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6815600000067

第67章 决策智慧——博弈中胜(6)

最终公子元选择了后一种策略。这一决策表面上看来是没有得到最大的收益,但是它却是符合博弈论要求的最优策略,因为就公子元所掌握的信息,他攻城失败的概率是很高的,这样一来,进攻的效益就小于撤退的效益了,这是符合“期望效用”规律的。

这一场博弈中,有趣的是双方都使用了空城计而且都很成功。至于后一个空城计,原理和前一个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做分析。

孙膑减灶败庞涓

在博弈中,如果甲方是不透明的,乙方是透明的,那么乙方的博弈成本将是非常的高,必输无疑。所以理性的博弈人在向对方传递信息的时候总会故意地混淆信息,给对方错误的判断。

孙膑和庞涓是战国时人,他们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首先得到魏王的重用,他嫉妒老同学的才华,怕他抢了自己的饭碗,就设法陷害他,使他在魏国遭受膑刑,即挖掉膝盖骨。后来孙膑几经辗转,才来到了齐国。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韩魏交战,韩不能支,求救于齐。齐宣王乃拜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五百乘战车来救韩国。

齐师一出齐境,田忌下令直走韩之新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孙膑阻止道:“解纷之术,在攻其所必救。为今之计,惟有直走魏之大梁,才能解韩之围。”田忌便依军师之言,令三军直向大梁前进。

庞涓连胜韩军,正趾高气扬,心想:“韩国即刻可灭,再攻下赵国,然后以三国之众,攻灭齐国,天下归魏,我庞涓功高盖世啊!”庞涓正自高兴,忽本国告急说:“齐兵进攻魏境,大梁危急,望将军速班师回救。”庞涓气得鼻中喷火,咬牙骂道:“孙膑小子,气煞我也!我如不除你,誓不为人!”于是传令班师回魏。魏兵一撤,韩新都之围即解,韩兵也不敢追杀魏兵。

孙膑得知庞涓撤离新都回救大梁,便对田忌说:“庞涓攻赵、攻韩都被我攻魏而解救,一定是窝了一肚子怒火来的。我等正可利用这一点来治服他。”又说:“他们三晋(即指韩、赵、魏三家分晋)兵士,素来以强悍闻名,而我齐军,常被人视为怯懦;魏国兵士,就更不把我齐军放在眼下。我们应利用此种心理,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我军远入魏地,宜佯装弱小之状以诱魏军,使其入套。”

田忌问道:“军师将如何诱之?”孙膑说:“庞涓尾追而来,我可速离魏境。退时,显出仓皇。今日当作十万人之灶,以示有十万人用炊,明后日逐渐减灶,待庞涓追来,看我军灶大减,以为我军畏怯,逃亡过半,必气势大盛,兼程追赶,待他追入齐境,其兵卒必然疲惫不堪,那时再以计取之,庞涓之头必斩于吾剑之下。”田忌依计而行,全军向齐境退却。

庞涓率领魏军,马不停蹄地回救大梁,至大梁时,闻齐军已退向齐境。庞泪满肚子气,决意要找齐军决一雌雄,便挥军兼程尾追。为了解齐军动向,庞涓每天都要查看齐军安营之迹,使人数其灶。一开始,他发现齐军竟有十万之众。庞涓大惊:“齐兵有如此之多,可不能小看!",第二日又命令士卒再查其灶,只有五万有余。庞涓狐疑。第三日,灶仅三万,庞涓大喜,说:“齐兵人减灶少,证明逃匿过半,已溃不成军队!这是魏王的洪福,也是我庞涓立功泄恨的机会!”说罢,以手加额,狂笑不已。

太子申见状问道:“将军未见敌形,何以喜欢若狂?”庞涓答道:“我素知齐人怯懦,今闻我回救大粱,撤军就走,才三天,士卒就逃亡过半,这叫不击自溃。”太子申说道:“齐人多诈,更兼有孙膑,将军宜小心为是。”庞涓很不以为然,说:“田忌等人这次自来送死,正是我等雪桂陵之耻的时候,机不可失,待我庞某生擒田忌、孙膑,让诸侯见识见识。”于是传令:选精锐二万人,兼程追赶;其余部队,由其侄庞葱率领随后跟进。庞涓与太子申率二万精锐,沿齐军足迹昼夜不息地追将上来。

孙膑有意诱魏军追击,因而随时留意魏军行军动向,探子报说:“魏兵已过沙鹿山,正不分昼夜,追赶而来。”孙膑当即计算:日暮庞涓之军,即可到达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莘县西南)。那马陵地势险要,两山夹一谷,道从谷中过,溪谷深又狭,谷底道旁又有一大树,正是天生伏击之处。

孙膑当即命令士卒将大树剥去一块树皮,露出一段白色木质,他用黑炭在白木上大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为阻止魏军行动,孙膑又命士卒大砍树木,堆集于山谷之中,以阻道路。然后命一万弓箭手夹道伏于两山之上,并吩咐道:“到夜里看到树下火光起时,一齐放箭。”再令副将田婴引兵一万,离马陵三里埋伏,只等魏兵一过,从后路追杀。安排已定,孙膑自与田忌引兵道左,以便接应。

庞涓以急行军的速度追击齐军,不顾士卒疲劳,一再催赶,恨不得一步赶到,抓住田忌、孙膑。不出孙膑所料,日落西山,庞涓率军追到马陵道。其时为十月下旬,月色无光,天空星星也只疏疏几点。

前军来报:“前面有断木阻路,难于前进。”庞涓心想:肯定是孙膑眼看被我追着,无路可逃,只好用断木阻路,便叱责道:“几根断木,你们不会把它搬开?”前军只好搬开断木前进,大军行动缓慢下来。

这时庞涓又听前军来报:“道旁有一大树,树上写有几字,请将军查看。”庞涓走到树下,抬头仰望,只因天黑,辨认不明,就高喊:“打火来照!”众军士一齐点起火来,庞涓看得分明,大惊说:“我中刖足黥面贼的计谋了!”急忙传令速退。哪里还来得及!只见两旁山上,万箭齐向火光起处射来。

前有断木塞路,后有田婴追兵,魏军动弹不得,士兵大乱。庞涓这时已身中数箭,仰天叹道:“吾悔不杀此刖足黥面之贼,今终于成就了这小子名声!”遂引佩剑自刎身亡。庞涓的儿子庞英,随庞涓左右,亦中数箭而死。

当时太子申闻前军大乱,知遭埋伏,急令后撤,然田忌已掩杀过来,魏军四散溃逃。太子申被田婴生擒,囚于车中。魏国二万精锐非死即伤,所有辎重、兵器,尽为齐军所获。齐军全胜而归。

孙膑的“减灶惑敌”成为流传军事史的妙计之一。

孙膑是了解庞涓的。庞涓依仗自己率领魏国精兵,根本不把齐军放在眼里,再加上上次的围魏救赵一战,庞涓恨不得马上抓住孙膑,以报一箭之仇。然而孙膑太狡猾了,他知道仅仅向魏国散布假情报是不顶用的,毕竟庞涓是自己的同窗同学,孙膑还是知道庞涓不会傻到听信谣言的,于是他使出最有迷惑性的一招,让军士将做饭的灶台逐日减少。这一下庞涓实在再也找不出不相信的理由了,于是庞涓开始加速追击,一步步地走进了孙膑布置的口袋之中,也走向了死亡的坟墓。

孟尝君献耳环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为“信息社会”的时代之中,可想而知,信息对于我们的重要程度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谁要是能够准确而快捷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非常高明地处理信息,那么他就是胜者。

战国时候,齐宣王的王后去世了。当时任相国的孟尝君田文思考着:“王后去世了,得尽快立个新王后才是。大王会立谁呢?王宫中佳丽甚多,其中受大王宠爱的就有七个。但是到底谁才是大王最钟爱的呢?”

不行!得想办法弄清楚大王最喜欢谁。这是一个机会!孟尝君提醒自己,如果能知道大王属意于谁,他就可以向大王建议册封此人为新王后,大王必会十分高兴,新王后也会感激自己。怎样才能知道大王心中的人呢?

吃饭的时候,孟尝君还在想着这个问题。忽然,他的目光在夫人那对漂亮的大耳环上停了下来。“有了!”他禁不住喊出声来。

夫人吃了一惊,看见孟尝君直愣愣地盯着自己,她不好意思地问:“怎么了?你!”

孟尝君回过神来,对她说:“今天上午,你去给我做七对上等玉耳环,不惜工本,都要有你自己的耳环这么好。其中有一对还要格外精美些!”

夫人疑心顿起:“你一个大老爷们,做那么多耳环干嘛?”

孟尝君见夫人误会了,忙摆摆手笑着说:“别生气!我这是为了正事,过两天还要请你帮忙呢。你就放心吧!”

两天后,七对耳环都做好了,五颜六色的都有,每只都很精美。其中一对翡翠色的耳环,晶莹剔透,格外漂亮。孟尝君见了非常高兴,他向夫人嘀咕了几句,就拿着耳环兴冲冲地进了王宫。

齐宣王正在宫中闷坐,似乎还没有从丧妻之痛中恢复过来。孟尝君向他行了礼,然后拿出耳环,对他说:“臣昨天得到七对玉耳环,都很精美,特来献给大王。请大王过目!”说完,还特意拿出那对翡翠色的玉耳环给宣王欣赏。

宣王也很喜欢这些耳环,他称赞了一番,爽快地收下了。君臣二人闲聊了一阵,孟尝君就告辞回府了。

第二天,孟尝君夫人按孟尝君的安排去拜访王妃们,玩了一整天才回来。晚上,她悄悄地告诉丈夫,那对翡翠色的耳环戴在杨妃的耳朵上了。

第三天早晨,孟尝君上朝,出班奏道:“王后仙逝时日已久,宫中不可长期无后。臣听说杨妃才德过人,建议大王立为王后!”

“准奏。”宣王很快就作出了回答。

孟尝君看出,宣王心里很高兴,他自己心里当然更高兴。

孟尝君不愧是宰相之才,他既善于抓住机会,更善于创造机会。为了摸清宣王心中的隐秘,他并没有直接去找宣王或宫中人物刺探消息,而是想法让宣王自己显示出来,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这个故事中,孟尝君的博弈目标是找出齐王钟爱的妃子,然后奏请齐王将其立为王后。谁是大王最喜欢的妃子呢?这是齐王的隐私信息,当然是不会直接向外人透露的。如果直接去问齐王,这岂不是明日张胆地窥探齐王的隐私吗?由此看来,虽然这条信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情报,但是要得到它却是很难的。孟尝君下一步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侦测到这条信息了。

摆在孟尝君面前的方法其实还是很多的,至少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想到几种获取信息的方法:一、就是上面提到的直接问齐王;二、直接问七个后妃;三、收买宫中间谍,帮助自己收集情报。显然方法一是最不讨好的;而方法二未免太直接了,而且直接询问当事人,不一定能够获得真实信息;方法三固然不错,但未免显得手法太阴暗了,在君子看来不足与谋。孟尝君毕竟是个聪明人,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通过送齐王七对耳环(当然不是一模一样的),让齐王自己来用这七对耳环给自己的后妃贴标签,然后孟尝君根据齐王贴的标签,一下子就认出了那个杨妃。这一切都做得毫无痕迹,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尝君收集信息手段的高明。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为“信息社会”的时代之中,可想而知,信息对于我们的重要程度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谁要是能够准确而快捷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非常高明地处理信息,那么他就是胜者。

孙亮巧断借刀杀人案

博弈者对于侦测来的信息需要甄别它的真伪。尤其是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就更需要判断它的真实性。

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的儿子孙亮在父亲死后继承皇位。

孙亮自小就聪明伶俐,无论是音律还是厨艺都有很深的造诣。有一年,梅子熟的时候,孙亮忽然想到了一道甜点,就是用蜂蜜来腌渍生梅,想来应该酸酸甜甜口感很好而且还会有滋阴养颜之功效,于是便派身边的一位宦官去库房里面取蜂蜜。蜂蜜取来了,孙亮打开蜂蜜罐想要放生梅进去的时候却发现里面赫然躺着几粒色泽艳丽的老鼠屎。孙亮顿时失去了做甜点的兴致。他勃然大怒,命令手下把主管仓库的官吏拿来,欲治他失职之罪。

仓库官吏辩解道:“刚才黄门确实向我索要过蜂蜜,但他空口无凭,所以我没有给他蜂蜜。皇上手中的蜂蜜一定不是仓库中的,仓库中的蜂蜜封存已久,而且平常都是密封很紧的,不要说老鼠了,蚂蚁都别想钻进去。”

孙亮也觉得这几粒鼠粪出现得非常蹊跷,他又问那个宦官是怎么回事。

宦官答道:“奴才哪敢欺骗皇上,奴才确实是从仓库中取出的蜂蜜。”

于是库吏与宦官争执起来。这时,坐在一旁的两位大臣悄声对孙亮说:“陛下,他俩说法不一,又没有第三个人作证,怕一时很难判清,还是交给狱吏去处理吧。”

孙亮说:“这事容易判断。”当即命人捞出老鼠屎掰开看,老鼠屎是干的。

孙亮说:“如果蜂蜜是仓库中的,那么仓库之蜜封存已久,老鼠屎必被浸透,现在却是干的,一定是宦官所为。”

于是拷问宦官。宦官见孙亮能如此细察秋毫,再也不敢狡赖了,供出自己平日里谎称皇上领用物品,时常去向仓库官吏索要财物,后来被那个仓库官吏识破了,因而怀恨在心,所以就借着这次机会偷偷地从外面买来蜂蜜,撒上老鼠屎,嫁祸给那个官吏。

这是一个关于信息的故事。这个宦官向孙亮透露了一条信息,那就是蜂蜜是从仓库中取来的,他用这条假信息来掩盖自己放老鼠屎在蜂蜜中的行为。这条假信息,孙亮有理由相信它是真的,因为是他指派宦官去仓库取蜂蜜的,因而在潜意识里他是要相信宦官是按照他的意思去诚实行动的。事实也确是这样,他开始的时候相信了宦官的话,后来等仓库官吏辩解后,他又有些怀疑了,而库吏一句“封存已久”的话提醒了他,于是他有了后面剖屎断案的聪明之举。因此,在博弈中,我们要抓住细微之处,不管你的干扰信息多么的逼真,它往往会在细节上存在一些纰漏的地方,甄别信息就要从细微的地方着手。

李世民用人不疑

信息不对称既有利又有弊。在对敌斗争中,我们利用信息不对称战胜对方;但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常常造成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

在一场敌对博弈中,我们确实需要强调保守秘密,甚至不惜给敌人一些干扰的信号,因为我们需要借助于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胜利。然而在一个良性社会中,在非敌对情况下的博弈,我们需要减少社会和他人的成本。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如果需要耗费很高的成本去进行彼此的交易,那样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效益的牺牲。现在假如一个人需要到商店买一件商品,由于他不是专业人士,他不可能完全了解商品的有关信息,而商品的经营者是了解商品的信息的。我们再假设商品的经营者遵循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优势理论,他尽量地隐瞒自己知道的有关商品的信息,甚至去用假信息来误导这个想购买的人。或许第一次这个购买者相信了经营者提供的信息,结果由于这种信息的错误导致了购买者受损。但是随着以后的交易次数的增多,这人已经有了前面的经验,他不会轻易相信经营者提供的信息,于是他会在购买前进行细致的信息侦测。如果每次购买一件商品都要这样,那么本来可以轻松快捷的交易变得繁琐起来。购买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信息调查上,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成本,而要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成本就需要全社会的诚信。

在良性社会内部的博弈,合作带来的效益比不合作带来的效益要多得多。因此应该提倡诚信,加强沟通,促进信息的畅通,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因为在良性社会中人们的博弈是长期博弈,诚信和沟通十分重要;如果是一次博弈,显然不诚实能带来更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