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6815600000047

第47章 立身不败——韬光养晦有方(8)

李莲英为人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连任了同治、光绪两朝内务府大总管,他得到的这一切全靠的是慈禧太后。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隔一天先后死去,李莲英在料理了丧事之后,丝毫不再贪恋权势,离开了他呆了几十年的皇宫。三年后,李莲英一命归西了。

五、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接受现实

社会中存在着强弱之分、强弱之别,这是正常现象。弱者应该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一现实,认清自己的位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相反,不顾客观现实、只知咒天骂地的人,只会让自己更加心浮气躁,无法安心做事,结果使自己变得更弱。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处在晋楚中间地带的郑国虽然弱小,但郑国国君郑襄公却不甘示弱。一次,在朝堂上,郑襄公对众臣子表明了心志,他说:

“从前庄公在位时,我们郑国地位尊崇,敢于向王室挑战,今日想来也是风光无限。我想重振郑国声威,再创霸业,你们当要用心助我。”

众人同声附和,脸上却无欢喜之状。

郑襄公十分得意,又侃侃道:“晋楚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在我眼里却不足为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俗人太注重事物的表面了,而看不到事物的实质。只要我们君臣一心,郑国一定能打败晋楚,恢复祖宗的荣光。”

郑襄公唱着高调,却提不出一项具体主张,郑襄公的弟弟公子良眉头一皱,倒吸口凉气。他犹豫多时,终站出来对郑襄公说:“主公雄心图治,可喜可贺,但争霸之事臣以为不可。”

郑襄公不料弟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十分不快,他阴沉着脸说:“寻常百姓尚有光宗耀祖之想,何况一国之主呢?我这样做全为郑国着想,你还有理由反对我吗?”

公子良不紧不慢地说:“天道造就了强弱,这是事实,必须加以正视。身为弱者,可以在心里藐视强者,但绝不可在行动上轻视它。如今晋楚皆强,乃是人所共见,郑国避之尚恐不及,何能与之争锋呢?纵是百般不愿,郑国也要礼敬晋楚,否则吃亏的只能是我们呐!”

郑襄公心中有气,呵斥了公子良一顿,拂袖而去。

朝中百官都赞同公子良的说法,但畏于郑襄公的权威,他们都不敢坦露真言。郑襄公于是独断专行,先是和楚国结盟,后又背楚亲晋,公开向楚国挑战。

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亲自领兵讨伐郑国。楚军大胜,郑军节节败退。

这个时候,郑襄公才慌乱起来,他急向群臣问计,说:“现在形势危急,你们可有退敌的良策吗?只要能保全郑国,尽管讲来。”

百官见郑襄公态度诚恳,方放下顾虑,有人说:“从前公子良曾劝谏主公,可惜主公不听。我们虽心急如焚,奈何愚钝无知,还请主公垂询公子良吧。”

公子良于是被请到殿上,郑襄公先自责道:“贤弟有先见之明,只怪我错怪贤弟了。无论为国为家,还请贤弟拯救危难。”

公子良心中感动,动容道:“主公知错能改,国之幸甚。时下当务之急乃是让楚国罢兵,纵是一时有损主公的颜面,主公也要接受啊。”

郑襄公心头一沉,说道:“退敌不能有伤国之尊严,否则不惜冒死一战了!”

公子良连连摇头,动情道:“楚强郑弱,岂可硬拼?我们不能抱怨上天不公,而只能设法周旋了。楚国现在以武力来犯,这是我们郑国无法抗衡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清。如果我们表示背弃晋国,亲近楚国,主动向楚王认错,相信楚国也就没有了再攻打的理由。这样做虽然让主公面上无光,但可避免亡国的大患,对主公而言是有小失而获大得,主公当马上去做。”

郑襄公心中赞成公子良的提议,面子上仍感到难堪,公子良于是开导他说:

“对强者保持必要的礼敬,是弱者生存的谋略,主公不要介意俗人的想法。为了郑国的基业和百姓的生死,主公就勉为其难吧!”

郑襄公疑虑顿消,马上派人和楚庄王讲和,态度十分恭敬。这一年夏天,他还亲自参加了楚国与陈国在辰陵的盟会,极力拥戴楚国的盟主地位。同时,郑襄公也没有断绝同晋国的交往。这样,夹在两强之间的郑国左右逢源,化解了重重危机。

信陵君的醒悟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自恃有大功于赵国,渐露得意之色。幸亏一位长者及时点醒了他,他惭愧不已,连连称谢。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无忌被封信陵君,许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

信陵君以礼贤下士著称,各诸侯国畏惧他的贤能,不敢轻易进犯魏国。

一次,魏王和信陵君一起赌博游戏,有人报告说赵国入侵。魏王闻之大惊,信陵君却不动声色地说:“那只是赵王在打猎,大王不必紧张。”

不久,消息传来,正是赵王在边境打猎。魏王惊讶地说:“公子莫非有先见之能?”

魏王对信陵君的本领十分忌惮,他对心腹说:“公子手下能人奇士众多,他的威望也令人仰止,这是对寡人的巨大威胁啊!寡人当防范在先,不能重用他。”

魏王于是不顾众大臣的敦请,始终不把治国大权交给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派兵救赵,却因害怕秦国报复而令大军停留在了邺城,坐以观望。信陵君为了救赵,偷走了魏王的兵符,杀了统帅魏军的将领晋鄙,指挥魏军大破秦军。

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于是便在赵国留了下来。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的恩情,打算拿出五座城池封给信陵君,作为酬谢。

信陵君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得意地对手下人说:“难得赵王知恩图报,五座城池我是受之无愧的。”

信陵君一副居功自傲的样子,跟随他的宾客都感意外,他们议论说:“公子虽有大功,但贪取回报,终不是君子所为,公子让人失望啊。”

宾客开始责怪信陵君,有人竟想离他而去。这时,一位年老的宾客对众人道:“你们只因一件小事而责怨公子,这对公子不公道啊。”

众人听他出语不凡,好奇地说:“明明是公子有错,你难道还有为他开脱的理由吗?”

年老的宾客道:“公子不惜冒死解救赵国,这份胆量和义气天下罕有,谁可与之相比呢?公子现在有国难归,但他并不哀怨,这份真情更让人敬佩了。公子现在表现出了一点骄傲,确是他的不对,可这只是他的小节,我们怎能揪住不放,进而反对他呢?公子的错处只怪无人提醒,我们应该体谅他呀。”

一席话说得众人面红耳赤,他们中没有一人站出来和年老的宾客争辩。

年老的宾客于是拜见信陵君,他先对信陵君说:“公子救赵之时,可曾想到要贪取赵国的五座城池呢?”

信陵君道:“生死关头,谁也不会在乎城池啊,何况是我呢?”

年老的宾客又说:“公子救赵,不避生死,乃是出自大义,如果为了五座城池而影响公子的名声,那么谁都会说公子不智。公子以为呢?”

信陵君严肃起来,请教道:“先生若有赐教,我一定遵从,不知先生所教为何?”

年老的宾客正色说:“有的事情可以忘掉,有的事情却不可以忘掉。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掉;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公子应该忘掉它。公子对赵国有功,而对魏国就是不忠,公子怎能沾沾自喜呢?我希望公子不要接受赵国的五座城池,更不能把功劳挂在嘴上。”

信陵君惭愧不已,他对年老的宾客连连称谢,说道:

“你说得太对了,这确是我的大错,若无你的指点,我悔之不及啊。”

信陵君坚持不受赵王的封赏,人们对他的敬意更深了。

不要居功自傲

有了功劳要谦虚一点,不要骄傲自大,不要把功劳独占,以免引起别人疑忌。西汉的侠士郭解很懂其中奥妙。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高明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啊。”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正德年间,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权奸江彬等人忌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等到已经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监军的宦官张永,使正德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逊让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善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还有一个例子:唐朝元和年间,大将李想平定了蔡州叛乱,将叛将李元济活捉,为国家立了一件大功。他的上司、招讨使裴度来淮西检查工作,李愬让军队列队整齐,十分庄严地出城迎接,他还跪拜于道路边。裴度正想谦躬避让,李愬阻止说:“蔡州人野蛮强横,不知道尊卑之节、上下之礼已经有几十年了。请裴公借此机会让他们看一看,让他们了解朝廷的尊严。”裴度这才接受了李想的大礼。

李想立了大功以后,态度谦虚,心里装着领导,领导能不喜欢这样的干部吗?

准确给自己定位

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是人们常犯的大错,由此而导致的后患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弱者,如果盲目自恃,势必要做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事来,碰壁的结果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再无出头之日。弱者并不是耻辱的代名词,只要敢于正视,勇于奋发,便不会永远是弱者。相反,极力掩饰自己的弱者身份、爱慕虚荣、不自量力的人,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

隋朝建国之初,功臣梁士彦被隋文帝杨坚冷落,没有受到封赏。梁士彦牢骚满腹,他对家人说:“我追随皇上多年,屡建奇功,如今皇上这样待我,太让人寒心了,我要和皇上理论一番。”

梁士彦的家人怕他惹祸,忙道:“你的功劳太大了,皇上不封赏你,分明是防范你啊!这个时候,你岂能还去找皇上说理呢?”

梁士彦不听,向杨坚哭诉了一番,杨坚表面上安慰他,事后却解除了他的实职,只让他在京赋闲。梁士彦又感委屈,整天喝酒消愁,他的一位好友规劝他,说:

“所谓功高震主,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啊!我们做臣子的,在君主面前始终是弱者,如果你认不清这一点,非要和君主争个高下,岂不糊涂之至?你还是安心认命吧。”

梁士彦行伍出身,做事鲁莽,他认为自己无错,便四处大吐苦水。对地位比他高的人,他不仅不敬,反是多有讥笑,朝中上下对他顿生嫌恶。

梁士彦的家人担心地对他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你不要再活在从前了。现在皇上疏远你,你又无官无权,做事说话不能不收敛了。你现在只求无祸,便是最紧要的事。”

梁士彦痛骂家人,谢绝所有人的劝告。他和不得志的宇文忻、刘防等人勾结在一起,竞想杀掉杨坚,率众造反。

梁士彦的阴谋被他的外甥裴通察觉,裴通为他痛心。一次,裴通侧面规劝他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那么他就会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来,这岂不是很可怕吗?所以说凡事要量力而行,否则就是可笑可悲了。”

梁士彦听不出裴通的弦外之音,仍自我吹嘘说:

“我当年统帅千军万马,什么事情我做不到呢?可惜皇上不重用我了,这是皇上的大错啊!”

裴通试探几次,见劝他无望,于是向朝廷告发了梁士彦的谋反阴谋。

杨坚始终观察着梁士彦的一举一动,为了不背上滥杀功臣的罪名,他决定先稳住梁士彦,待他反形毕露时,再行诛杀。

不久,梁士彦突然被任命为晋州刺史,杨坚还让他重掌兵权。梁士彦不知这是杨坚的计谋,于是更加紧了谋反的步伐。他对同党刘防说:

“皇上不敢不安抚我啊,只可惜皇上醒悟得太晚了。似我这等大才之人,又岂能长久甘居人下呢?”梁士彦野心疯长,于是上书杨坚,请求批准同党薛摩儿做自己的长史。他在奏章中辩解说:“薛摩儿才气过人,有他相助,我可以给陛下建更大的功劳。从前我没有辜负陛下的厚爱,今后我更要给陛下一个惊喜。”

杨坚看罢梁士彦的奏章,轻蔑一笑说:“无知狂徒,你这是自寻死路啊!”

杨坚批准了梁士彦的请求,梁士彦更加自信。他暗中命薛摩儿四处联络,只等时机成熟便公开起事。

梁士彦的二儿子梁刚劝父亲不要谋反,他哭着说:“皇上对父亲纵是千般不对,父亲也不该不忠。何况父亲人单势孤,又怎会成功呢?父亲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家人着想啊!”

梁士彦的三儿子梁叔楷和梁士彦一样热衷权势,他对父亲说:

“父亲能征惯战,无人能敌,何必委身侍人?做猛虎必须称王,难到皇上都是天生的贵人吗?”

梁士彦反迹日显,杨坚这才决定收网。一次,趁百官朝见之机,杨坚命人将梁士彦、宇文忻、刘防等人一举抓获。至此,梁士彦方知自己被杨坚玩弄于股掌,但已是追悔莫及了。梁士彦和他的同党美梦不成,一一丧命。

如履薄冰的徐铉

徐铉以前朝遗臣的身份在赵宋为官,他真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效忠宋室,兢兢业业,不敢怀私。着实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