只好自己想办法了。忽然,想好一条妙计。

第二天,秦桧叫人准备好100条腌青鱼送到宫中。显仁皇后拍手笑道:“我就知道这婆子没有见过世面,果真如此!”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桧的谋略实在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因而他能够在偏安一方的南宋朝廷中得宠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看一个明朝的案例。

明神宗时期,神宗皇帝虽然已经指定了太子,但是当时的郑贵妃工于心计,深受皇帝的宠爱,所以东宫太子并不受重视,地位有些岌岌可危。太子的日子过得很困窘,不仅侍卫力量单薄,就连日常开支也非常紧张。在这段时间里,全靠司礼监的王安照顾筹措。有一次福王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藩国,郑贵妃倾全力准备了丰厚的礼物送给他。有人为了讨好太子,将郑贵妃所送的最后十箱礼品拦截下来,堆放在太子的东宫门口。

王安知道后,对太子说:“这可不是当太子应该做的事!”太子说:“已经抬到这儿了,怎么办呢?”王安说:“马上送还贵妃。”王安另外又找了十个相同的箱子,装满了钱币和器物,叫他们一并抬回去,然后王安派人对贵妃说:“刚才拦下贵妃的箱子只是想知道贵妃箱子的式样,好依样制造,盛装礼品。”贵妃得到如此厚礼,心下大喜。明神宗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也非常满意。

秦桧和王安都是博弈的高手。我们先来看一下秦桧的博弈情况吧。秦桧由于他妻子的不慎,泄露了一条重要的信息给皇后。皇后可以从这条信息中读出秦桧家中比皇宫还富有,这无疑在透漏秦桧有贪赃枉法的嫌疑,但是事已至此,秦桧已经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现在他只有两种策略选择,一种是按照王夫人的许诺送100条子鱼到皇宫,另一种是谎称自己家中没有,不送去。显然这两种策略都是对秦桧不利的。策略一,无疑是在不打自招,证明自己确有贪赃枉法的事。策略二,自己家中说有,而现在自己却说没有,这不是欺骗皇后吗?因而两种策略都是行不通的,于是表面上看来,秦桧似乎已经陷入绝路,但是秦桧的高明显露出来了。他表面上选择了策略一,向皇宫送去了一百条鱼,而实际上他却开辟了另一条策略,那就是他把送去的内容换了,不是子鱼,而是青鱼。这条策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弥补了策略一和策略二的不足:鱼送去了,不是在欺骗皇后;送的不是子鱼,没有贪赃枉法的嫌疑。

在第二个例子中,实际上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局面的是太子,在博弈中王安只不过是在替太子博弈。最后这次博弈的高明也如秦桧博弈一样,在似乎陷入了无任何优势策略可能的情况下,却通过调换内容使局面突然一转,顷刻之间,危机就巧妙地化解了。

其实选择优势策略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你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困境和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依此逐条分析你应该如何规避掉你所面临的困境,然后再分析你要达到的目标,找到最佳的路径。

范蠡救子的失败

找不到优势策略并不可悲,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决策大师,但是如果你发现不了劣势策略,那么你就是一个十足的庸才。

可以说并不是每一个博弈都有优势策略,但是每一个博弈中肯定有劣势策略,因而进行一场博弈时,如果你找不到优势策略,这并不是最糟糕的事,而真正糟糕的是你找不到劣势策略。如果你一不小心选择了劣势策略,那么你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优势策略优于其他的任何策略,同样,一个劣势策略则劣于其他任何策略。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劣势策略,那么你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远小于选择其他的任何策略所获得的收益,甚至你的收益可能是负的。

历史上的范蠡救子就是一个失败的策略。

越王勾践击败吴国以后,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更名改姓,做起了生意,后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因他定居陶地,所以人称陶朱公。

陶朱公的二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囚禁于楚,范蠡的家人急死了,就想以范蠡自己的面子将儿子赎回来。但是,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理,我的儿子也不能例外。但是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他不要在街上示众。”

于是就让他的小儿子带上许多的钱,放在一个麻袋里,驮在牛车上。范蠡的小儿子正要上路,范蠡的大儿子说他可以替弟弟去,范蠡知道这个大儿子平时办事能力并不强,有点舍不得花钱,就不同意他去,但是他的大儿子说:“家中的长子应该帮助父亲做最重要的事,现在弟弟犯了法,你不派我去,而派小弟弟去,别人不会说我是个不良之辈吗?”

说罢,就拿着刀要自杀,他的母亲赶快来阻拦,说:“我看就让他去吧,小儿子一个人去未必能救活,现在二儿子还没有救成,就死了个大儿子,那不把我们的心都伤透了。”范蠡也只好同意他去。临行之前,范蠡给他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交给他的老朋友庄先生,并且嘱咐他说:“到了那里,把这里带去的黄金都交给庄先生,让他代你处理,遇事千万不要和别人争论。”大儿子一一都答应下来。他家是一个非常富的家庭,大儿子就又偷偷地带着许多黄金。

这位大儿子到了楚国,好不容易才找到庄先生的住处,本来他以为父亲所结交的这位庄先生一定也是非常富有的,哪知到了那里一看,庄先生原来住在乡村,房子七歪八扭,很不像样,他穿过一大片野菜地才到了庄先生的家。

范蠡的大儿子来到这位老者的面前,交上了书信,并且把车子上带来的所有黄金都交给了庄先生,这位老者说:“你的事情办好了,你赶快离开这里吧,千万不要停留,即使你看到你弟弟从监狱里出来了,你也不要去问他。”他把头直点,就告别了庄先生。

但是他并没照庄先生所说的那样去做,他觉得楚国这地方很好玩,再说弟弟还没有放出来,我回去又怎么交代呢。这样他就在楚国浪荡起来了。在这期间结交了楚国的一些贵族,他们一听说是范蠡的公子,当然对他非常热情。他也就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这些贵族。

这位庄先生虽然看起来很穷,但是他在楚国具有极高的威望,他的廉洁正直广为人知,朝廷的一些大臣们都把他当做老师一样对待。他接受了范蠡的金子,连一句拒绝的话都没有说,这使范蠡的大儿子心里有点不快,心里嘀咕,这老头也是一个贪财的人。

而庄先生根本不想要他的一文钱,他是把金子当做信物,待事办成后,他还要如数奉还,他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金子,如果我以后死了,来不及交给他,你一定要帮我交给他,一点也不要动。”

不久,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入宫晋见楚王,他说:“昨夜臣观天象,发现有一个星宿的位置有些异常,这有害于楚国。”

楚王一听忙问:“该怎么办?”

庄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古人常讲只有积德行善才能避祸消灾。”

楚王想了想,若有所悟,便客气地说:“先生请回吧,寡人知道该怎样做了。”

楚王马上传下旨意,封存所有的国库。

曾受过长子贿赂的楚国贵人闻讯,连忙告诉他说:“楚国将要实行大赦。”

长子问:“何以见得?”

贵人向他解释道:“每次大赦前,都要封存府库,楚王昨晚已派使者封存国库了。”

范家大儿子听后高兴极了,自己的弟弟就要出来了,父亲不是担心我不会办事吗,我这不是办得很好吗?但是又一想,我弟弟出来,这是国王的恩赐,那老头白白地拿了我那么多的黄金,这还了得。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就登门去取那钱财。

他来到了庄先生家,庄先生大吃一惊,“你还没走?”庄先生问。

范家大少爷说:“我有点事还没来得及走,我听说国王准备大赦,我的弟弟马上就要出来了,我特地来向您老辞行。”

庄先生明白他的意思,就对他说:“你把带来的黄金带回去吧。”他也不客气,就到后屋里取走了黄金。他驾着牛车,乘着月色,口中哼着小曲,心里高兴极了,我的事办成了,但是一分钱又没有花,回去后,爹娘不知怎么夸我是好呢。这回他算错了,范家大少爷走后,庄先生感到心里很窝囊,我活了这么大,被这小子辈耍弄了,这口气他咽不下去。

于是他又去面见楚王,对他说:“我上次说了星象不好那件事,大王果然要用做好事来破这坏星象,这太好了,但是我在外面到处听到人们这样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我们楚国,他家拿了许多钱来贿赂我们楚国的大臣,你知道陶朱公是一个多么富有的人,所以人们都说,大王你不是为了怜悯同情人民才实行大赦的,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

楚王一听大怒:“陶朱公再富,与我何干,我们楚国难道稀罕他那两个钱?”就下令将范家的二儿子先杀死,然后再实行大赦。

这位一向精明的范家大儿子这时可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他踏上了归程,有气无力地驾着牛车,父亲给他的黄金当然如数在,但是他的车里又多了一件东西,这就是他弟弟的尸体。

他到了家,他的母亲和远近邻居看到范家二儿子的尸体,都很悲痛,惟有陶朱公一人不但不哭,反而大笑不已。人们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知道他这一去,他的弟弟一定会死,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是他舍不得花钱。他小时候和我在一起,我们吃尽了苦头,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他生活非常节俭。至于他的小弟弟,他出生以后就看到我万贯家财,他只知道尽情地享乐,出门乘好车,骑良马,花钱就像流水一般。我派小儿子去,就是看他舍得花钱。而大儿子硬是要去,并以自杀相要挟,而只好让他去。他这一去,我就一直在等我二儿子的尸体回来。这是事情的常理,没有什么好悲痛的。”

对于陶朱公的家庭而言,千金绝对算不上一个大数目,而且千金的目的在于救人,那么这千金更算不得什么了。然而,陶朱公的长子由于过分看重金钱,结果害了自己的弟弟的命,这就是因小失大的恶果。

范蠡的大儿子确实不够精明。我们不管他有多少策略可以选择,也不论他的优势策略在哪,只要他按照其父给他安排好了的最优策略去做,一定可以救出自己的弟弟。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选择的策略是劣势策略,这是稍微用上一点脑子就能看出来的。黄金已经送出,弟弟只是等待大赦,但尚未出狱,而在此时去向庄先生索要贿金,难道是明智的选择?

我们来分析一下范蠡大儿子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首先,他追求的目标是救出弟弟,然后是拿回黄金。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大儿子分析当时的情景,自己已经具备实现这个完美结果的时机:一、弟弟将要被楚王赦免;二、庄先生没有出力却收了黄金,此时去索要定然能够拿回。基于这两点理由,他去索要黄金是个优势策略。

但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是一个劣势的策略,一是因为他做出这个决策的时机不对,他的弟弟还没有被放出来,情况还有变化的可能。二是他低估了庄先生的影响力。虽然他在朝中多方打点,但庄先生是影响楚王决策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范蠡大儿子判断有误。

找不到优势策略并不可悲,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决策大师,但是如果你发现不了劣势策略,那么你就是一个十足的庸才。

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

当我们无法找到最优的策略的时候,博弈论教给我们决策的首要选择就是寻找自己的劣势策略,然后剔除劣势策略。

当我们无法找到最优的策略的时候,博弈论教给我们决策的首要选择就是寻找自己的劣势策略,然后剔除劣势策略。当我们把一个个劣势策略都剔除掉,我们需要选择的策略选项就变少了,于是我们的选择难度也就随之降低。如果你只有两个策略,当你找到一个劣势的策略,那么显然剩下的就是你的优势策略;如果你有很多的策略,你一步步地剔除那些劣势策略,或许在剩下的策略中,你仍然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但是此时你至少可以相信,无论你在剩下的策略中如何选择,你选择的都不是最差的。

战国时期,有一年,秦国约赵国联合攻打魏国并向赵王许诺,若是胜利之后,秦国将把魏国的邺城作为谢礼让给赵国。魏王怕受到赵、秦东西夹击,十分惊慌,赶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魏国大臣芒卯说:“我们如果和两国同时作战,即使倾全国的兵力,也必然会遭到惨败,因而我们绝对不可与他们死战。秦赵原本不和,现在联合起来不过是为了利益,想瓜分我国,各讨得点好处。他们都各有各的盘算。秦国是想灭掉我国,而赵国只不过想获得我国的邺城。

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他们的联盟就会解散。秦国野心大大,是我们的敌人,而赵国只不过贪图一个城池,大王可以许诺送给赵国邺城,换取赵国和秦国断交。秦国缺少了赵国,是不敢再攻打我国的。这样我们就以最小的代价解除了危机。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魏王想想,觉得芒卯说得有理,便说道:“只要能解除他们的联盟,一座邺城也顾不得了。”于是魏王让张倚依计去游说赵王。

张倚见了赵王,说:“邺城这地方,依照现在的形势看,我们是保不住了。大王和秦国联合攻打我国无非就是争夺土地,为了避免战争,我们大王有意把邺城献给大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赵王听说魏国要把邺城献给自己,自然很高兴,但又怕魏国玩弄什么花招,便试探地问道:“两军还没有交战魏王就主动献地,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想你们大王不会那么糊涂吧?”

张倚解释道:“两军交战,兵凶战危。大军过后,荆棘遍地。战争之后,必然有荒年,尸骨遍地,百姓遭殃。我们大王从仁慈出发,不愿生灵涂炭,故有此举。”

赵王又问:“你们大王恐怕不会白白地送我一座城池吧?他要求我做什么?”

张倚说:“这是自然。我们是来谈判的,不是来投降的。赵魏两国曾经多次结盟,是友邦。与其将土地沦落于夷狄的秦国手中,不如交给朋友管理,也希望大王从友邦的利益出发,与秦国断交,与我国恢复友邦关系,我们奉上邺城作为报答。如果大王不愿这样的话,我国就只有全国动员,拼死一战了。请大王仔细考虑斟酌。”

赵王想了一番,说:“我好好考虑一下,明天定然给你答复。”

张倚走后,赵王找来大臣们商议。相国说:“与秦联合攻魏,胜利了也不过得到一个邺城。现在不动手就可以达到目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说秦国本来就是虎狼之国,其目的绝不是仅仅灭掉一个魏国,一旦攻灭魏国,它的势力更为强大,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赵国了。不如答应魏国,让他们在西边抵御强秦,这才是长久之计。”于是赵王答应了魏国,宣布与秦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