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处事全书
6815500000059

第59章 隐忍中超前思考,把握成功命脉(1)

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心计”的人懂得:到了矮檐之下,该低头时要低头,即使撞不坏头,但撞坏了屋檐也不是什么好事。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连忙上前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去穿吧!”

邻居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的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这个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别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说:“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尤翁回答说:“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面对矛盾,一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强去争,但可能对方比你还强,你用强人亦用强,结果就不那么妙了。实际上,在有“心计”的人看来,低头不单是缓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争只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矛盾,而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头低一些,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过得去,别人也过得去了,产生矛盾的基础不复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头要能高能低。到了矮檐之下,该低头的时候还是要低下去,即使撞不坏你的头,但撞坏了屋檐也不是什么好事。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其他的树因无此本领,便无法在东坡存活。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要立足社会,不但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还要有雪松一样的韧劲,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该退的时候退一下,该让的时候让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是生存的策略,人生毕竟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都是一往无前。这样就不会被压垮,坚信风雨过后一定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昂头的是稗子,低头的才是谷子。

脸皮有时也要厚一点

脸皮太薄恐怕是影响人开拓交际圈的主要障碍。如果从交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把握好度,就能在交际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小王是一位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篇小说。他信心十足地来到编辑部,没想到一个编辑看后,直摇头,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这写的是什么?连句子都不通,哪儿像小说!……”说得他满脸通红,就想回敬一句:“你仔细看了吗?”可是,他忍住了,反而以请教的口气说:“我是第一次写小说,还希望老师给予指正。”从编辑部回来他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奋发,写成后又厚着脸皮去找这个编辑。真是不找不成交,这一次编辑的态度也变了,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小说发表了,他和编辑还成了朋友。

改变一下看问题的立足点,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等。

在《三国演义》中,曾有一出“孔明骂死王朗”的好戏,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脸皮功夫。那是在公元227年,孔明兵出祁山,曹真率兵迎战,二军对垒于祁山之前。在决战前,双方先来了个“骂阵”。先是王朗策马阵前,向孔明劝降,他说:“你通达天命,亦识时务,为何要毫无理由地挑起战争?要知道,天命有变,帝位更新,归于有德之士,这是大自然颠扑不破的道理……”接着便大赞曹操一番,指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还是快快归顺大魏吧。王朗也是能言善辩之士,他以理劝诱,使蜀军兵将不觉动容。参谋马谡认为,王朗不过是效法从前季布大骂汉高祖,试图以气势破敌。王朗讲罢,孔明却哈哈大笑,朗声斥道:“你原是汉朝元老,我还以为有什么高见值得洗耳聆听,没想到,说出来的却全是混账话……此次,我奉君命出兵,旨在讨伐逆贼,大义分明,日月可鉴。你胆敢站在阵前,厚颜无耻地大说天命如何,简直是荒谬透顶。你这个皓首匹夫,白须叛贼,想必即将奔赴冥府。到时候,你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帝?!你且快快滚到一边,派出别人来一决胜负吧。丑恶如你,哪有在此撒野的资格?!”孔明刚说完,王朗就口吐鲜血,落于马下,当场毙命。

王朗是被气死的,也可以说是由于脸皮太薄而死。王朗脸皮之所以薄,是因为他不自信,缺乏忍耐力。虽然他也讲人应顺应历史的规律而行事,但他在骨子里更害怕“叛臣逆子”这个罪名,一旦被别人揭了伤疤,说到痛处,便羞恨交加,失去自我平衡的能力,导致猝死。

所谓“脸皮”不过是人的自尊心的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心理学认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尊严不容冒犯。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现实生活中,自尊心的强弱程序因人而异。有的人自尊心特别强,把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

脸皮不妨厚一点,并不是不要个人的尊严,而是说要把握适当的角度,当然,在一些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场合,为了维护尊严,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至于有人极力维护的自尊,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要对自尊心进行分析,要维护真正的积极的自尊,不要维护虚伪的消极和自尊。这样,当我们出现在社交场上,才能恰当地把握自尊的弹性,成为交际的强者。

一家乡镇工厂已经濒临倒闭,为了找到出路,派出很多人到大厂去找机遇。其中一青年女工找到一家工厂见厂长,可是这个厂长见到这样的人太多了,有些烦,便板着脸说:“厂长不在,开会去了。”她说:“我等着。”“等也没用,你快走吧。”说完把她赶出门,她被搞得狼狈,自尊心无疑受到了挑战。她红着脸,但并没有赌气离开,而是在门外面等待。当厂长下午上班时,见到她还没有走,有点感动了,说:“对不起,我就是厂长。真没有见过你这么有耐性的,你的事我给你办。”试想,如果她脸皮太薄,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又怎么会有这个理想结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皮观念,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只不过,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都需要脸皮厚才能把怀疑抛在一边,不对自己的能力、动机心存疑惑,不怀疑自己的价值,自己在自己的眼里是尽善尽美的人。

古往今来,从东方到西方,有许多利用厚脸皮获得成功的事例。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练就了刺不进、扎不透的厚脸皮,保护着他们免遭旁人所有可能的非难。

仔细观察,社会上那些利用厚脸皮获得成功者,可以发现厚脸皮有三个层次:

其一,虽然脸皮像城墙一样厚,但是却可以被戳穿。谁见到他们都能发现他们的厚脸皮,此乃厚脸皮的初级选手。

其二,脸皮不仅既厚又硬,并且吃得油光发亮,看起来很能吸引人。此种厚脸皮者,让人感觉是可以信赖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利用,此乃厚脸皮的中等高手。

第三,脸皮厚得无形,根本看不出来。这是最高层次的厚脸皮者。修炼到这一层次的人看上去都是一些有德行的人,他们能够不顾一切地利用他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被他们利用的人还颂扬他们的美德。此乃厚脸皮的顶尖高手。修炼到这个地步的人通常认为,为了获胜,没有不能付出的代价,只要能够赢得胜利,即使损害别人的利益也是在所不惜,反正目的就是一个——成功。

细思之,厚脸皮其实是“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平常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气,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坚忍,抱负远大、志在高远的胸襟,还有志在必得的自信。归根结底就是心理素质好,实为当今成功者所必备的“心计”。

另一种磨炼

丢脸的事谁也不想做,但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往往又不得不丢脸。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以力自威,大大地威慑了它的邻国东胡。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挑衅,企图找借口灭掉匈奴。

匈奴国中有一匹千里马,毛油黑发亮如软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国知道后,便派使者向匈奴国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都认为东胡太无理取闹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也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国家。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希望有朝一日将丢的脸找回来。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以后,认为冒顿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牙齿咬得吱吱响,连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个男人?况且还是个国王!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使自己丢脸,是因为东胡的力量比匈奴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还是再忍让一回,等以后有了合适的时机,再与东胡算总账。

于是,他强打笑脸,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岂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国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以后将丢的面子找回来。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于是也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仇恨。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就认为冒顿真的胆小怕他,更加骄奢淫逸起来。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又怎么样呢?匈奴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治精明、实力雄厚、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已远远超出了东胡。

东胡国的使臣来后,开口索要土地。冒顿一听,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振振有词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要灭掉东胡国,以雪国耻!”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国。

冒顿将丢脸视为一种磨炼,把丢脸作为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他通过丢脸使群臣意识到弱国被人欺的道理,鼓励群臣和百姓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找回丢去的脸面。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之后不愿意丢脸,只是一味地意气用事,与东胡国发生战争,以弱对强,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被推翻。冒顿没有这样做,他将丢脸巧妙地转化为刺激群臣和百姓辛勤劳作的外在因素,最后灭掉了东胡,为自己挽回了面子。

因为我们不愿意丢脸,所以一旦丢脸,我们会很难堪。为了找回丢的脸,我们就必须努力进取,勤奋工作,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将丢的脸再找回来。

丢脸对我们来说毕竟是一种损失,是我们不情愿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丢脸。一旦丢脸,我们也要把丢脸的不良后果看得淡一些,并且将丢脸看成是一种磨炼:一是丢脸可以使我们的脸皮厚起来,脸皮不磨不厚,脸皮不打不厚,多丢几次人其实就是在磨脸皮,在敲打脸皮。二是丢脸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取得更大进步,同时,它还可以催人发奋,令人图强,最终再将丢的脸找回来。

丢脸从短期来看对一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并非一件坏事。

别为小事较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这样你才会有许多朋友,左右逢源;相反,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

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也曾犯过小的错误。在他的回忆中说:有一天晚上我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我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他错了,我知道,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讨嫌地纠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我身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路踢了我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我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对方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对方和在场的人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做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做人要有“心计”,要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团结大多数人。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这样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